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周刊》:兴衰华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2日 09:43 证券市场周刊 | ||||||||||
6月25日,北京市副市长翟鸿祥在华夏证券宣布“全力挽救华夏”,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朱秉春同时宣布由黎晓宏担任华夏证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对于原董事长周济谱与原总裁赵大建的离开,目前华夏证券还没有解释原因。至于二人去向,据说赵大建将另有高就。 据最新消息,北京市审计局派出的审计组已经在7月21日进驻华夏证券。12岁的中国老牌券商——华夏证券,如今正在旋涡中心打转:违规国债回购传闻、巨额亏损迷雾、拯救
新任董事长黎晓宏在了解华夏证券真实状况之后说了一句话:“问题没有想象的严重。” 华夏证券第一任总裁、第二任董事长邵淳肯定地说:“华夏祸不至死。” 华夏证券与南方证券、国泰证券并称为中国最早三大全国性证券公司。“一个华夏证券就是整个中国证券业。”《证券市场周刊》试图走近那艘“老”船,去探询它的每一次颠簸。似乎又是机缘偶合,随着事件调查的不断深入,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被拉回到1998年7月初前后的那段岁月。可以肯定,它是华夏证券发展曲线中的一个历史节点 本刊记者 李中东 李德林/文 至今华夏人仍把它称为“惊魂时刻”: 1998年7月10日。早上9点,华夏证券在全国的93家分支机构都突然收到了一个被称为110号文件的总部命令。限令各营业部、分公司上报总公司规定的6大情况:在各银行、金融机构的账户;自营仓位、A账户;购买的车辆;因公、私护照;实业投资。上报时限在48小时之内。命令规定,如实上报者,一切后果由总公司负责;不报或者谎报者,责任自负。如有隐瞒一经发现将视为违规行为,若进一步发现有违法行为将移送司法部门。 平地惊雷。华夏证券刚刚在上一年度因为综合业绩排名居首,而成为中国第一券商,但在这一天,喜悦被猜测、惊恐、仓惶等纷繁复杂的情绪挤压得荡然无存。历史凝固在那一刻。 “我们平时和头儿开玩笑很随便,可那两天,见到他连气儿也不敢出。”王先生现在已经是另外一家证券公司分支机构的副总,但回忆此事仍让他的语气显得有些局促。 “命令来得太突然,只觉得心里一下子空得没底,天知道哪项投资会惹麻烦。”一家分支机构的老总决定打电话给其他营业部探风。 “我知道好日子要结束了。”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总公司职员说,她平时负责为部门“跑腿”办事,“我们平时用小金库的钱发过奖金。” 然而情绪最为复杂的当属时任华夏董事长兼总裁的邵淳。48小时后,各个分支机构的报表汇总到北京华夏证券总部资产管理部。尽管这位110号文件的始作俑者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但仍然为调查结果而瞠目结舌。 “被隐匿的保证金一下子冒出30多亿元,其中购车款就近2亿元;A账户2.6万个;实业投资33亿元。”那些数字令邵淳终生难忘。 “警笛骤起鸣碎了舞台升平。”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因为“110”的出现,华夏证券的命运发生了急转。 与南方证券、国泰证券并称为中国最早三大全国性证券公司,第一家全国交易联网,第一家实现全国统一清算,第一家实现保证金集中管理……曾经的辉煌正在历史的尘埃中渐渐褪去。12岁的中国老牌券商——华夏证券,如今正打转在旋涡中心:违规国债回购传闻、巨额亏损迷雾、拯救性重组悬疑…… 当然,世人关注华夏证券的原因还不止于此。2004年年初,南方证券因为违规经营和巨额亏损,被行政接管。而早在1998年,原国泰证券与君安证券合并。