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半小时》:国债为何难买?

2001年06月24日 09:56  CCTV经济半小时 

  排队抢购的现象如今已不多见,而今年发售凭证式国债时,老百姓排成“长龙”踊跃购买的景象又出现了。普通百姓把买国债称作国库券,这种投资方式为何会有这么旺的人气?其火爆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看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记者李春岩的报道。

  6月15日早晨7点,当我们来到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的一家商业银行时,购买凭证式二期国债的人已经在门外排起了长队。

  记者:您几点来,能排第一位?

  卖国债者:我5点多钟就来了。

  而就在对面,一家建设银行却静悄悄的,似乎无人问津。百姓们为何宁可在这里排队,也不到附近的几家银行呢?

  卖国债者:都说没有,都说没有(国债)。就它这里说15日有(国债)

  对此,银行有自己的说法。

  银行工作人员:不敢宣传,宣传后很快卖完了。因为现在国库券我们不太敢在外面宣传,因为给的量特别少,一旦宣传了以后,我们上几次一、两个小时就卖完了。卖完以后百姓一过来就觉得特别不理解。

  从原来的摊派式销售到今天的连宣传都不做,国债销售火暴可见一斑。这并不是这期国债销售独有的现象,今年以来,凭证式一期、二期国债在全国一些城市都出现热销的场面,西安、广州等地方媒体纷纷报道,许多大银行都在当天销售一空,排在前十名都买不上的比比皆是。那么,热销的原因何在?有人算了这样一笔帐:3年期国债利率为2.89%,5年期利率为3.14%,收益比扣除利息税后的银行存款利率分别高出0.73和0.756个百分点,因此,国债自然吸引了一批人的目光。

  卖国债者:百姓买这个不上(利息)税就差这个呗,工薪族得算这个小帐。

  记者在北京和哈尔滨分别采访到了40位购买者,发现这个购买群体年龄整体偏大,其中老年人占了7成以上;他们往往寻求一种有稳定收益的投资方式,但这些人购买力不强,多数人在3万元以下,其中部分人甚至不足万元。显然,这些散户还不是购买的主力军,他们的人数和资金量都不足以使国债如此紧俏。那么到底什么人捷足先登成了购买国债的主力呢?银行方面的坦率证实了一些人的猜测。

  银行工作人员:前面一、两个大户买得很多,那么一下就给买断了。我们比较不错的关系单位,(国债)买得比较多一些,这点我们尽量满足他们。

  有金融界人士指出由于国债购买出现了大户垄断的现象,一些资金充裕、又没有合适投资渠道的企业加入到购买国债的行列里,客观上抢占了中小投资者的份额。一些银行把自己额度内的国债预约给大户,导致普通小户购买难的现象,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空手而归的人们不免有些失望。

  卖国债者:我多长时间就老挤不上、排不上,我才五千块钱。

  针对这种现象,一些媒体上也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这些声音主要是这样几种:银行卖国债应该一视同仁,不该给大户开后门,国债销售卖给谁应该公开明示等。那么银行是否应该保证多数小户能够买到国债,优先卖给大户、关系户又是否合乎规则呢?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金融系主任赵锡军说:“银行的服务除了面向老百姓以外,还面向其他的一些客户:机构、企业等等,那么在银行眼里所有这些客户,只要谁能给它带来最大的利润,那它就优先为谁服务,这是一个市场的原则。”

  专家指出,由于目前财政部采取承购包销的方式来发行凭证式国债,银行拿到国债额度后要逐额交纳承购包销款项。在这种方式下,银行面临热销与滞销两种可能,可以说,是一种自负盈亏的市场行为。

  既然银行用国债来吸引一些重要客户无可厚非,小户购买者买不到国债是否就束手无策了?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金融系主任赵锡军说:“当然他可以有一种办法,就是说我不在你银行存款了,哪个银行愿意把国债卖给我,我找哪个银行去。”>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一些大银行忽视小户群体的利益,将导致部分储蓄的流失,与此同时,一些名气不大、网点不多的银行将会用“可以买到国债”来作广告牌,向中小投资者招手,以吸引储蓄。结果是:竞争中总有部分商家向小储户露出笑脸。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