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以股抵债”欲破题 > 正文
 
聚焦:“以股抵债”不解“现金流”之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4日 10:05 中国经济时报

  见习记者 洪垒

  据中国证监会、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的解释,“以股抵债”是指上市公司以其控股股东“侵占”的资金作为对价,冲减控股股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被冲减的股份依法注销。这种做法为解决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问题提供了一种现实途径,并且经过“以股抵债”的操作后,由于缩小了上市公司总股本,提高了每股收益,其市盈率也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财务报表似乎“好看”了许多。但“好看”只能一时,却不能长久,注销股本的做法由于没有给公司带来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入,“以股抵债”后的公司“虚脱”依旧,为后续发展带来了隐忧。

  评判一个公司运作好坏不能单靠研究其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公司的现金流量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现金流匮乏,即使企业看起来盈利能力颇佳,极端情况下,一样会陷入破产倒闭的境地。统计结果显示,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中,70%存在控股股东侵占资金行为;在已退市的15家中,其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正是由于大股东的“恶意欠款”,使这些公司失血严重,现金流匮乏而面临生存危机。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以股抵债”最需要解决的是上市公司现金流严重匮乏带来的生存危机,而不是将解决大股东欠款与股权分置的工作两步并作一步走,认为是找到了一个解决股权分置的“绝妙办法”。况且要知道,据计算区区200多亿的注销股数与庞大的非流通股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

  盘点一下这些被“恶意欠款”的上市公司,不难发现,它们大都面临巨额债务到期被银行追索债权的难题,加之多年来被大股东当成“提款机”,公司的竞争水平、盈利能力都大不如前甚至亏损。这种情况造成了公司融资能力的减弱:一方面银行担心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加紧回收贷款,新增贷款难上加难;另一方面受经营业绩连年下降的影响在二级市场上融资成为一种奢望。

  这些公司想增加现金流入只能从大股东欠款这儿作文章。如果利用市场对欠款大股东的股份进行拍卖或处置以抵偿欠款,一方面引入了有实力的投资方,一方面合情合理地解决了现金流入的问题,为上市公司的发展预留了想象空间。而“以股抵债”使大股东合理合法地逃脱了“恶意欠款”拖垮公司的责任,被掏空了的上市公司最后得到的只是财务报表的暂时“美化”。从这个角度看,“以股抵债”的创新价值值得怀疑。

  综合来看,如果操作不力,当前的“以股抵债”方案除了存在放弃引进有实力投资方从而增加公司现金流入的“短视行为”外,至少还有如下缺点:

  一、由于控股股东所“侵占”资金被冲减,加大了存量资产背负企业包袱的压力,有可能加速经营上的恶化;反过来,公司在二级市场上再融资困难重重,从而使公司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不利境地。

  二、“以股抵债”价格作为整个方案的核心部分,其定价依据规定不具体,给操作上带来一定难度。现有的定价基础为,“参考公司经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独立财务顾问报告和以股抵债股份估值报告,合理确定价格,最终由股东大会审议批准。”由于“以股抵债”类上市公司的特殊性,其财务报表的可信度究竟如何、根据财务报表而不是依靠市场的方法得出的抵债价格是否体现“三公”原则难以预料,给估值工作带来了难度。

  三、“先欠账,后抵债”为控股股东提前高价逃遁创造了良机,也为抵债后公司的业绩变脸埋下伏笔。在国内证券市场诚信基础薄弱的大环境下,控股股东完全可能利用掌控上市公司的权利控制公司的财务报表虚增利润,做大公司净资产,而对一些隐性的损失如对外担保等引起的或有负债等隐瞒不报,从而以较小的代价成功抵债、高价逃脱,而将业绩变脸的噩梦留给上市公司。

  四、部分“隐性”的资金侵占行为利用“以股抵债”的机会,大量转化为“显性”侵占并利用政策高位套现。

  五、助长了大股东通过“以股抵债”的方式侵占流通股股东权益的苗头。

  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以股抵债”要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起到良性推动作用,如果在大家沸沸扬扬的忙碌之后,发现上市公司并没有得到一分钱的“真金白银”,欠钱大户一走了之,留下一帮中小投资者面对危局……投资者还能欢呼我们制度上的创新吗?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