至此,华夏证券坐落在北京工体西路的那座老楼已经成为颇具意味的“标志性建筑”。 “一个华夏证券就是整个中国证券业。”《证券市场周刊》试图走近那艘“老”船,去探询它的每一次颠簸。似乎又是机缘偶合,随着事件调查的不断深入,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被拉回到1998年7月初前后的那段岁月。可以肯定,它是华夏证券发展曲线中的一个历史节点。从无意识的“价值投资”到人为“失手”庄股,从不良资产浮出水面到暗箱操作谜团深锁,从危急时刻悲壮救市到身陷困局无奈重组,荣辱兴衰均发于此。 在华夏证券2002年十周年庆典上,“我们经历的所有挫折和痛苦都会变作财富,我们流过的每滴泪水和汗水都会化为珍珠”,成为最赚泪水的煽情语言。《证券市场周刊》试图沿着110号文件这个独特的轨迹,撕开大幕一角。给读者解剖一个我们所了解到的华夏证券。流汗只是开始。 出道不懂股票 “现在我们家的猫通过繁殖,已经有好多只了。” “数码相机的存储程序不只是功能浪费,简直就是麻烦——它影响了我需要的速度。” 赋闲在家的华夏证券第一任总裁、第二任董事长邵淳如今喜欢养猫,也喜欢鼓捣相机。这两种瘾听起来似乎与华夏证券无关,但事实恰恰相反。邵淳对相机的“发烧”缘于要把华夏证券曾经运用的那套风险控制技术系统推向完美,而正在见证动物成长历程的邵淳更是曾经“见证了华夏证券的整个发展历史”。 1991年。深圳火车站。华能集团在外出差一干部被人拉住,“买不买深发展(资讯 行情 论坛)的原始股?”此人因为当时对股票了解不多而没在意。谁知一年多后他竟干上了这一行。此人便是邵淳。 1992年10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三大全国性证券公司。由工商银行牵头成立的华夏证券,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当时工作人员全部是从工商银行调过来的干部,在不适应证券公司的市场化运作,不懂股票这一点上,邵淳不是例外:“当时关于市盈率的概念还是你们《证券市场周刊》的记者梁莉来我办公室时教给我的。”此言并非笑谈。 为了给员工普及证券知识,华夏证券“刘备借荆州”,向申银证券求援,借来了全志杰做华夏证券投行部副总。全志杰给华夏证券的员工上课,讲发行,讲企业改制。后来在华夏证券挑大梁的副总裁谢朝斌和李伟等人都曾是全志杰的“小学生”。 由于市场没有成立之初想象的那么乐观。1993年10月8日,人行召集南方证券、国泰证券、华夏证券的董事长京城开会,要求汇报3家公司成立一年来的情况,并提出下一步打算。在这次会议上,南方证券认为,这个市场光靠证券、资本金撑不了几年,房地产等实业与证券两个轮子转才是券商发展的出路。 时任华夏证券董事长的黄玉峻回到公司,兴奋地传达了会议情况,据说“大家很受启发”。很快华夏证券成立了投资委员会,提出在保证主业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油井、贸易、房地产,觉得只要有钱赚,华夏证券都可以搞一些。 在如火如荼的创业热潮中,华夏证券迎来了海归王东明(现中信证券(资讯 行情 论坛)董事长)。 “当时,王东明任华夏证券投行部总经理,他的IPO思路与全志杰的思路还不一样,已经有投行的味道,不但要挖掘上市公司,还要更好地为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服务。”王东明的投行新思路给华夏证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很快春兰股份、海尔、宁沪高速(资讯 行情 论坛)等项目被纳入华夏证券的投行视野。华夏证券当时甚至还将目光投向了江苏廖氏兄弟的民营企业。 “王东明带来的理念创新,使从全志杰那里学来证券知识的华夏证券骨干迅速成长,将前期纳入华夏IPO视野的公司迅速转化为华夏的上市承销项目。”但华夏证券也因此遭遇了第一次麻烦。不久后,海归王东明因为与华夏证券高层存在理念上的分歧,突然出走南方证券。 损失没有到此为止。不少懂专业的高级人才也跟着王东明弃华夏而去。