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飞
买股票不像买彩票,抱着押宝心理的投资者恐怕不多。有水平的高级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前,无不对拟投资对象进行尽可能充分的了解甚至实地调研。但这种级别的投资者无疑是不多的,而证券投资毕竟是一门专业学问,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完全凭自身的研究水平来进行投资活动,实在很困难,怎么办呢?无数投资者不由自主地将希望寄托在证券分析师(我国俗称“股评家”)们的身上。许多初入股市的投资者,对于股评家的指点,堪称言听计从。
然而,受到投资者如此厚爱的股评家们,指挥战绩如何呢?从各方面反馈的实际效果来看,答案是不容乐观的。虽然其中不乏优秀的人才,但股评家队伍的整体素质,实在令人难以恭维。甚至有报道说,美国某调查机构曾经研究了大量分析师的荐股成绩,最后的结论竟然是,他们荐股的准确率并不比大猩猩更高。洋股评家如此,我国股评家如何呢?许多投资者是有切身感受的。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投资分析原本便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是一门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把握的艺术,这也正是刊登股评的媒体为何总要作“股评文章仅供参考”之类声明的原因。
然而,作出上述声明后,股评家们是否就可以无拘无束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了呢?我们看到,长期以来,不少股评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炮制而出的,诸如“某公司今年业绩将翻番”、“现价可立即介入”之类的“动人”字句,至今仍充斥于不少媒体。
前不久,美国国会财政委员会与纽约州总检察长办公室分别宣布,对被怀疑“在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中存在不良操纵行为”、“提供了不公正的股票投资建议”的华尔街分析师进行调查。考虑到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纽约股市中没被分析师推荐的股票平均上涨了13.1%、而被推荐的股票反而平均下跌了5.3%的惊人现实,人们应该有理由怀疑分析师们的“清白”。
再看国内的一则最新消息。日前,山东某中级人民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就一起民事诉讼案件作出终审判决:因发表“无中生有、臆造事实、虚假陈述、严重误导”的股评而导致上诉人张某“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股评家熊某,被判赔偿上诉人损失;对熊某股评文章未经查核其真实性即予以刊载的某报纸,被判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据了解,这是国内投资者状告虚假股评误导并获胜诉的第一例。
这一判决充分证明:在我国,股评当然也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喜欢超出法律许可范围而口无遮拦、甚至故意做“托”以误导投资者的股评家,以及刊登股评而尚未对相应审核责任引起足够重视的媒体们,应该幡然警醒了!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闂備礁鎼崐缁樻櫠濡も偓椤繈顢欓悙顒€顎忛梺鎸庢煣閸曟ɑ绂掑☉銏$叆婵炴垶鐟ч悡顖炴煙楠炲灝鐏柟宄版嚇瀵挳鎮㈤崨濠冪槕闂佽崵濮甸崝鏇犵礊婵犲洢鈧倿鍩℃导鍗炴贡閳ь剨缍嗘禍婊堝礂婵犲嫮纾煎ù锝夋涧婵¤櫣绱掗崣妯哄祮鐎规洏鍔岃灒闁兼祴鏅滈幆锝呂旈悩闈涗粶闁诲繑绻堥獮澶愭晸閻樺啿鍓梺绯曞墲濞叉繄绮堢€n喗鍋i柛銉戝懎鈪甸梺缁樼◤閸庣敻寮鍛殕闁告劖鍎冲▓鏌ユ⒑閸涘﹥绀€闁靛洦岣跨划顓㈠磼濠靛嫪姹楅梺鐟扮仢鐎氼喚澹曢敓锟�闂備胶绮崝妤呭箠閹捐鍚规い鏃囧Г娴溿倖绻涢幋鐏活亜顕i幎鑺ュ仯闁搞儳鍏樺顕€鏌涙惔顖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