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总理为中粮开药方 红筹巨头大变身

2001年07月06日 13:10  南方网-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田毅北京报道

  “我们经历了中粮历史上最大一次变革啊,光是干部岗位竞争和轮换,就涉及60%的中层管理者,不少人哭鼻子骂娘呢。现在大家都看到了变革的好处。”6月21日下午,在北京中粮大厦的电梯中,一位四十开外的中粮管理人员对记者如是说。几分钟后,在12层总裁办公室中,中粮集团董事长周明臣平静地对记者说:“中粮的小舢板要变成国际大旗舰,当然不能靠以往的修修补补,而要脱胎换骨。”

  “越赚钱越害怕”

  “92年左右时,我就像坐在火山口上,集团管理层有强烈的危机感。当时中粮实际上是很赚钱的,但我们却越赚钱越害怕。”这样的开场白,多少让人有些吃惊。

  周的不安来自前所未有的竞争和生存压力。1992年,外经贸部根据十四大精神,提出了国有大型企业的“四化”--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和综合化。更重要的是,1988年经贸部下属的十几个公司脱钩改制后,全国一下子冒出来1万多家有外贸经营权的公司,而且每年增加数目以万计。当时中粮除了专营的粮食进出口代理业务外,其它业务大有被群雄蚕食之势。周道出了自己的顾虑:“以前是‘跑部(步)前进’,但你能跑多久啊?”这个有着近50年历史的特大型国有集团,深感切肤之痛。

  于是第一场由粮油进出口贸易向实业投资的改革开始了。1993年中粮集团收购了两家香港上市公司,1994年在美国市场首次发行了1亿美元商业汇票,结束了“皮包贸易”的岁月。截至1998年底,中粮共投资实业项目267个,总投资额93.74亿元:“金龙鱼”、“福临门”等粮油综合加工系列,可口可乐、长城干红等饮料和酒类系列,凯莱大酒店等酒店系列、中粮广场等地产项目等等都是在这一阶段开拓出的领域,其中多以中外合资建设为主。

  随着企业数目迅速增加,拥有自己帐户的“二级法人”问题凸现出来,曝出了上千万资产不向任何人通报就划转、小金库滋生等一系列严峻问题,“中粮的目标是美国通用那样的扁平式管理,收归财权当然是重要一步。中粮高层深知要把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学会资本经营。”1997年底提出第二次创业,中粮于是专注于资本经营。

  90年代的两次创业,形成了中粮目前四块主要业务:政策性业务,中粮国际的食品油料,鹏利国际做酒店房地产,还有中粮发展培育的业务。1996年,集团提出“四三三比例”,就是集团利润中贸易占40%,实业占30%,期货在内的金融服务占30%。

  朱总理亲开药方

  中粮目前的确在经历一场更新的变革,而变革的中心就是整体上市,分步实施。

  1999年,中粮集团聘请了麦肯锡、华信—惠悦等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开始实施重组改制上市,旨在通过战略调整,突出核心业务,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中粮高层人士透露,最初方案是周明臣和时任建行行长及中金公司董事长的周小川等一道商量起草的,周戏称为拿“路条”。2000年2月15日,国务院召开中粮重组协调会,最后形成会议纪要,重组方案正式被批准。文件于3月26日下发。

  这位高层人士透露,朱总理当时给报告提了几个关键问题,主要是国家要行使出资人权力,国有资产要保值增值,涉及到土地等国家利益要很好管理;还有就是国内外不要两张皮,管理一定要规范,与国际接轨。   

  2000年,中粮集团去年已将除粮油政策性业务外的所有资产一揽子一次性并入集团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中粮香港,目前正在分批注入集团拥有的中粮国际(0506)和鹏利国际(0268)两家上市公司中。

  注资设想用三年时间完成。今年一季度,中粮集团按照第一批资产注入计划,主要是食用油和酒,顺利将以“长城”葡萄酒为主体的葡萄酒业务和以“福临门”食用油为主体的油脂业务注入中国食品,并将其更名为“中粮国际”。第二批主要是部分贸易业务和巧克力。第一批注资涉及资产为11.47亿港币,已在5月6日完成所有法律手续。第二批涉及资产为7.8亿港币,预计在8月31日前完成。第三批注入的资产中粮正在与投资银行及顾问商议。对记者问及的可口可乐业务何时注入中粮国际,周笑笑未答。