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曾经的华夏骨干不但自己走人,还带走了上市承销项目。人的价值凸显出来。华夏证券开始了第一次变革,决定重奖一线人才。当时的措施主要就是解决住房,稳定军心。 为了将带走的项目夺回来,邵淳带着投行部人员徐文栋、程晓明与南方证券在江苏短兵相接。在那20天的“战斗岁月”里,投行部的人每天熬夜写材料,邵淳则在旁边督战。写完了邵淳看,看完再改,直到自己满意。第二天交给客户,让客户提意见,修改到客户也满意为止。“被王东明带走的4个项目夺回来3个半,其中3个由华夏证券做主承销商,还有一个是与江苏证券联合承销。”华夏证券因此军心大振。 后来华夏证券按照资产重组的思路为天津港发配股,也堪称“投行风格”的业界范例。“看看它最初的破仓库,再看看它现在一年吞并掉一个码头的气势,我们在为这家公司发配股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它的未来发展问题。” 从1996年年底开始华夏证券进入了丰收年,业绩排名已经成为龙头老大的华夏证券,当年利润达到10亿元之多。 一位业内资深专家曾如是评价最早的几家老券商:“就好比在对河流深浅缓急等水文资料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这实际就是一种冒险,而在这种冒险的探索中就必然要有付出、有牺牲。” 华丽的利润数据与浮躁的实业投资背后,华夏证券正踩着红线生存。 2.6万个A账户 繁荣中的隐忧。 “有的中层干部全国各地跑,赶着去开股东会。”当时华夏证券实业投资之“盛”可见一斑。 其实,对于实业投资究竟有没有收效,黄玉峻是首先感觉到风险的,邵淳在1997年接任董事长后对此进行了求解。邵淳坦承,华夏证券在1995年时就发现,有些实业投资总是“不赚钱”,而且还发现有的分公司投资项目根本不上报总公司。于是1996年,华夏证券就做出了项目必须向总公司申报的规定,并且开始控制投资规模。 “当时感觉不对劲:一是我拿当时实力相当的申银万国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对比,公司的情况都差不多,可我们这行业龙头老大的股民保证金却比申银万国少30多亿元。二是觉得全系统实现的利润数字似乎缺了一块。总公司每次申购新股在资金上都没有把握。几乎次次把大分支机构老总招来测算,银行存款都有透支可能。想想看,1996年的自营利润可有四五个亿,再根据那时我们的新股申购量和自营规模,感觉利润应该不止这些。三是在1996年以前,在员工身上看不到的不良迹象出现了。”邵淳指的不良迹象,是有人开始一身路易.维登,有人染上红头发开上红跑车,“牛气很重,”邵淳深刻感受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化,“骄、奢、淫、逸都有了。” 让我们把时间再次拉回到110号文件。 数据被连夜统计出来的时候,邵淳正在外地出差。当时资金管理部总经理刘素红半夜打过电话来,邵淳第一个问题就是追问清理出多少被挪用的保证金:“有10亿元吗?”刘素红让邵淳猜,邵淳怎么也没有想到,是30亿元。当然,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2.6万个A账户。 “事实证明,情况还是没有完全摸清。”让华夏证券高层感到心惊的2.6万个A账户竟仍是“不完全统计”。这些账户都是用来做什么交易的?是否有资金流出?邵淳决定将2.6万个A账户刻成光盘作为证据,一为方便保存,二来拿着这个光盘到交易所一查就知道其中的交易。 但是2.6万个A账户背后的隐情却似乎成为了华夏证券永远的疑问。 正在华夏证券内部自营交易大检查即将开始的时候,一封分量很重的举报信被送到某高层领导手中。风云突变。 1998年9月,关于邵淳的举报信由国务院转到了中纪委。1998年10月,中纪委派出一个庞大调查组进驻华夏证券调查举报信中关于邵淳的9大问题。直到整整一年之后的1999年9月,才查清,举报信中所反映的个人问题并不存在,但“有投资决策失误”。