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资信评估渴望与证券市场亲密接触

2001年07月01日 09:28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特约撰稿 阳扬

  时间:2001年6月15日;地点:北京车公庄地区的一家酒店。中国证券分析师协会受中国证监会的委托,正在组织资信评估机构和证券界人士共同讨论《证券评级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座中几位资信评估公司的老总们正在就修改稿的内容谨慎地“讨价还价”,但他们脸上欣喜的表情却透露出他们对这个方案已经颇为满足,因为他们等待与证券业亲密接触的日子已经“太久太久”了。

  看上去很美

  与著名的评估公司穆迪、标准普尔等相比,中国的资信评估行业对不少人来说还很陌生。事实上,资信评估业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1987年,国家对企业债券实行统一管理,资信评估业开始兴起。1988年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非银行地方性资信评估机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1992年,建行信达信托等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合资设立了中国最大的资信评估公司———中国诚信证券评估公司。

  自此之后,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90多家资信评估机构,经过这几年的大浪淘沙,目前,中国还有50多家资信评估机构,几乎遍及各省、自治区。其中包括一家合资企业———由国际知名评级公司惠誉与中国诚信证券评估公司合资而成的中诚信国际。

  等米下锅

  但是,一个曾经被如此看好的行业,如今却在“无米下锅”的境况中煎熬。一些评估机构甚至不得不“不务正业”,改做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的业务。记者曾在一份资信评估公司的宣传手册中看到,它们的业务竟然涉及证券发行与上市的财务顾问、企业购并中介服务、企业改制与管理咨询等等。

  一些行内人士说,中国的资产评估业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评估机构过多,即便是在资信评估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也只有4到5家评估公司,而中国目前却有50多家,这还不包括各地、各家商业银行以及各地工商局下属的信用评级机构。另一方面,资信评估行业业务十分局限,僧多粥少,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靠非主营业务支持公司运转。

  企业债券评级是资信评估业的“养命”业务。中国的资信评估业也是应此而生的。但是目前中国的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与整个债券市场或者股票市场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从1987年到今年4月,我国累计发行的企业债券才2000多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的发债额仅为300多亿。这每年300多亿的企业债券规模,对于9家被中国人民银行授权进行信用评级的公司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千分之一二的收费标准,核下来每家公司的业务量只有几百万。再加上中诚信垄断了四分之三的业务量,其余各家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进入2000年,由于国家计委要对原有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进行一些大的修改,停了整整一年的企业债券发行计划,当年企业债券融资仅为100多亿元。今年,由于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还没出来,上半年已经过去了,仅发行了一家企业债券,总额为50亿元。

  对于其它的评级业务,各家“饥饿难耐”的资信评估公司不是没有想过,也不是没有做过,尤其是对股票市场领域有关评级的探索从未中断过,但结果不是无疾而终,就是爆炒一阵后销声匿迹。

  多拳出击,并没有带来多赢的结果。由于没有主管部门的认可,评级对象自然不热心,资信评估公司宏伟的业务开拓计划只能是热闹一阵后束之高阁。

  目前,各家资信评估公司得以果腹的业务除了少得可怜的企业债券外,就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证评级。近两年,为了控制贷款风险,人民银行各地的分行纷纷要求各商业银行对贷款1亿元以上的企业,除银行审贷部门评级外,同时由人行指定的独立评级公司进行信用评级。去年光上海就有700多家贷款大户参加了评级。对于资信评估公司来说,在企业债券发行骤减的2000年,这一业务无疑是“雪中送炭”。

  未来真的很美

  然而,业内专家指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随着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资信评估业的“无米下锅”只可能是暂时现象。面对越来越加剧的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如果金融业不与资信评估业紧密接触,提高市场透明度,那么信用将会成为国内金融业发展的瓶颈。

  如果说贷款证评级解的是资信评估公司的燃眉之急,那么正在处于完稿阶段的《证券评级业务管理办法》为资信评估公司的未来开辟的将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难怪那些资信评估公司的老总在讨论会后个个笑逐颜开。

  据业内人士介绍,正在讨论中的有关管理办法指出,只要是符合有关条件,在中国证监会进行注册的资信评估公司将可以从事对证券公司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和可转换公司债券等证券品种,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独立财务顾问机构等证券机构的评级,以及其他与证券业务有关的评级。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大大小小的证券公司有100多家,证券投资基金30多只,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和独立财务顾问机构更是数不胜数,再加上未来将大力发展的开放式基金和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等证券品种,未来资信评估业在证券市场中可操作的空间很大。

  与此同时,和企业债券发行市场的背景不同的是,目前证券公司之间、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之间,以及其它各类证券中介机构之间争夺客户的竞争非常激烈。

  而未来非上市的开放式基金和以及越来越多具有债券和股票双重性质的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的出现,也会使投资者面临多重复杂选择的困惑。如果一家独立、专业的机构能对证券中介机构和证券品种的市场风险、获利能力、市场地位、风险程度等方面做出全面考察,又能用清晰简洁的符号及文字来概述评价的结果,可以使投资大众在作选择时,以较少的时间,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因此,资信评估将会成为未来投资大众在证券市场中对投资机构、投资品进行选择的重要辅助工具。

  中国银行业对资信评估也开始转变了观念。今年4月,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明确表示,央行将借鉴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先进经验,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内评级制度,保障金融业的稳健运行。看来,在贷款证评级之后,资信评估业渴望以久的金融机构的评级工作也将在央行的支持之下展开。

  至于评级机构赖以生存的另一项主要业务———企业债券业务,据报载,新的管理办法即将在今年的七八月份出台。新的条例将有三大突破,在发行上由审批制变为考核制;利率进一步市场化;明确规定企业债券的信用等级将有差异。这不仅意味着新条例出台后,企业债券这块蛋糕将越来越大,而且表明,信用评级将不再是走过场的“游戏”,它将成为确定企业发债成本大小的重要依据。

  再加上已经在推行过程中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个人资信体系,资信评估业未来真的“看上去很美”。

  蛋糕大了,门槛高了

  但是,资信评估业也同样面临着入世之后国外同行竞争的问题。目前世界几大信用评级公司正虎视眈眈,其中穆迪和惠誉已经通过合作和合资的形式进入了中国。蛋糕虽然大了,分蛋糕的人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新的业务意味着更高的要求。据业内人士介绍,正在讨论中的有关管理办法,对从事证券评级业务的资信评估机构有非常严格的进入门槛,包括申请设立证券资信评估机构或者资信评估机构申请从事证券评级业务,必须拥有不低于20名的具有证券评级业务从业资格的资信评估人员,其中应包括3名以上总经理、负责证券评级业务的副总经理以及相当于总经理、副总经理的高级业务人员;必须有系统、科学的评级制度;必须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等等。

  而目前的50多家资信评估公司中,只有少部分将会符合上述要求,不少资信评估公司的员工人数都不到20人,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资信评估业内的整合在所难免。

  “最终,全国性的资信评估机构可能只剩4、5家,”有业内专家断言。

  资料链接

  资信评估业是在信用关系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企业、债券发行者、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就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可偿债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的行业。在存在巨大信用风险的市场经济中,它的存在将大大减少信用危机的产生。因此,早在1909年,穆迪公司就率先开创了债券信用评级。如今包括穆迪、标准普尔在内的几家全球性信用评级公司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人人敬畏,它们的评级结果往往决定了各国金融机构发行外债的筹资成本。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