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宝钢集团整体上市 > 正文
 
“9.27临近” 宝钢将如何诠释布下的众多悬念?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5日 10:48 中国经济周刊

“9.27临近”宝钢将如何诠释布下的众多悬念?

  随着9月27日股东大会的日益临近,宝钢股份再度成为市场焦点。一旦指标股领跌破位,市场会涌现出更多的恐慌抛盘,这将促使真正的底部出现…… 千钧一发之时,宝钢又将如何诠释它布下的一个个悬念?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俊才/上海报道

点点通个性天气 让眼镜成为历史
新浪彩信 幽雅个信 你的放心来自我的用心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宝钢)增发方案的生死大限—9月27日的股东大会一天天逼近,而距8月12日宝钢公布增发方案近1个月后,由增发方案引起的种种猜测和拷问渐趋平静之时,又传来这样的声音:宝钢增发方案可能会有变数。

  9月6日,上海市宝山仍然热浪布空燥热不减。《中国经济周刊》约定的采访终于“兑现”。

  长江路735号,“爬山虎”藤蔓密攀的“中国最大的不锈钢基地”—宝钢旗下的“一钢”,此时正忙碌一片:“中国十七冶”、“中国十九冶”的三期工程同时在建,淡蓝色的厂房在这个特殊的“边建边产”时期充满生机。

  采访在商务车里进行。

  “‘一钢’是宝钢整体上市很重要的一张牌”,“一钢”的总工程师面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开门见山,“只有等‘一钢’等钢铁企业的效益凸现,外部毛利率高于股份公司的内部毛利率,再合并到上海宝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钢股份,600019)进行海外整体上市,才会成功。”

  这位称不便在办公室公开采访的工程师分析,在一钢、三钢、五钢、梅山钢铁等集团子公司盈利能力凸现之后,宝钢集团将撤销子公司的管理层次和框架,彻底打破“子公司”产销各自为政的格局,实现全球一体化运作,直接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收购集团内资产,以实现宝钢整体上市梦想。为此,现存的人事架构将面临“革命性”的“改造”。

  人事迷雾

  商务车沿着“一钢”院内的不锈钢大道由东而西缓缓移动。

  “其实,外界都在关注宝钢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的280亿增发,对于增发乃至整体上市所必须进行改造的人事和管理架构、营运模式却了解不够”,集团的一位高层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事实上,集团正在致力‘一体化’,积极推进主业集中;届时,现有集团将被撤销,宝钢内部的各分公司的拆并在短时间内会有很大的‘动作’。只是这一切暂时不会被业内所详知。”

  这位内部人士无意中透露,到整体上市的时候,宝钢将产供销一体化,谁能当老总还是未知数。现任的董事长总经理谢企华已经年届60,做整体上市后的宝钢掌门人,也许力不从心。

  他的理由是:“整体上市之前,宝钢只是产业链中一个环节,而上市后将产供销一体化,就是宝钢股份总经理艾宝俊也未必能驾御如此庞大的市场‘航母’”。

  出于谨慎,这位和记者一直保持往来“彼此信任”的高层,在商务车上50分钟,始终“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不染及具体人物。

  传言总是难免的。

  “前几天,一个重要会议已经达成意向,由徐乐江在整体上市后接替谢企华担任新集团董事长;另外的几个副总也面临调整,其中,一个副总可能要到上海银行当副行长。”一位自称和宝钢集团副总经理徐乐江交往甚密的中石油旗下的钱总面对《中国经济周刊》有板有眼,“徐为人谦和,懂技术懂管理,今年才44岁,江西财经学院高材生,复旦MBA,还到过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深造。他的接盘会使整体上市后的宝钢进入‘少帅’时代。”

  “在粗轧厂时,我就和徐乐江在一起上班,后来又同到冷轧厂,他思路清晰,精通业务,整体上市后的董事长宝座正等着他呢!” 操着东北口音已经离开宝钢的田先生的话正好照应了中石油老总的说法。