对这一问题,邵淳表示,“搞了多种经营确是华夏走过的一段弯路。失误是客观存在,尽管投资决策当时是集体做出的,并且我们在1997年也全力进行了纠正,但如果要追究责任,我一个人承担。”普遍的猜测认为,30多亿元被挪用的保证金可能触及了很多人的利益,还有那2.6万个A账户。 就在检查组准备结论的时候,一场更猛烈的风暴袭来了。1999年12月3日,证监会某领导亲临公司,宣布“华夏证券公司严重违规,最近又有新的发展”,同时宣布邵淳停职接受调查,赵大建任临时领导小组组长。调查组的规格之高是罕见的,而且这次调查似乎至今也没能画上句号。而所谓“新的发展”,是有人举报邵淳在一个大投资项目上涉嫌收取巨额回扣。尽管后来证明这纯属无稽之谈,但业界普遍认为,正是这个被中央高层领导批示的“问题”,成为邵淳倒台并最终没有得到定论的“致命一击”。 现在,面对本刊记者的追问,邵淳似乎淡然:“调查其实4年前就结束了,没有外面传的那样邪乎。这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正常的事情。接受组织审查是党章规定。我当时已经很好地履行了这一条义务。”对于邵淳而言,追忆显然难成往事:“对于新事物,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善者见善,恶者见恶,违规者见违规,并不奇怪。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抱着什么目的,出于什么心理,立足什么角度去看它。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不会被废弃。我对此坚信不移。 在华夏内部员工的记忆里,华夏证券自1999年开始步入了多事之秋。” 事实上,早在中纪委对邵淳第一次调查下结论前的1999年6月,时任国泰证券副总裁的赵大建已经被证监会某领导直接调往华夏证券临时主持工作。 邵淳曾经想通过交易所调查2.6万个A账户详情一事,从此再也没有了下文。《证券市场周刊》试图寻找那张刻有2.6万个A账户的光盘,但力所不及。 如果这2.6万个A账户能在当时求解,华夏证券的命运恐怕会与今天大为不同。但事实是,这一直是一个谜团。 免于德隆之祸 2004年4月初的一天。华夏证券总部的风险控制电子系统里清晰显现一份合同内容:济南一家营业部正准备为一笔最终用资方为德隆的巨额融资提供担保。几秒钟之后,这家营业部接到总部电话,被要求立即取消该合同。这套系统刚刚恢复使用,华夏证券就因此避免了自己的名字在另一桩丑闻中出现。 据华夏证券一位内部人士透露,现在除了一家营业部还在调试外,其余的分支机构已经再次启动电子风险防范系统。这一切仍然与110号文件有关。 没有技术支撑的制度是最难执行的。因为好人有疏忽,坏人有欲望。2.6万个A账户,30亿元被挪用的保证金、33亿元的实业投资,令邵淳更加相信,“机器监控比人可靠。”制度不能只靠三令五申。 “上来就说集中清算、集中资金,阻力会很大。但办公自动化总是没有人反对的。”邵淳“110令”风格的另一要诀就是选择合适的48小时,“先修路,下一步跑什么就是必然的了。然后一个通知下去,立刻成行。” 集中清算、集中资金,不能影响分支机构正常开展业务。风险控制系统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完整系统。 “管住公章已经很有必要,否则华夏证券迟早要出问题。”取消木头疙瘩,用电子印章代之,成了风险控制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当时华夏证券分支机构私用公章的问题已经浮出水面。“每个管章的人,得需要管章人自己的手印和总公司留给管章人的密码,才能行事。如果你记错了,印章就不能自动跳出来。如果当事人将密码泄露,完全可以通过责任人查找到泄露路径。” 据了解,凡是需要盖章的文件,必须编号,文件的内容必须从第一页开始扫描。“不仅是全方位的,还是即时的而非事后的。”邵淳解释,“这就要求必须光电一体化。”据说,目前这套系统为华夏证券独有。 