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董事长一封公开信:证监会查伊利 殃及金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4日 16:22 《财经时报》 | |||||||||
凌克先生: 您好! 7月3日,您任董事长的金地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600383)称1亿股增发方案获批。我们都知道,房地产业正经历一个残酷的时期,土地调控、信贷紧缩(不仅自有资本金提高
但是,近来的一些消息,却让投资者对金地即将到来的增发又盼又怕。 投资者难以忘记的是:2003年8月20日,第二大股东深圳控股将5040万法人股转让给金信信托和通和投资,转让价为5.07元每股,占总股本的18.67%,其中金信信托获得13.11%,成为金地第二大股东。 金信信托的进入,使得品牌形象一贯良好的金地(多年连续被权威媒体评为上市公司10强之一),开始滑向一个未知的方向。 这家被称为“江南第一猛庄”的市级信托公司,曾在2003年半年之内收购了三家上市公司的股份,其中的两家——金地集团和伊利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600887)都已惹上MBO的传闻。 坊间传说,金信信托是受金地管理层之托接手金地股份的,因为成为第二大股东之后,金信信托竟然未派一名董事、监事或者一名管理层,而且金地与金信信托签订的“双龙信托计划”,首期募集的资金金额2.5亿元,与金信信托受让股份的金额接近。不但如此,这笔信托资金的使用方向、该信托计划的投资者为谁(是否为金信信托自有资金?),至今均未被明确告之。同时,金地集团2003年年报第46页显示,公司有18亿元的一年内应收账款,其中15亿元左右为2003年新增,而其中多数是未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借款(详见本报7月3日报道《金地集团增发背后之疑似MBO》)。令公众怀疑是否有上市公司资金介入了该信托计划的购买。但是,贵公司对此舆论监督表现反应过激,声称要诉诸公堂。 而现在又有传闻,金地管理层要用增发的钱来还这笔MBO款。倘若属实,这意味着您的管理团队将侵吞投资者的钱,替自己购买股份——尽管这个说法在我们的私下沟通中也被您的管理层坚绝否认。 6月22日,金地与摩根士丹利联手处置中国建行不良资产,账面价值28.5亿元,这些资产大多为主要城市中的商业物业,其中部分资产为在建工程。金地称,这相当于低价获得土地,利润率至少20%以上。但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建行是四大国有银行中最早上市的一家,而降低不良资产率迫在眉睫,为建行处置不良资产,这对于金地搞好政企关系、银企关系的好处不言而喻。 7月3日,金地集团发布了业绩预增公告,金地副总裁级人物高调接受媒体的采访。这些信号表明,贵公司希望为增发造势,以获得一个较高的发行定价。 金地集团准备增发筹资13.4亿元,现在看来,这样的融资规模不太可能实现。因为虽有多次利好,贵公司的股价仍然是在11元上下,即使按市价增发,金地增发1亿股也只能筹到11亿元左右。 不过,金地要落实增发并不容易。今年以来,国内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增发和配股)都不太顺利,结局以承销商包销余额的居多,而且包销比例最高的达到约90%。 金地准备于7月23日公布半年报,近年来公司业绩节节上升,按理说半年报公布之前应是增发的一个好时机,但增发至今未能落实。董秘郭国强说,增发还在排队等候。 但是,7月22日发生了一件可能对金地增发带来重大影响的事情。伊利股份(600887)称,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伊利股份进行立案调查。 一个较为清楚的事实是:在负债持续攀升、利息支出快速增长的同时,伊利却将巨额的“闲置资金”用于国债投资。而2003年7月发生的伊利股权转让,其总金额与同年中期的国债投资资金余额很接近。运作该笔国债投资资金的金通证券,是金信信托的子公司。伊利独董质疑,国债投资就是伊利资金体外循环的通道。 业界人士分析,金信信托是伊利股份的第一大股东,金信信托运作伊利MBO(伊利股份管理层至今仍在否认这一传闻)的方式,与在金地的操作手法相似。 那么证监会下一个调查的,会不会是金地?进而,市场对贵公司疑似MBO的质疑,是否会使贵公司已获证监会通过的增发计划受挫? 致礼! 苏娜 2004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