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保荐代表人遭遇谈话提醒事件背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4日 14:22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廖新军上海报道 “琼花事件”还在调查之际,上海证券又遭遇了保荐代表人被“监管谈话提醒”。
2004年7月21日,来自中国证监会的消息称,证监会发行监管部于6月25日约见上海证券保荐代表人陈永阳和杨虎进,并对其进行了监管谈话提醒。 据披露,陈永阳和杨虎进被叫去证监会谈话,是由于他们负责的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配股申请材料制作粗糙,证监会认为“保荐代表人未能做到勤勉尽责”。 这是保荐制度实施以来,首次对未能勤勉尽责的保荐代表人采取谈话提醒这一监管措施。 这个“第一”,多少令上半年盈利的上海证券感到难堪。 处于漩涡之中的上海证券,选择了沉默。 7月22日,上海证券办公室一位人士说,公司高层认为目前不宜接受采访。 上海证券一位人士私下表示,上个月两名保荐代表人被证监会约见谈话提醒后,在公司并没有认为会有很严重的后果,大家认为这仅仅是正常的工作程序而已,也没想到会公开。 “消息见报后,不断接到外界的咨询电话。公司上下已经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 该人士称,公司两名保荐代表人被证监会叫去谈话提醒的报道,对公司的信誉是一个打击。 但记者致电上海证券保荐代表人陈永阳时,陈表示不便就此接受采访。“没有受到特别的压力,这仅仅是正常的工作。”陈说。 上海证券另一位人士认为,公司保荐人代表被约见谈话提醒,仅仅是因为“存在形式上的问题”,而不是实质上的问题。证监会将6月份的事情,在一个月之后通过媒体进行披露。该人士认为,证监会可能有它自己的用意。 撞在了枪口上 上海证券保荐代表人被谈话提醒的消息这时候被抛出来,令市场很容易将之与近期监管部门在“琼花事件”上受到的压力联系起来。 有业内人士认为,上海证券是撞在了枪口上。 来自市场的压力。这时候抛出上个月上海证券保荐代表人谈话提醒的消息,是为了表明证监会此前对保荐人一直进行了严格的监管。 7月22日下午,证监会发行部规范处胡处长在电话中表示,接受采访必须通过新闻处统一安排。但截至发稿前,记者尚未接到证监会新闻处对采访内容的回复。 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证监会对违规定大的保荐机构及其保荐代表人、发行人及其高管人员、中介机构及其签名人员,可以采取谈话提醒、重点关注、责令改正、认定为不适合担任相关职务者等监管措施。 而据业内人士介绍,谈话提醒是情节最轻的一种监管措施。 据了解,证监会发行部在审核上海证券保荐的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配股申请材料时,发现申请材料存在一系列问题:文字错误和文法不通随处可见;财务数据前后不一致,多项数据计算错误;配股说明书中一些重要内容的表述与中介机构专业意见存在差异。 一位曾在证监会从事上市发行预审的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券商报送的上市融资申请材料中,基本上都会存在一些问题,至于文字错误和文法不通之类,几乎是不可避免。 一位资深投行人士亦表达了相同观点。 “但像上海证券报送的材料中财务数据前后不一致、数据计算错误等问题并不多见。一般来说,中介机构有关人员对财务数据之类的重要问题慎之又慎,会反复核对以免出错。” 该人士认为,上海证券有关保荐代表人出现这种问题,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另据上海证券内部一位人士透露,上海证券与日本大和证券洽谈成立合资投资银行,整个投资银行部将进入合资公司。 “作为公司仅有的两名保荐代表人,他们肯定将进入合资公司,可能他们的心思已经不在做的这个项目上。”该内部人士猜测说。 该资深投行人士介绍,在以前,对券商报送材料中存在问题的处理,一般是退回修改,然后再报。其实,以前也有对从业人员勤勉尽责的要求和规定。 “现在更加强调保荐代表人的勤勉尽责,并对其采取谈话提醒等监管措施,只是将它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保荐人资格有瑕? 华泰证券上海投行部副总经理傅津认为,推出保荐制的本意是加强中介机构的责任心,减轻监管部门的部分监管压力。但“琼花事件”表明,监管层的意图似乎并未达到。 “保荐制实施后,保荐代表人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但并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监管层这么做(公开事件)是要起到一个警示作用,使保荐人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傅津认为。 