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年中,在推出证券投资基金之前的一次研讨会上,有两个人的发言至今记忆深刻:一是证监会的一位女官员,她说,按规定她不能买股票,但终于可以买到证券投资基金了;另一位是某上市公司的证券部经理,留学回来的博士,他说,他不看好中国的基金业,为什么?美国人最懒,总想把钱给别人去打理,自己乐于享受海水、阳光,中国人太勤勉,喜欢事必躬亲,视炒股赢利为最大乐事。
近三年时间过去了,我想,那个证监会的女官员可能不会买证券投资基金,而上市公司的证券部经理的那几句话(尽管参会的上百人,只有他持这个观点,在当时很不合时宜,不过留学回来的人普遍敢说)却应验了证券投资基金三年的脚印。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说这个孩子没前途,那是不明智的,但这个孩子的的确被宠坏了--如果没有新股配售;如果没有100万保证金就可以申购的“异常交易行为”;如果没有保险资金往证券投资基金市场驱赶;如果没有交易费用的优惠,这群孩子今天连饭都吃不上。
3月24日,中国证监会终于公布了对10家基金管理公司运作中存在问题的调查结果:10家基金,就有8家不争气,其中博时基金公司最不争气。
尽管这次涉及严重问题的有四人被除名、两人被免职、一人被降级,但与他们普通经理一年几十万的收入相比,这点处分算什么?基金业仍被政策阳光照耀。华安开放式基金试点的推出是与几家证券投资基金的调查结果一齐放到投资者面前的。
其实,证监会所要做的反思应该是10家基金8家违规的原因是什么。依照猜测,恐怕逃不脱制度的内在缺陷。在《财经》杂志看来,关键是这些基金都姓公、姓国,这一点应该是对证监会“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思路的最大也是最严峻的制度挑战。
退一步讲,时下的基金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用他们自己私下的话说“不做庄行吗?”不做庄到底行不行?最简单的判断就是十年来是做庄来钱,还是奉行长线理念死守绩优股的投资者收获丰厚,其实,答案是明摆的。
基金无疑是专家代人理财,你赚少了,人家把钱不如存银行,买国债,想赚多点,就得有小动作,异常动作。
为什么我们在10家证券投资基金还没规范的时候,又要尝试开放基金呢?难道基金业的违规违法问题的存在是因为它们“不开放”吗?它们是真正运作“开放”的封闭式基金。
在政府国有基金业发展不顺畅的时候,为什么政策的注意力不多放一点在私募基金上面呢?
比证券投资基金更可怕的是农村各种各样的基金。
中国人的文化根基上真的排斥基金业吗?若真如此,开放式基金的前途好不了哪儿去最多是政府又养了一个“索罗斯”。
基金业,千万不能变成坏孩子。(本报记者夏日 北京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
所属专题:基金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