  带着疑问,《中国经济周刊》来到位于浦东新区福山路作为宝钢集团对外“窗口”的宝钢大厦,并致电询问市里有关部门,但对于宝钢人事方面问题均未得到明确证实。

  “宝钢每两年就要对分公司的人事进行调整,但是,集团总部的调整往往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根据经验,也不排除‘空降’老总的可能。”在宝钢工作40多年的老员工黄国斌说。

  《中国经济周刊》经过多方调查,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增发扩股方案9月27日在股东大会通过后,面临整体上市压力,宝钢人事调整势在必行。

  但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分析,集团公司被股份公司整体收购后,谢企华仍可以由集团公司改任股份公司的董事长。

  而按《公司法》规定,谢在股份公司董事长职上至少还有2年时间 。

  “只是,宝钢增发‘一言既出’,可以肯定,中国‘钢铁巨头’将给资本市场怎样的惊喜,一切都在谢企华手中;至少,在宝钢上市之前,人事格局即使有变化,也不会外漏。”黄国斌说。

  宝钢人事迷雾重重。

  “增发和整体上市将使宝钢产业架构、领导架构和营运战略诸方面不可避免地面临‘卡夫丁大峡谷’,遭遇颠覆,完成适应国际市场‘革命性’的蜕变”,上述的宝钢高层下车时用了近乎总结的语言说,“这种改变是痛苦的,但是,对于宝钢是必须的准备,上市后,一些运筹帷幄的领导将会转移到市场‘风浪’的背面,驾御宝钢这个国际股市的‘航母’需要的政治经济素质是很高的。”

  而据此间有媒体撰文报道,目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正在神华、宝钢、中国高新投资、诚通控股、中国医药集团、国旅、铁通等7家中央企业如火如荼般进行董事会试点工作。国资委希望通过董事会试点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董事会和经理层分离。

  这不仅可以避免交叉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也将实现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和有效制衡的机制。

  同时,这也意味着,国企将不会再单单依赖某个人,而将由一种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来“领导”企业。

  擘画增发

  宝钢云山雾罩的人事迷局肇始于酝酿已久的增发方案。而这一切似乎能够从宝钢现任掌门人谢企华身上“追索”答案。

  和“一钢”相距10公里的宝钢股份,此时相对显得有些宁静。

  宝钢股份前面300米的克东路上,拔地而起的宝钢大楼气势非凡—它是宝钢集团的司令部,坐镇指挥的司令就是人事迷雾笼罩下的宝钢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谢企华。

  这个秋天,对于谢企华来说,应该是一个制造中国经济故事的季节。

  8月中旬,和记者同一航班,谢携集团高层 “倾巢”而出,飞抵北京,公布了募集资金280亿元的增发方案,继而开始深圳路演、上海推介,马不停蹄。

  一时间,谢和她身后的宝钢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

  通过复杂系统指数分析,《福布斯》在这个异常燥热的8月20日,推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女性”,谢企华榜上有名,成为中国入选的4位女性中一员。而谢企华早在今年3月也被《中国经济周刊》评为“十大女性经济人物”之一。

  此前的7月,《财富》杂志评选敲定,宝钢被评为“2003年度世界500强企业”,座次372。

  光环萦绕,在北京“放言”增发,准备市场大融资,声名远播的“铁娘子”谢企华和她的宝钢,此时已经“无暇”向媒体坐论增发的细节及上市擘画。

  给记者的印象是,除了公开的新闻发布会,这位往日并不难见的董事长现在难得一晤。

  手机乃至家里电话都有人“挡驾”:“谢董这段时间很忙,常常在外开了一整天的会才回家,公司送到家的文件有很多,她在睡觉之前必须签阅完。确实没有时间接受采访,《财富》杂志已经等了20多天。”

