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路在何方? 专家把脉上市公司命运

2001年06月22日 10:39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张华侨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虽有1000多家,但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却为数不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上市公司的命运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上市公司需要一群什么样的管理者?上市公司究竟路在何方?为此,日前记者采访了世界著名的华点通国际顾问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总裁、美籍华人苏姗博士。

  当务之急是建设有效机制

  记者:你曾为世界500强中近1/3的企业提供过顾问咨询,如你曾为美孚、壳牌、杜邦、福特、通用、可口可乐等著名跨国公司策划并制订进入我国市场的战略,还为我国一些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等提供过战略咨询。今天,我想就我国上市公司的命运同你对话,以揭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

  苏姗:中国上市公司的命运可用“半死不活”来形容。表面上看,一些上市公司是一个公众公司,可是从它的治理结构看,它还在个人绝对权力的领导下运转,这使一些上市公司既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公司,又没有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这种上市公司在面对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时,无法通过新的管理手段将人才、资本、技术有效地组织起来,变成企业最强劲的竞争力量。一旦中国加入世贸,当跨国公司展开迅猛的扩张时,这些上市公司就面临被吞并的危险,甚至由于来不及应对挑战而走向破产。

  中国上市公司这种“半死不活”的命运,实际上揭示出这样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市公司的命运如何与管理者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现在的情况恰恰是:管理者的命运与上市公司的命运脱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中国的上市公司还不是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环境中发展,上市公司无法满足管理者的利益要求。

  一个企业占80%的成果,通常是由20%的精英分子做出来的。上市公司要把这20%的精英分子找出来,让他们最大化地为企业创造价值。把20%的精英分子找出来,当然是管理者的职责。但当管理者的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没有动力去发现这20%的精英,这些精英只能被白白浪费,随之造成人才、技术、资金等大量流失。所以,当上市公司没有一种机制使管理者的利益得到实现时,上市公司的命运就犹如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一只小船,随时面临触礁的危险。管理者命运与上市公司命运脱离的的现象在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它揭示出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个人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设计一种有效机制,使管理者的命运与上市公司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上市公司管理者缺陷多多

  记者:你说应该有一种机制使管理者的命运与上市公司的命运密切地连在一起,那么现在上市公司的这批管理者,他们的社会经验、知识结构、人格等等有什么缺点?这些缺点对上市公司的命运有什么影响?

  苏姗:上市公司的这批管理者年龄大约在40-50岁,他们成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未能受过系统、严格的管理教育培训,也未能形成一种成熟的心态来面对成功与失败。

  由于那个特殊的年代曾经毁灭过他们的梦想,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这个大潮流时,他们新的梦想也未能建立,缺乏像西方跨国公司那样向全球扩张的辉煌梦想。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是成长在一个市场竞争环境中,而他们现在管理的恰恰是一个要按市场机制运转的上市公司。

  他们的经验、知识结构等缺陷,使他们不足以管理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在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这些管理者更难以引导上市公司去不断创新,去洞察竞争对手的动向,合理地配置人才、技术和资金。他们只是把企业变成了上市公司,并通过募集资金去掩盖企业的亏损,但这一切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面临危机的命运。

  这批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有的求知欲望很强,但基础太差,他们的知识背景来自于计划经济时代,即使去一些大学接受管理培训,但大学提供给他们的是一种未能在实践中检验的知识,从这种苍白的理论中,无法领悟西方工业文明扩张的精神,他们现在需要的是吸收世界上最前沿的管理知识。

  这些管理者身上还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他们缺乏与员工、投资者、政府等部门沟通的能力。这种不能有效的沟通使管理者得不到员工、投资者、政府部门的理解,以至他们中的一些人感到身心疲惫、孤独或无话诉说。

  因此,中国上市公司这批管理者的知识背景、社会经验、人性上的缺点,延缓了上市公司向市场机制转变,他们不足以给上市公司带来一种更好的命运,他们难以引导企业进入新工业文明时代。

  有危机感才能更好生存

  记者:这批管理者不足以给上市公司带来一种更好的命运,它折射出一种什么样的制度缺陷?

  苏姗:国有上市公司都是在政府的扶持下一跃成为上市公司的,而管理者大多数来自政府任命,使得上市公司没有形成一种与国际接轨的企业文化,它依然是一个金字塔型的领导结构,未能形成“以人为本”的绩效管理。

  即使一些管理者想在企业内部进行一场根本性的组织结构变革,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使管理者的力量不足以应付外部各种权力干扰,上市公司最终是在原地打转。这种情况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上市公司没有紧迫感、危机感。很多国有上市公司占据着垄断行业,凭借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他们幻想靠政府的保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维持这种垄断格局。

  在这种垄断中,管理者当然没有危机感,他们已难以呼吸到自由市场竞争的空气,对外部的反应变得麻木、迟钝,既使有再多的资源,他们也难以把上市公司变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

  中国上市公司要想同国外的企业竞争,要想改变落后命运,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快速度追赶,否则等到中国加入世贸以后,上市公司就面临着被别人吞并的危险。

  改变上市公司命运靠什么

  记者:你刚才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命运作了深刻的分析,那么你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应如何改变自身命运?他们的出路何在?

  苏姗:从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扩张战略来看,他们采取的方式是:迅速占领市场,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取得市场的控制权,通过赢家通吃,一路成为该行业的霸主,而且,挖走中国企业的优秀人才,当人才流失以后,企业的整个市场资源也跟着流失。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上市公司必须迅速进行变革,其中包括:塑造品牌优势(品牌在今天的竞争中是一种资本的概念,而不是市场概念);重新定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决策就要义无反顾冲上去。

  管理者要学会做减法和推陈出新,即管理者要勇敢地抛弃没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只有抛弃旧的,企业才能创造新的未来。战略不是高层的专利,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要有年轻的心态,管理者应该引进美国的硅谷精神,让员工感到只有创新才有希望。同时,要开放企业的内部人才市场,如果管理者不能让企业内部人才优化配置,那么企业很难去占据新市场。

  提升国际竞争力应该是中国上市公司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有经过国际竞争的洗礼,中国企业才有生命力。在3到5年内,中国上市公司将出现空前激烈的兼并与重组,一些行业将有70%的上市公司被整合,这些经过整合生存下来的上市公司将会变成某个行业的“老大”。目前中国的上市公司正在忙于进行资本的争夺,而下一场争夺将是人才的争夺。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