《证券市场周刊》了解到当时华夏证券向分支机构发放的硬性文件:客户保证金90%必须留存在总部,10%留在营业部,上收的保证金统一存在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如果营业部发生大额支付,必须通过总部与工商银行统一协调。据当时参与这套风险防范系统研究的人员介绍,当时收回公章与统一保存保证金,就是想堵住营业部的风险,尤其是保证金风险。 遗憾的是,华夏证券的风险防范系统工程因为人事变动而被搁置。现在无法设想,如果风险防范系统一直启用,华夏证券将因此避过多少风雨。《证券市场周刊》试图寻找个中原因。“我特意向新班子讲了风险防范系统的功用。”邵淳一脸无辜。 据了解,后来的临时小组把部分保证金归还了分支机构,营业部的自主权又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回归,石家庄、成都、重庆、上海、苏州等地因此官司不断。当事人不愿对此发表看法。 两只蹊跷股票 后来华夏证券在二级市场最引人关注的表现是坐庄两只股票,只是动作颇为蹊跷。 太极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1997年1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当日,开盘价15.40元。 华夏证券介入太极集团特征明显。2000年11月6日和9日,太极集团以两个涨停板报收。上交所公布的这两天的营业部有:华夏证券北京东四营业部买卖合计金额为2111万元;华夏证券总公司交易部买卖合计金额为720万元。11月9日的交易中,华夏证券的营业部依然有两家名列当日交易的前5位。经历了这两个涨停,太极集团的股价已经蹿升到22元。从公开的关系来看,当时华夏证券是太极集团的第三大股东,持有太极集团895万股,与华夏证券有密切关系的另一家名为华夏世界的创业投资公司持有205万股。华夏世纪是2001年中期浮出水面的。 有媒体报道,截至2002年6月20日,华夏证券已经持有太极集团股票是5109万股,拥有近70%的流通股,成为太极集团的第一大流通股股东。 但是资料显示,这些股票都是以委托资产单位名下出现的,出现频率较多的是宝山联合、奉贤江海、社会保险、中核财务、四川日报等等。按照常规,由于这些单位都属于法人单位,对应的股东账号应以“B”字打头;而资料显示,这些单位对应的股东账号大多是以“A”字打头的个人投资者账号。华夏证券在做这个项目时动用了14.2亿元的资金,占所有委托理财资金的60%。 据华夏证券内部人士透露,2000年2月29日,华夏证券召开中层会议,临时领导小组负责人赵大建宣布,由证监会某领导介绍而来的一年轻人负责华夏证券的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2000年10月,从华夏证券第一笔买入太极集团开始,新的自营和资管负责人就不惜一切地抛售华夏证券的重仓股厦华电子与天歌科技(资讯 行情 论坛)。有知情人士回忆当时的情节,连声叹息:“新的负责人就是要抽出资金做太极集团。当时厦华电子应该是不错的,可是他们根本不考虑,就是要变现。”该人士透露,几天之内,华夏证券就抛售掉绝大部分天歌科技与厦华电子,最多的一天变现了9000万元。 更为奇怪的是,2002年“6.24”行情中,太极集团股价上摸到37.99元,对于大量动用委托理财资金运作的华夏证券而言,“6.24”行情应该是变现的大好时机。相反,公开数据数字则是,华夏证券继续增持股份。 到了2003年年底,太极集团不断放量涨停。市场人士通过太极集团的成交席位分析认为,这是华夏证券在进行对倒。太极集团的公开资料也显示,在不断涨停的过程中,华夏证券依然紧紧握住太极集团的股票。 华夏证券的这种操作与市场一贯的高抛低吸截然相反。经过多次运作,华夏证券并没有获得丰厚的利润。如果真要给华夏证券在太极集团股价上翻云覆雨一个解释,那只能是在无法变现的前提下,虚增账面资产。但是华夏证券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途径虚增账面资产呢? “太离谱了,再愚蠢的散户也不会这么做。” 