  能够再次坐下来在这座记者熟悉的大厦接受采访,谢企华的谈话还是从增发开始:“2003年6月,我们董事会就提出一体化战略目标,为增发和整体上市,我们做了很多努力,钢铁精品是我们坚守的战略。我们一直在积极推进,去年提前完成了1200亿元的销售收入,并进入了‘《财富》500强’,这次的增发是实现宝钢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措施。”

  谢表示无法对9月27日的股东大会“先知先觉”,“这要看负责承销的投资银行、流通股大股东之间的协调”。

  但是,谢疲惫却很有神韵的眼睛已经露出对股东大会的某种感觉。

  离开宝钢大厦,记者在赶往位于同济路2800号的五钢途中,一位知情人士透露:“9月27日,是宝钢高层一个最大的心结,为此,谢企华等集团负责人做了很细的前期工作,原来怨气冲天的基金有不少已经被成功‘分化’,估计不会在股东大会上出太大难题。”

  《中国经济周刊》致电富国基金和华安基金,得到的答案也似乎可以印证这位知情人的说法。“股东大会应该很顺利,我们除了投资宝钢,并没有更好的投向;目前,需要做的就是与宝钢进一步沟通。”华安基金投资总监王先生说。

  与此同时,宝钢正全力出动,游说新介入的流通股投资者,“如果拉到参加会人员50%的赞同选票,增发方案将轻松过关。”宝钢党委一官员说。

  很多人面对《中国经济周刊》唏嘘:铁娘子果然厉害。

  据了解,这位“世界最有影响的女性”曾邀请中金、中信、国泰君安分别制作三套方案,最终三择一,放弃了较为稳妥的分步收购集团资产的方式,将目光锁定中金提供“增发50亿新股”的激进方案。

  另两套被她“打入冷宫”的方案中,一套方案是收购宝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国贸)与宝信软件(资讯 行情 论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信软件,600845.SH),另一套是通过配股收购宝钢国贸、宝信软件与集团内部分钢铁资产,这两套方案宝钢只需要融100亿资金,或者宝钢可以使用自有资金。

  “有实力不菲的中金做承销商,宝钢的故事肯定没完。宝钢方面透露,中金已经表态,方案肯定要变;其中,对原有流通股股东的配售比例将高达10配6,这事据说已得到宝钢集团董事长谢企华认可;而增发价格肯定下滑,有基金公司提出了脱离净资产的3.5元,最初的方案大约在5.6元。”一接近宝钢上层的知情人告诉记者。

  《中国经济周刊》调查了解,宝钢对于增发用处早已划定去向。这也足以表明,宝钢对于增发已经心中有底。

  宝钢分管财务的副总透露,根据方案,宝钢集团获得至多140亿元资金之后,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收回信达、东方、华融在宝钢集团子公司一钢、五钢中的股权。剩余的资金将被用以解决存续企业的问题。

  一位不愿说出姓名的内部人士透露,一钢成立于2001年6月底,当时,宝钢集团以28.75亿元出资,华融、信达、东方以对一钢6亿元、2.29亿元、2.09亿元的债权出资,后几经增资,宝钢集团目前在一钢的股权比例达到87.57%。五钢债主也是上述三家,只是债权的数量较小一些,目前宝钢集团持有五钢83.81%的股权。

  而据记者调查,一钢、五钢除钢铁业外,其余资产多为亏损。

  这位人士称,此次注资具体流程为,先由宝钢集团与三家资产管理公司签订协议,确定利益分配,再由上市公司向一钢和五钢收购前述优质钢铁资产,账面价值分别是89.94亿元和17.57亿元。

  套现之后,一钢、五钢的股东们再实现利益分配;但这同样规避了信息的披露,令人无法知道小股东们的获利情况和两家钢铁公司的资产真实情况。

  “完成此次收购后,宝钢集团将有10%的钢铁主业资产没有进入股份公司,这部分资产中的大部分将被改制,而圈入上海2010年世博会用地的上海钢铁三厂已在宝山罗泾圈地,和上海同济路五厂正等待资金到位。”上述那位副总说。

