业内人士:增发成时髦 让人欢喜让人忧

2001年07月10日 07:07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本报记者 甘玲

  我们留意到,在今年百余家增发大军中也出现了不少新面孔:一些上市多年但鲜有再融资行为的公司也来赶趟儿!而新形势下的增发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同时,也涌现出一些颇值得探讨的话题。

  较之配股,增发条件相对宽松,这使得许多苦于没达到配股门槛的公司可以通过增发达到再融资、扩大公司股本规模的目的。增发价一般较配股价高,并呈现出与市价折让空间越发缩小的趋势,公司在同等情况下增发募集的资金更多。另外,根据最新规定,上市公司在增发的同时可以减持一定份额的国有股,可谓皆大欢喜,因此部分符合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基本都转增发。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从上市公司本身,还是国家的政策扶持,增发都远较配股有市场,因此,不排除通过配股实现再融资的功能将逐渐式微。其实增发和配股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从上市公司已操作的增发个案来看,既可向原股东配售,又可向战略投资者和公众股东配售。在国外,作为一种操作手段,增发涵盖了配股,可调节的范围更广。

  然而增发折射出的问题却不少。首先,弃配(股)投增(发)显然易被市场理解有圈钱之虞。君不见,但凡有增发意向的公司二级市场的表现大多不太理想?事实上,大比例增发,已经给市场带来了不小的扩容压力,如果供给资金跟不上,必然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

  另外,从上市公司自身来看,增发在扩充了公司净资产的同时,也给经营者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通过对历年实施增发或配股前后财务状况的对比,不难发现,增发后一段时间上市公司每股盈利和净资产收益率普遍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绩差”的版本着实不少。太极实业就是一个典型。作为首批实现增发的上市公司之一,该公司在1998年增发8000万A股后,流通股本增加近一倍,当年各项指标都有良好表现;但1999年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分别比1998年约下降了11%、21%,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也大幅滑坡;到2000年时更出现了亏损!看来,增发必须得量力而行。

  增发潮中也涌现了一批重筹资、轻经营的上市公司,“你圈我也圈,不拿(钱)白不拿”的风气在一些上市公司中暗地滋长,这显然有违管理层出台有关政策的初衷。更有甚者,为了达到增发目的,一些公司的投资项目没有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就匆匆推出,再用市场信任募集而来的资金上演诸如改变募资投向、委托理财、收购劣质资产等惯用伎俩。

  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应该让一些确实急需发展资金的优秀企业优先募集到资金。而那些行业黯淡、管理水平、经营能力平庸的企业也挤进增发行列,似有滥竽充数之嫌,这样既对严格按要求配股的优秀企业有失公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

  因此,在增发大门扩开的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适时地装上“纱窗”,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资源的浪费。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