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市场上传闻已久的资产证券化终于要动真格的了。
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最近宣布将对其接收的不良贷款中的部分抵押贷款以及已过户到华融公司名下的房地产类资产进行证券化操作,初步定于今年11月份推出这种名叫“资产支持债券”的全新债券品种。尽管华融方面表示此次发债规模不会超过30亿元人民币,但是资产证券化操作选择率先从难度最大的不良资产开始,而不是如原先估计的那样,从相对比较易于
证券化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开始,着实让业界感到十分的意外。
一些业内人士担心,一旦不良资产证券化失败,发行的债券成为毫无价值的“垃圾债券”,势必严重影响资产支持债券的市场形象,同时也给此后包括个人抵押住房贷款和中长期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在内的优质贷款的证券化操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也给我国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证券化困难重重
据介绍,资产证券化本意是指把短期难以变现,但能够在未来产生稳定现金收入的银行贷款资产汇集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债券,从而在较短时间内筹措到所需资金。
用证券化方式处置不良贷款的模式,源于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处置美国储蓄贷款机构不良贷款时采用的方法。但是有关专家指出,并非所有的资产都适宜于证券化。宜于进行证券化的资产最关键的条件或者说最基本的条件,是该资产能够带来可预测的相对稳定的现金流,比如说按月定期偿还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贷款本息等。 换言之,证券化的成功必然是以被证券化的资产的良好预期收益为前提的,对缺乏良好收益的资产进行证券化无异于“缘木求鱼”。
美国当时能够采取证券化的方式成功处置银行体系中的部分不良贷款,不仅由于这部分贷款是具有较高质量的住房按揭债权,而且还离不开其完善的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和极为发达的资本市场。后来,尽管有的国家也效仿美国运用证券化方式处理银行的不良资产,但却少有成功者。 由此不难看出,资产证券化不是变魔术,其本质上只是一种交易手段而已,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更不能挽回实际上已经形成的损失。
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资产管理公司所接收的不良资产大部分缺乏预期的稳定现金流入。因为按照我国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认定方法,能够按期付息的贷款都是正常贷款,是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不会被列入剥离范围。这样一来,如果资产管理公司要对其接收的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操作,其资产支持债券本息的偿付只能依赖于对贷款抵押品的变卖收入。 可是目前其接收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大部分都是信用贷款,即使有抵押物也多以厂房、机器设备为主,不仅自身难以带来现金流量,而且变现能力很差。此外,还有一部分不良资产是房地产抵押贷款,但由于当前房地产市场不景气,这些积压房产的租售均十分困难。种种原因使得我国不良资产的证券化操作变得举步维艰。资产管理公司自有道理
不过应该承认的是,尽管资产管理公司在当前条件下提出不良资产证券化方案确实显得有些勉强,但这却绝不是一种轻率之举。
首先,由于有国家政策的强大支持,不良资产证券化还是具备一定基础的。4家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伊始,国家就赋予了它们运用包括债转股和资产证券化等在内的投资银行手段处置不良资产的权力。而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7月曾颁布过一个《特种金融债券托管回购办法》,规定由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特种金融债券,均须办理资产抵押手续,并委托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具体负责相关事项。这些都使不良资产支持债券的发行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上成为可能。
更重要的是,此举充分显示出了资产管理公司想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有所作为的强烈愿望。因为此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但基本上还局限于拍卖、租赁、托管等传统手段上,这与公司所拥有的包括证券承销、资产管理在内的投资银行经营权限是很不相称的。而且相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所拥有的极其分散的不良债权而言,拍卖、租赁等传统手段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因为在这些情况下会接手这些不良债权的仅限于一些实业投资者。 如果将不良债权证券化,使其进入金融市场并以可流通债券的形式进行交易,必然极大地拓展不良债权的市场空间,提高不良债权处置的速度和效率。
此外,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来说,不良资产的证券化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它们资金短缺的问题。因为尽管4家公司成立时都获得了国家财政注入的各100亿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金,但这与其所接收的14000多亿不良资产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现在其资金需求大部分是从人民银行借入再贷款来解决的,在数量和灵活调度上受到很大的局限,严重地影响了业务的正常开展。如果资产管理公司能够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筹集到资金,无疑可以缓解其资金短缺的状况,腾出手来提高资产管理的水平,从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进度。
不过,也正是因为资产证券化这种复杂的交易结构、众多的当事人和缺乏透明度的基础资产使不良资产债券有着很大的信用风险,如果不采取特别的信用提高的手段是很难得到投资者认可的。 汪震秦海波/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