  “寡头” 联姻

  谢企华最好的一个战友笑着告诉记者:“谢所有的心思都在9月27日增发方案能否通过‘华山一条道’。”

  9月3日,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满脸堆笑的谢企华,在宝钢与中海集团的合作协议上签字。

  这表明宝钢与中国航运“大鳄”—中海集团,正式“联姻”。宝钢将假借中海国际海上运输和国内江海运输资源,打开自己的业务通道。

  而仅仅一个礼拜前的8月27日,宝钢股份在增发遭遇市场种种猜测和“拷问”半个月后,经过“几乎与增发讨论同步设计”的潜水期,宝钢股份正式拉上占有日本国内粗钢总产量三分之一江山、年产钢3014万吨的新日铁公司和目前世界产钢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阿赛洛公司的手,联袂演出“世界钢铁三雄”的钢铁会盟大戏。

  宝钢的国际化战略越来越快。

  据了解,这一合资公司投资总额为65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30亿元人民币,中国宝钢股份公司出资50%,日本新日铁公司出资38%,世界第一大钢铁公司阿赛洛公司出资12%。这家合资公司年设计产量为170万吨高等级汽车板,其中冷轧产品90万吨,热镀锌产品80万吨。

  又据宝钢新日铁汽车板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三巨头”合作的核心目标是在中国汽车钢板市场上确立核心地位。合资公司投产后,其可供市场的产品系列将包括商用级、深冲级、超深冲级、特深冲级、超特深冲级和高强钢汽车板品种。

  “ ‘三巨头’成立的高等级汽车板公司 ,仅瞄准日渐‘密集’的汽车行业,其用意是司马昭之心;而且,这家合资公司于2005年6月才全面投产,但选择这个时候宣布合作消息,其对于市场的及时‘开导’,对增发所能产生的影响力,在股市低迷的时刻,无论如何也是一片光焰。”国富基金一位老总分析说。

  事实上,为了确保宝钢股份增发乃至宝钢整体上市有步骤实施,在对外积极推进国际化的同时,宝钢内部的整合也渐显强力。

  据介绍,为实现这一目标,宝钢将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宝钢股份出资35亿元人民币收购宝钢集团持有的宝钢国贸100%股权与宝信软件57.22%股份。

  紧接着的一系列动作是:注销宝钢国贸的法人资格,并入宝钢股份的采购部门;逐步收购宝信软件的资产,卖掉上市公司净壳,转变为宝钢股份的信息服务部门。

  市场“错觉” 是谁错觉

  宝钢如此专注的增发注定要成为市场“焦点”。

  新浪网对宝钢整体上市做了一个系统调查,截止到记者写稿,参加调查的人数达37899个;其中85%的人认为宝钢整体上市的目的是为了圈钱;9%的人认为是变相的全流通;84%的人认为上市结果会带动大盘急剧下跌。

  这个调查仍在进行,但已经可以足以说明,人们冷眼观潮,对增发圈钱心存戒备。

  而习惯用类推方法研判股市走势的分析人士对宝钢增发却有一种特殊的敏感:9月前后股市在1300点附近踯躅,会使人们对面目模糊的宝钢增发有一种神秘的期盼。

  “一月涨全年涨,一月跌全年跌;九月涨四季跌,九月跌四季涨。”连跌五月的股市能否在九月咸鱼翻身?宝钢增发能否推动股市走出“红九月”?这是市场的普遍期待。

  可事实上,宝钢股份却来一个“直线”的奇怪走法。

  从近一个月时间来看,宝钢股份在二级市场上的成交量相当惊人,许多不明来历的资金杀入场内,稳稳护住宝钢股价不倒。

  “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一位拥有宝钢股票的散户有些迷惘。

  “事实上,发审委(即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停止这么长一段时间增发新股,也将给市场带来一段休养生息的机会,同时,也不能否认后市还存在健康运行的有利条件;而且,市场也传出了宝钢发行方案产生变数的消息,这个修改方案也许就是大盘出现转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投资机构负责人何先生说。

