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股:下半年的黑马“诞生”基地!

2001年06月26日 14:23  和讯 

  新证券研究中心/陈钢 王晨光 张军

  次新股具有高送配的潜力

  1、由于近两年我国相对加强了上市公司的审核程序,这样无形之中提高了新股发行的质量,像过去靠过度包装、行政审批而取得上市资格的绩差公司将被拒之门外。而且新上市的公司多为科技含量高、受国家产业政策扶植的公司,因此其业绩与高成长性得到保证。

  2、由于新股发行从过去的审批制度转向现在的审核制,而审核制采取新股发行市场定价的原则,这样,在目前的环境下新股定价普遍较高,而高溢价发行将会使公司的资本公积金得到大幅提高,从而反过来又使公司具备了高送配的潜力。

  3、次新股一般流通盘较小,而小盘股往往具有较强的扩张能力。特别是一些由主力控盘的次新股,一般都没有送配过,这样,以后高比例送配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行情特征决定次新股持续走强

  1、由于去年以来,大盘的总体升幅较高,主力介入个股较深,且普遍有较大涨幅,而今年大盘总体又呈宽幅震荡的走势,因此新资金踏空、机构入场获利难度较大。新资金又不愿为老主力抬轿,因此新股、次新股成为他们的最好选择。一些老庄、基金在调整仓位时也把目光投向新股、次新股,这也使得新股、次新股板块不断走强。

  2、新股、次新股一般没有套牢盘的压力,如果有主力介入,便可突破一切限制,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而且建仓相对容易,一般上市五个交易日内便可完成,这样踏空机构会迅速调整好自己的仓位,跟上大盘节奏。

  3、强庄次新股往往走独立行情。如果主力实力较强,控盘程度较好,则拉抬股价十分轻松。由于场内浮筹较少,当大盘大跌时不会造成盘面太大的压力,而往往形成逆势上扬的局面。相反,若出现股价深挫,往往是洗盘过程。

  4、次新股投资者往往对其基本面了解甚少,这样就会给主力带来挖掘题材、制造概念的机会,从而引来跟风者,形成持续上涨局面,例如烟台万华

  5、从近几年新股发行方式看,基本上都对基金以及机构投资者配售,这些获得配售的机构不会眼看自己的股票出现持续下跌,必然会通过相应渠道以及相应资金去关照,所以新股一般上市后不会出现较大跌幅。

  6、源源不断的新股上市为次新股板块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新股的不断炒作引发的共振使次新股板块不断走强。

  次新股的投资策略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行业要好。一般是高科技行业,例如电子通讯、软件、芯片、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等等。

  2、盘子要中等偏小。一般总股本1.5亿股,流通股6000万股以下比较适合,对于长线投资有利。

  3、业绩好,包括净资产、公积金等要高。这一项是保证所选择股票被市场认同的必备条件。

  4、有比价效应。高科技次新股一般价格很高,尤其是小盘次新高科技股,定位不高的个股表现较好。前期大盘调整之际,部分次新股如歌华有线烟台万华商业城等个股由于定价不高,在市场缺乏热点的情况下受到市场的关注。

  5、有庄家。一般说,大盘暴跌过程中它们持续不跌甚至上涨,是看好后市的资金护盘的结果,这说明有庄家在内;如果上市初期有较高的换手率,则说明庄家正大举介入,如曙光股份商业城西藏天路天通股份珠峰摩托等在上市初期都出现大幅换手。

  举例:商业城(600306),该股于2000年12月26日上市,总股本13702.99万股,流通股4500万股,每股公积金1.8元,有转增股本能力,2000年净资产收益率6.73%。从技术面看,公司上市首日成交30万股,换手率67%,而后前3日总成交53万手,换手率118%,随后主力继续拉高收集,在1月11日到2月22日大盘下跌的过程中该股不跌反涨,说明主力在加强收集力度,随后展开一波上升行情,该股从上市至今涨幅最高达72%,远大于同期大盘涨幅。

  风险因素

  投资次新股并非没有风险,关键是要选择介入的时机。比如有些股票在发行的时候市盈率就非常高,有些股票在行情很疯狂的时候上市,定位高得离谱,像当初的葛洲坝浦发银行,这个时候就不要介入。又如上市定位相对同板块的股票偏高,像近期发行的太太药业,首日买入风险很大。再有,当大盘出现明显的头部式破位迹象时,个股难免会受到影响,此时介入就会有较大的风险。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