对此,一位证券公司做自营业务的人士认为,这样做券商赚不到钱,但知情的个人及相关亲友却有可能赚大钱。我们无意妄加揣测,但监管部门却完全有必要查一查,到底是什么样的个人或机构在太极股票的拉高过程中赚了钱。是凭合乎逻辑的市场判断?还是凭借什么独特优势?证券市场可能“记性”很差,但证券市场却是有记录的。 《证券市场周刊》企图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华夏证券进入太极集团的目的,虽然很多人都对此言辞凿凿,但是我们无力做出判断。我们等待监管部门的权威调查结果! 华夏证券自营中的西藏矿业(资讯 行情 论坛)亏损更是谜团深锁。据报道,西藏矿业的仓位在亏损之前表现为委托资产管理账户,但在亏损之后却通过3次划账进入华夏自营资产账户,以华夏持股800万股西藏矿业公之于众。 投资西藏矿业的资金究竟是华夏自有资金还是委托管理的资金,其间隐秘之处不为外人所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为华夏自有资金,亏损之前表现为委托资产管理账户,则有转移利润的嫌疑;而如果是他人资金,亏损之后划入华夏,则有让公司背包袱的嫌疑。 如果说华夏证券在操作太极集团股票问题上存在着我们所无法了解到的背景的话,那么华夏证券在西藏矿业上的亏损就实在让人怎么也看不懂,这其中不排除操作过程中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 当年操作西藏矿业的华夏证券重庆分公司总经理王林已被免职。此人在重庆分公司的车牌号用的是公司领导的生日。此事在华夏证券内部笑谈甚广。 是否另有隐情 在2.6万个A账户与两只蹊跷重仓股的秘密之外,临时领导小组管理下的华夏证券还有另一桩谜案。 2000年1月11日,中国嘉陵(资讯 行情 论坛)国有股配售10000万股在上交所挂牌流通,拉开了国有股减持的序幕。中国嘉陵股价在国有股减持的质疑声中被不断拉升,在其背后,一场隐秘的交易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证券市场周刊》获取的中国证监会文件显示,华夏证券在中国嘉陵国有股配售过程中严重违规。在这份2000年3月27日证监会下发的《关于对华夏证券有限公司予以通报批评的通知》中称:“经查,你公司在承销中国嘉陵配售过程中,未按规定组成承销团,违反了《证券经营机构股票承销业务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经研究,对你公司予以通报批评。” 记者查阅了中国嘉陵1999年 12月国有股配售的所有资料。1999年12月,中国嘉陵发布了《关于国家股配售获准的公告》,经财政部批准,中国嘉陵国家股持股单位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将所持有的1亿股国家股向有关投资者配售,占公司总股本的21.10%;配售价格为中国嘉陵1996、1997、1998年3年平均每股收益0.45元的10倍价格进行。中国嘉陵的国有股配售主承销商为华夏证券,项目具体负责为郭强等人。 没有组织承销团,华夏证券没有就其原因公开做出解释。但是可以确定,华夏证券通过这次中国嘉陵的配股承销,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好处。根据中国嘉陵国有股配售后的变动股东结构公告显示,华夏证券以1800万股位居中国嘉陵第一大流通股东。当时作为第一家实行国有股减持的中国嘉陵受到市场追捧,至2000年4月初,中国嘉陵的股价已经一路高攀到每股7.02元。 但是证监会的通报批评给处于动荡中的华夏证券敲响了警钟。华夏证券自营报表在2000年1月11日与12日突然出现异动,据了解,当时华夏证券派出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些自营表中的中国嘉陵股票来路颇为蹊跷,此前证监会机构部曾要求华夏证券上报自营数据,而中国嘉陵并没有列入上报表中。 