  人们对于以往增发的空间缅怀自然延伸至对宝钢的期待;然而,更多的分析者对于目前的股市“时局”是心中了然。

  汪康懋,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总裁顾问、国际金融管理学会学术委员、留英金融博士,自称对宝钢增发及整体上市做了长时间的比较研究。

  这位“一直等着宝钢谢企华邀请喝茶却没喝成”的汪教授在自己宽敞的书房里接受采访已是深夜。

  准备了好几个月,为宝钢股份设定了“汪氏模型”评级,手捏厚厚的分析资料,汪开篇“点题”:“宝钢280亿增发招惹市场注意,其中隐藏的问题不容小视,应该引起国资委、投资界的注意。”

  根据几年对宝钢追踪研究,汪指出宝钢的评级:“2001和2002年宝钢的评级是BB级,2003年升到A级,但是还达不到AAA级,属于中偏上。”

  紧跟着的解释是:“宝钢股份的市净率是0.61(行业为1.0),成长率是12.84%(行业为18.26%),从这些指标看,宝钢低于整个行业;但宝钢现金流很大,达到每股1.169元(行业为0.431元),为行业三倍;每股收益0.56元,大过行业一倍;金融健康指数2.44,大过行业50%。”

  但是,这能否代表宝钢的真实状态?

  “汪氏模型”演绎忧虑

  “由宝钢增发所引发的整体上市不可避免会导致诸多问题出现,这恐怕连国资委和投资界都不太懂,媒体也没能整体上弄清楚,我想在此给你解释清楚。”汪康懋一如既往词锋雄厉。

  这位被朱荣镕基总理首肯为“对中国经济数字掌握准确,看问题很深刻”的汪博士强调:“由于国资委已批准7个大型国企试点海外整体上市,我对宝钢的解读含金量高。”

  汪康懋仍然从数字分析入手:“从这次宝钢收购对象来看,一钢、五钢、钢研所、梅钢属于主业;但另7项资产不属于主业范围;按我的研究,公司多过3个行业(赫芬达尔指数0.64)即为过度多元化,如果一个上市公司过度多元化,三年以后股东财富将减少25%,因此,宝钢集团应对那几项不属主业范围的资产实施剥离出售。”

  “总体来说,发行规模受到了国外市场的限制,同样对于国内A股市场来讲,太大的‘航空母舰’也是市场难以容纳的,所以整体上市,总盈利规模不要突破40亿元。”汪分析说。

  宝钢股份总经理艾宝俊在分析增发时机的时候告诉记者:“现在股份公司收购的目标资产都是刚刚投产的,未来的增长潜力很大。”

  但是,“汪氏模型”根据国际企业收购“绿草地”(对尚未竣工的企业收购)局限分析,得出的是一种和艾截然相反的结论。

  汪指出隐藏在宝钢增发收购中的又一种风险,是宝钢增发过程中最隐蔽最有害的问题:收购一钢在建项目(Green Glass项目)问题。

  其理由是,对在建项目的一般收购原则,应该在其完工之后再进行收购,因为在建工程成本不易控制,在中国经常超预算。现在收购可能会因为其成本很高,盈利率很低,从而把目前的财务报表往下压。

  很显然,汪指的是宝钢股份对一钢和三钢的收购,因为,这两个厂,前者正在进行三期扩建,准备建成中国最大的精钢基地;后者已经在宝钢的罗泾画了“一个圈”,圈地完毕,就等着立项上马。

  汪坦陈:“汪氏模型”可以预言,宝钢这种“航空母舰”式股票,如果大量增发会增加其在股市上的权重,它现在的下跌(从6.83元下跌到6.17元,下跌近10%)势必造成大市下跌。