事实上,上海证券报送的配股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暴露了保荐代表人从业人员的执业水准问题,一位证监会前预审员认为。 有资深投行人士指出,现行保荐人资格只需通过一次能力考试即可认定。实际上,证券发行是一门需要丰富实战经验的工作,纯粹知识性的考试并不能够完全检测一名投行人员是否已经具备保荐人应有的眼光和能力。 “据统计,通过首次保荐人考试的大多是年轻人,其中多数人市场从业经验还不够丰富。”他说。 上海证券保荐代表人之一的杨虎进就是其中一个。 据证监会公布的首批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名单,上海证券目前仅有两名保荐代表人:陈永阳和杨虎进。 根据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实施《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证监发2004 1号)”,保荐代表人考试报名资格至少必须是“具备三年以上投资银行业务经历”。 记者调查获知,杨虎进系上海财经大学1998级研究生,学制2年半。其毕业时间应为2001年3月20日,到其2004年2月份保荐人资格考试报名时,时间不满3年。 杨的保荐人资格是否存在问题?7月22日,杨在电话中称不接受采访,随即挂机。 几位资深投行人士称,这可能并不是个案。 “我们公司里那些通过考试的保荐人多是刚毕业不久,本来是在公司里跑龙套的人,通过‘造假’取得考试资格而‘鲤鱼跳龙门’了。”某券商投行部一位董事说。 该人士称,政策规定可以参加保荐人资格考试的有三类人:第一类是做项目的主负责人,这类人几乎是无法造假的,因为证监会对其有备案,而他们也是目前各大投行的中坚力量;第二类,“投行从业五年”,参与过两个项目,通过保荐人考试的这类人中造假率在20%左右;至于第三类,多数人没有参与并完成过项目,所谓“部门负责人”、“三年”等条件都可以造假,通过考试的这类保荐人中造假率在80%以上。 “在首批600多位保荐代表人中,造假的人数不会少于200人。”有投行人士估计。 上述该人士称,曾联系国内几大券商20多名资深投行人士将本公司里的造假行为揭露出来,共同向上反映,但没有成功。 由于证监会有关人士未能接受采访,上述说法无法求证。 不过,某券商北京投行部总经理指出,原先公布的首批保荐代表人为614名,最终的数据是609人。有几个人确实在资格上有问题,被举报后被除名。 但他认为,在资格上造假的比例肯定没有这么高,券商没有必要为员工冒这么大的风险。 过会率的变化 但可能无法否认的是,“琼花事件”的爆发以及大盘的大幅下挫,监管层肯定受到了来自市场各方面的压力,某券商北京投行部总经理认为。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市场普遍注意到,证监会在审核企业的融资申请时表现得更为谨慎。 统计数据表明,上半年共有90家企业提出首发申请,62家通过,过会率为69%;48家再融资申请的企业中,37家通过审核,过会率高达77%。 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至今提出首发申请的14家企业中,只有6家过会,过会率为43%;有16家企业提出再融资申请,9家过会,过会率为56%。这两个数据都创下新一届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成立来的新低。 “主要是因为近期上报的一批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企业本身的毛病比较多。”一位发审委委员对本报记者表示。 该委员强调,事实上,对于过会企业的比率,证监会没有设定一个人为的标准。“大家在审核企业时,完全凭自己的职业判断。” 而有媒体指出,“7月9日深交所对江苏琼花发布公开谴责之后,企业融资过会率下降更为明显”。 在10家提出首发申请的企业中,只有4家通过,过会率为40%;8家提出再融资申请的企业中,只有3家通过,过会率更是降到38%。 而在7月20日发审委召开的第52次发审会上,2家企业首发申请、1家企业再融资申请全部遭拒,这种现象在新一届发审委成立以来还是首次出现。 对此,上述发审委委员表示,这纯粹是巧合,主要是因为企业本身素质方面的问题。“与琼花事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该委员强调。 但多位资深投行人士认为,琼花事件的爆发至少在心里上给证监会,尤其是发审委造成压力。 “琼花事件爆发后,证监会及其发审委的委员们在审核拟融资企业的材料时,肯定会变得把关更严。以前认为可以放行的某些企业,处于审慎考虑,现在肯定会被枪毙。” 有市场人士认为,如果上述说法成立,反而会令市场动摇对发审委成员的独立精神和专业判断的信心,也对高通过率情况下的上市公司质量增添几许担忧。 但另一方面,“琼花事件”产生的压力确实超出常人想象,甚至有些拟融资的企业本身也感受到了这点。 某券商北京投行部总经理透露,“琼花事件”后,已经有几家已经过会的企业,由于担心达不到融资的标准,主动撤回了融资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