据了解,2000年3月,华夏证券派人专门调查公司自营股票情况,结果发现深圳自营账户D890009521上大量的中国嘉陵股票没人认领,交易部在自营股票汇报中都没有这部分股票,更奇怪的是与该自营账户相关的资金账户上有8000多万元的资金划出。《证券市场周刊》调查了解到,2000年年初,在中国嘉陵每股5.49元的时候,华夏证券的有关人员以华夏证券的名义,与南京高科(资讯 行情 论坛)(600064)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协议将华夏证券所持有的1800万股转让给南京高科,协议转让价定为中国嘉陵的配售价每股4.5元。奇怪的是,签订协议的时候每股价格已经上涨了近1元,华夏证券为什么要将转让价格定为4.5元呢?难道华夏证券心甘情愿将1800万元的真金白银送人?那8000多万元的资金又转到什么账户上了? 据华夏证券内部人士透露,后来有关人员在登记结算公司拒绝办理股权转让后,华夏证券干脆签订一个委托理财协议,通过委托理财的方式将股票划到自己的名下。当时,华夏证券内部出现分歧,据说当时的调查没有进行到底,有关人员并不配合动荡中的自营调查。但是自营账户涉及价值过亿元、利润几千万的股票归谁所有?该自营账户的股票买卖和巨额资金划出的依据何在,谁在管理? 疑问在乌江电力的配股中也有出现。股民群情激愤,怒砸华夏证券天津营业部,就是因为申购不到乌江电力。而华夏证券天津营业部却将300万股的乌江电力配股再次转给了南京高科。关于华夏证券与南京高科的系列交易,记者致电南京高科,但是至今南京高科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窟窿究竟多大 生存还是死亡?从目前情况看来,华夏证券似乎不再掷这样的“色子”。 无论哪一种方式,最后都是国有资产埋单。相比挽救手段,破产和接管埋单的成本只能更大,而不是更小。 6月25日,北京市副市长翟鸿祥在华夏证券宣布“全力挽救华夏”,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朱秉春同时宣布由黎晓宏担任华夏证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据说此人有香港资本市场运作经验,决策果断,善于处理棘手问题,“华夏证券需要这样的领导”。 对于董事长周济谱与总裁赵大建的离开,目前华夏证券还没有解释原因。至于二人去向,据说赵大建将另有高就。 《证券市场周刊》在对华夏证券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深刻感受了其领导班子失和的严重程度。在此仅举一例—— 据知情人士透露,2003年年底,华夏证券向北京市金融工委汇报过华夏证券的经营状况,华夏证券内部对于上报华夏证券亏损数额的说法发生过分歧。尤其是华夏证券在太极集团与西藏矿业上的亏损,总裁赵大建想将亏损原因说成是前任领导班子的遗留问题,而董事长周济谱坚决反对,认为华夏证券买入太极集团是从2000年开始的,如果将太极集团的亏损归结到前任领导班子身上,于情于理说不过去。最后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将太极集团与西藏矿业等股票自营的亏损原因归结为新班子成立(时间指2001年5月周济谱出任华夏证券董事长,赵大建被正式任命为华夏证券总裁)前造成的,这样外界既可以理解为前任领导班子的事情,也可以理解为临时领导小组负责时期的事情。 其实,稍懂证券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样的设计有多么荒诞不经:证券市场上的任何操作都不会大雪无痕,它的一大特点就是查有实“据”。 但现在,在“拯救华夏”的大势面前,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 华夏证券的窟窿究竟有多大?