  “听令”远航

  增发充满悬念,谜底揭开必须等到半个月后。

  已经确定的增发方案讨论董事会将在9月27日举行,而对于宝钢最终的整体上市似乎还没有最后划定日程表。

  目前,业内比较一致的猜测是,宝钢整体上市最有可能是2005年年初;但是记者向宝钢高层多次探问均没有得到明确的证实。

  消息面上看,国资委党委书记李毅中已经表示,除宝钢外,中国铁通、中国医药、中国高新投资等6家中央企业也正在积极进行以实现集团整体上市为目标的董事会改革。

  不难理解,宝钢的整体上市是须听“将令”,是中央安排的央企整体上市“先锋”,是冲向国际市场融资的“过河卒”,成功与否,之于宝钢,现在无暇顾及。

  那么,何谓整体上市? 先用向大股东(集团)定向增发国有股,同时向社会公众增发社会公众股相结合的方式募集巨额资金,再用所募资金收购大股东(集团)的主业资产,此伎俩被市场称为“整体上市”。

  当始作俑者、以换股吸收合并实现整体上市的TCL开始分拆时,钢铁大哥们却纷纷步其后尘。

  尽管宝钢在并入上钢一厂、三厂、五厂与梅山钢铁后,一些新上马的项目资金投入巨大,而且,短期内难以产出效益,包袱沉重,但是,谢企华从没有放弃过这一构想,宝钢集团一定要海外上市、整体上市、一体化上市,这样才能站到国际舞台上,走入国际钢铁集团的队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500强。

  更早些时候,谢就向记者做了这样的表述。

  而此前,浦项制铁与上海宝钢结盟签署协议的时候,一个重要的“附加”条件就是,要求宝钢集团必须履行海外上市承诺。

  宝钢走在一条海外上市的“不归路”,只能朝前。

  近日,中国钢铁兼并步履匆匆。

  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武钢,600050.SH)融资90亿元,成功实现整体上市也尘埃落定。 难以收脚,融资顺利的武钢集团放言重组杭州钢铁集团、重庆钢铁集团和湖北鄂城钢铁集团,其势直逼中国钢铁“老大”宝钢。

  整合本溪钢铁集团及对钢铁主业资产进行重组并进的鞍钢,正在实现整体上市大梦;有消息称,首钢和唐钢的合并目前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

  “宝钢没有理由在增发方案上遭遇搁置,因为宝钢更有力量整合现存资源,完成海外上市夙愿。”宝钢的独立董事刘先生说。

  根据宝钢的公告,宝钢股份增发拟收购的资产包括4个部分:一钢、五钢及钢研所拥有的核心钢铁主业资产和业务;梅山公司和(或)集团公司有权转让的梅钢最多不超过92.30%的股份、梅山房地产;集团公司持有的宝钢国际100%股权、宝新54%股权、宝钢化工100%股权、宝信57.22%股份、宝钢澳大利亚矿业有限公司100%股权及集团公司拥有的马迹山码头的全部资产和业务。

  “这是一个富有心计的设计,目的是便于操作。一钢和五钢在2001年由几家资产管理公司以债转股的方式和宝钢集团共同出资设立,今次注入的是一钢和五钢的100%优质钢铁主业(其所有权并非宝钢集团一家所有),而存续资产质量不高。假如单单剥走优质钢铁资产,其余股东一定会损失惨重。”某投资研究机构一语中的。

  这也是带有“中国特色”的融资。

  “悬念宝钢的悬念增发,上演的‘圈钱’大戏,幕后的“宝钢-中金-基金”的讨价还价没有谁可以轻易看到。但是,不难理解,中金一定要给基金面子,宝钢圈钱也不能太少。所以最有可能还价的结果是5元附近,下降10%。9月27日的结局恐怕只能是这样。”一中金内部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毫不隐讳。

  资料1:

  宝钢简介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宝钢)是以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为主体,联合重组上海冶金控股(集团)公司和上海梅山(集团)公司,于1998年11月17日成立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宝钢注册资本458亿元。截止2003年底,拥有全资子公司22家(其中境外子公司9家),控股子公司14家(其中境外子公司2家),参股子公司24家。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中,钢铁业子公司11家,金融业子公司2家,贸易业子公司8家。

