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业绩下滑折射行业危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7日 09:43 深圳特区报 | |||||||||
本报记者 邸继勇 中信证券(600030)昨日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证券交易总量上升,该公司经纪业务规模进入业内前10位。虽然国内股票发行速度创下自2001年以来的新高,但券商收益仍然出现大幅度的下挫。
一叶知秋。在管理层近期频频呼吁券商创新的背景下,中信证券的业绩表现似乎正渐渐钝化成一个问号,烙印在目前证券行业整体的困境上来。 管中窥豹 近期两市股指狂泻不止,券商已是面无血色,南方证券、华夏证券、德隆系券商相继宣告“出事”,各大券商重仓股纷纷下挫。中信证券昨日发布的半年报正好给市场审视整体证券行业运营情况的机会。 数据显示,上半年,中信证券实现净利润5652.30万元,比去年同期的15557.71万元下降了63.67%;实现每股收益0.023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074%。中信证券称,净利润减少主要由于当期计提的“自营证券跌价损失”,该项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完全受制于市场行情变化,第二季度股市的深幅调整对公司的利润影响较大。 中信证券半年报显示,截至2004年6月30日,该公司的自营证券规模为36.23亿元,而2003年12月31日,公司的这一数据为23.05亿元。公司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年初余额为2539.77万元,其中股票投资跌价准备为980.60万元,债券投资跌价准备为968.24万元。但在报告期末,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余额增加到18248.94万元,比年初增加15709.17万元,其中股票投资跌价准备为14892.62万元,比年初增加13912.02万元,债券投资跌价准备为2141.48万元,比年初增加1173.23万元。 种种数据说明,无论是在股市还是债市上,市价总值和流通总值不断缩水,中信证券的经营备受影响,自营损失最为惨重。 经营惨淡 目前看来,不仅仅是中信证券,多数券商的自营仓位依旧普遍较重,资金压力非常之大。此前,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布的数据显示,海通证券半年的自营差价收入有2.02亿元,但该公司自营证券跌价损失就达到3.17亿元;而申银万国自营证券跌价损失达到1.75亿元,国泰君安1.33亿元,广东证券1亿元。据统计,56家券商半年共计提持有的自营证券跌价准备为21.40亿。 对此,券商研究所人士分析,今年4月起,股市与国债联袂高台跳水,极大挫伤了证券公司在年初时保存的经营实力,业绩一落千丈。很多券商在这4个多月内损失惨重,几乎抵消了大部分上半年的利润。例如申银万国6月份就亏损了1.5亿元,占公司上半年亏损的60%。 此外,作为券商三大业务之首的经纪业务也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从市场环境看,2004年上半年证券交易总量52273.85亿元,整体水平好于去年同期。市场的成交活跃度上升,前4个月的日均成交金额稳定在近两年来的历史最好水平附近,但是,5、6月份市场的成交量则出现迅速萎缩,而7、8月份的数据更不乐观。 在券商的承销业务方面,中信证券称,2004年上半年股票发行速度加快,国内市场的融资金额已达481.1亿元,创下了自2001年以来的新高。特别是5、6月份市场扩容速度进一步加速,其中仅6月份的融资额就高达192.54亿元,占上半年总融资额的40%。但总体来说,上半年承销业务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包销风险在加大,对于普遍缺乏融资渠道的券商来说无疑是严峻的考验。二是单笔业务的融资额在减少,这可能增加券商整体的承销成本;三是上半年融资步伐加快,有沪、深两个交易所竞争市场资金资源的因素。 看来,在券商的三大业务上,没有一项业务的未来值得业界乐观。 “创新”怎么走? 其实,这也反映了券商的生存困境。“没有新的业务创新,没有新的利润增长点,没有新的融资渠道,那么券商只能一味抱紧原先靠天吃饭的业务品种,券商还是会继续遮掩下去。”一些券商人士认为。 有人说,随着深沪大盘的持续调整,券商经营压力日益加大。实际上,从目前的情况看,出事券商规模越来越大,华夏证券被接管、德隆事发导致相关券商跌入深渊,说明目前券商经营正备受煎熬。 对成功实现上市的中信证券来说,日子无疑要好过得多。该公司下半年的经营对策是:发挥品牌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业务,加快传统业务调整步伐和大力发展创新业务。经纪业务方面,将确立技术领先优势,搭建长期发展平台。在融资业务方面,公司年初成立了结构融资部,探索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的业务。 可是,对大多数券商来说,可能连创新的条件都不具备。从监管部门下达的法规文件看,“创新”已经成为证监会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管理层认为挽救券商的华山一条路。但是,按照公布的申请条件,国内130多家券商符合条件的寥寥无几,仅12亿的净资本要求已经把相当一部分大型券商卡住。 已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披露的券商半年报显示,净资本金额超过12亿元的券商寥寥无几,仅有11家券商达到这一标准,其中包括海通证券、光大证券、湘财证券、广发证券、国元证券、东方证券、申银万国证券、长江证券、华安证券、广东证券和中金公司等。即使按照目前出台的评审条件,门槛已经降低了一些,那些“能够持续确保客户资产安全完整的,则可降低为最近一年净资本不低于8亿元”,这使得国联证券、东吴证券等中等券商有望达标。 然而,目前国内券商普遍存在的资本充足率低,资产流动性不佳、净资产和净资本之间距离不小的现实在半年报中多有反映。十几家之于130多家无异于杯水车薪,难以解决行业性问题。对于大多数质量不佳的券商而言,试点创新依旧遥远,创新之路尚需慢慢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