这显然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因为只有把握真实情况,北京市政府才能开出切实药方。 有传言认为,到目前为止,华夏证券在太极集团与西藏矿业两只股票上以及委托理财上,亏损达到20亿元,再加上挪用保证金还有16亿元,实业投资还扔了30亿元。华夏证券总的亏损应该不低于60亿元。 这种说法显然难以成立。《证券市场周刊》了解到在今年3月华夏证券报给北京市政府的《关于华夏证券公司经营情况的汇报》里提到的亏损情况是,截至去年底,华夏累计亏损25.28亿元,其中2001年以前形成的潜在未结转损失共计16.9亿元。但即使这一数字,也仍有被夸大之嫌。 在赵大建看来,困扰华夏证券多年的问题主要是不良资产问题。对此,上届班子也曾经存有争议。“有些资产是可以变现的,甚至还可以产生收益,怎么能叫不良资产呢?应该称为非证券类资产比较合适。” 邵淳坦言,1999年时,30多亿的实业投资,“连我也感到很可怕。”但现在,账可以算得很清楚了。华夏证券曾经的实业投资是有些决策失误,但目前很多都已经收回或者正在收回。实业投资无法逃避周期规律。 据华夏内部最新财务测算,截至1999年年底的实业投资,目前已收回资金30多亿元,并实现利润10多亿元。并且,被处理变现的资产只占全部实业投资项目的1/3,“其余的2/3还在‘收着租子’。”如此看来,总体而言实业投资不仅不会赔钱,反而还会有盈利。 但账不能算到此而止。在《证券市场周刊》所掌握的华夏证券上报有关部门的多份材料中,归还客户保证金被说成是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实业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挪用客户保证金,最高时挪用金额曾高达57亿元。”“公司不得不通过大量的对外融资,来归还被挪用的保证金……两年多来共归还客户保证金41亿元。” 即使57亿元这个数字是确凿无误的,目前实业投资的进账,再加上还有两个投资项目可以收回10多亿元,也应该基本可以解决挪用保证金问题。但事实是,“保证金似乎永远都还不完”,并且归还保证金所用资金并非实业投资进账。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据可靠消息,北京市审计局派出的审计组已于7月21号进驻华夏证券。 先期进入的新任董事长黎晓宏在了解华夏证券真实状况之后说了一句话:“问题没有想象的严重。” “华夏祸不至死。”邵淳肯定地说。 华夏证券目前面临的困境可以归结为三点:领导班子、现金流、亏损额。 显然第一个问题已然明了。根据上面的计算,我们不难得知,华夏证券的亏损情况已经被“想象得够严重”。并且,行业性亏损的因素也不容忽视。根据相关统计数字,2003年130家券商中,有108家出现亏损。 至于现金流,无非是债务问题。“都是可以坐下来谈的。”葫芦岛一位债主提着海鲜到总公司来主动商谈债务问题,在公司转了一天无人接待,他迫于无奈只好回去起诉。“到期的利息可以转成本金,债务问题需要妥善处理。” “华夏的窟窿都是明摆浮搁的,一目了然。其他券商谁敢让自己的问题浮到水面上来呢?情况只会更糟糕。”这话不无道理。 道理也许还不产生于骆驼比马大,而在于对我们而言骆驼生存的意义。在种种问题之外,也许我们还该看到,华夏证券在很多方面仍然独具优势: “我们的研究员实际相当于一个基金经理。”在中国证券业,没有人说华夏证券研究所所长齐亮所言为虚。 “你在国外也找不到这样的电脑风险防范系统,因为它意味着经验和教训。”谁都得承认,即使就在证券业做这套系统的安装与培训,就能够为华夏证券带来还算不菲的利润。 华夏证券90%的营业部都是1997年以前的老营业部,营业部的各种成本摊销基本已经结束,并且面积都很大。谁能在这一点上与华夏证券拼老资格呢? “怎样组织一个具有职业操守和眼光的团队远比注资对于华夏更重要。”有人说。 华夏证券完全有条件重新崛起。而摔倒之后的站立将是更稳固、更坚实的。我们期待着华夏证券的崛起,期待着。就像我们期待着中国证券业重现生机。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