  宝钢年产钢能力2000万吨左右,赢利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2003年10月,“标准普尔”公布了对宝钢的外币信用最新评级,从BBB-提升为BBB。2004年7月,宝钢被《财富》杂志评为2003年度世界500强企业第372位,成为中国竞争性行业和制造业中首批跻身世界500强的企业。

  资料2:

  各界对宝钢股份增发筹资举措反应

  解放日报:收购集团公司内优质资产的宝钢股份,携新晋世界500强的强劲动力,无疑将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中流砥柱;

  证券日报:宝钢股份增发筹资在我国经济大背景和市场基本面的支撑下,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上海证券报:宝钢股份增发筹资后将打造我国证券市场上真正的蓝筹股,宝钢股份收购的集团内资产质量优良,收购后将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中国证券栏目:多名记者对一钢、五钢、梅钢等企业的不锈钢生产线、不锈钢长型材生产线、最新连铸机技术、特种冶炼技术和新材料工艺技术进行了深入报道,展示了这些企业大规模技术改造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北京、上海、深圳的30多家基金公司和券商的分析师、基金经理以及投资者代表赴此次增发收购的目标资产进行反向路演。一致表示,对宝钢新一轮发展前景增添了信心。

  资料3:

  TCL的分分合合

  从TCL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对TCL通讯进行换股实现整体上市,到TCL集团将TCL移分拆出来赴香港上市,正印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法。

  其实,从TCL集团的整体上市到TCL年报的出台,又到拟将TCL移动分拆上市,TCL集团无疑是在广大投资者面前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路演,对当前市场上备受关注的整体上市概念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注释。

  首先,“圈钱”是整体上市最根本的目的。从TCL集团在实现了整体上市后又试图将TCL移动分拆上市来看,TCL集团整体上市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减少关联交易、规范企业经营管理之类。而从做大做强企业来看,这显然也只是个美丽的借口,TCL集团就是TCL集团,不论是将它分拆开来,还是组装在一起,TCL集团还是这样一个TCL集团,上市并无法使其真正地做大做强起来,而要真正地做大做强,这还有待于企业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不过,完成了整体上市之后,TCL集惟一的变化就是账面上的资金多了24亿元。

  其次,整体上市并不能增加企业的效益。TCL集团作为一个大的集团公司来说,不论是整体上市还是分拆上市,其汇总后的总的企业效益其实是一个不变数,而不会因为上市方式的变化而改变这个总的企业效益数。而从上市公司而言,由于市场上对上市公司效益的考核往往是与股份相对应的,也即是“每股收益水平”,如此一来,这整体上市的公司其每股收益也就更加比不过分拆上市的公司了。因为分拆上市的公司,往往是一个大的集团公司中的某一块优质资产部分,因此,这部分资产所产生的效益往往会高出该集团公司的平均水平。比如,TCL集团,2003年的每股收益只有区区的0.221元,这在上市公司中只能算是一个中等水平,较之于换股前的TCL通讯要低出许多,因为TCL通讯2002年的每股收益高达1.4690元,而2003年1~9月份也达到了1.0046元,这样的每股收益水平在上市公司中显然是拔尖的。

  其三,整体上市并不能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回报。作为上市公司而言,从TCL通讯到TCL集团,通过整体上市,这公司的规模确实“做大”了。但这种“做大”并不意味着投资回报也能“做大”。一方面是由于每股收益的下降,因此,每股可供分配的利润自然也就相应减少。另一方面是因为上市公司的“回报意识”并不会因为这种整体上市的“做大”而加强。如TCL集团2003年年报上推出的分红方案仅为每股8分钱,远远低于投资者的预期,被投资者认为是“分红比纸薄”。因此,寄希望于通过上市公司的整体上市来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回报水平实在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