  中粮高层人士向记者坦言,注资完成后会考虑增发新股,但现在还没有具体计划。“这三年我们肯定要兼并不少企业,包括兼并海外的一些同类优质资产。”这位高层人士说。

  中粮高层最近在香港透露,只要政策许可,有意到国内A股上市。其实,早在1998年证监会就同意中粮发行A股,但最后讨论时中粮还是放弃了。周解释道:“中粮有自己的特点,海外资产多,在A股上市缺乏整体合力,而且只有大陆资产能上,这样就被割裂了,以后再到香港上市会有很多问题。而如在香港上市,两块资产就有机会整合为一,而且也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

  五大红筹股上演重组

  2000年12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一则百字新闻,内容是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和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书》,决定建立全面合作关系,而香港报纸纷纷预测四家红筹企业可能在境外资产重组、兼并收购、股权转让、发行债券、资金拆借贷款、对外抵押担保等业务加强合作,以专注于本身的核心业务。一些非核心的业务,可能会让兄弟公司优先收购。

  果然,2001年3月26日,招商局国际(0144)同意以约1742万新元,认购中国光大新加坡投资拥有的中国光大亚太23.9%股份,招商开始入股光大码头业务。

  各公司内部重组更是火热:华润创业(0291)日前宣布公司将于7月份收购母公司华润集团的纺织和物流业务。预计这次收购将耗资20亿港元。业内人士分析,华润集团可能的构想是把集团业务重新划分为分销、地产、科技和策略性投资四大类别;中旅国际(0308)日前表示集团首要任务是收购内地各省市的旅行社,规模在3亿人民币以上;招商局国际则不断购入内地码头权益。光大控股(0165)则大力拓展金融业务,与标准人寿保险组成合营公司,进军人寿保险市场。

  瑞银华宝日前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红筹公司大重组中,招商局的收购空间很大,而中旅和华创很可能只扮演卖家角色。报告还列举了多项合作的可能性:如华创将华人银行(0655)售予招商局使之与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微博]合并;招商局中旅与华润三公司合作在内地发展物流和运输业。

  “红筹回归”重塑信心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最近几家大型红筹企业纷纷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希望在国内A股上市的意愿。

  原先在香港上市的红筹股主要有以中央政府部委为背景的大集团、以地方政府为背景的“窗口企业”和以海外业务为主的综合性企业三类。谁料几年风风雨雨,暴露出部分红筹企业扩张太快、负债过多、管理体制不完善等一系列弊端,广信破产事件便成为其最灰暗的时刻。今年以来,红筹股价多为逆市而升则反映了投资者对即将加入WTO背景下的这些老牌企业的信心回归。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场研究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分析道:“近期香港几家大型红筹集团的重组,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将自己最优质的资产大量注入上市公司,这相对以前是一个巨大变化。政府想让这些效益好的特大型国企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提高资产质量和整个集团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意图,清晰可见。这可以看成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思路的深刻转变。”这次红筹股重组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由以前多元化经营向一两个主业收缩,这也是当前国际化大企业做大做精的一种趋势。

  财政部国企资产优化配置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宗瑜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他向记者分析道:“到目前为止的国有特大型、大型国企的产权制度改革,在具体操作中基本上是把产权清晰到国有法人,现在我们常看到两种情况:一是几个国有企业共同出资(主要是资产评估入股)组建若干多元化的子公司然后上市,虽然股权多元化,但事实上控制上市公司的仍然为国有法人;另一种是国有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或交叉持股,如深圳,提出在集团公司(母公司)层面上进行产权多元化,最理想的当然是把母公司层面上的改革同样也明晰到非国有法人和其它群体。”

  第三条道路显然不好走。“我们到目前的重组只能说是第一个战役告一段落了。因为重组使规范化公司的架子搭起来,但怎么样完善这个架子,以国际通用的方式管理企业还需要走相当长的路。”周明臣对记者这样说。图为:中粮重组流程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