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过筛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 08:58 证券市场周刊 | |||||||||
和美国诺德·安博特公司的合伙人聊天,这是一家有着75年历史的资产管理公司,谈到我国基金经理的绩效考核方法,他吓得吐着舌头直吸冷气,大呼不可思议 潘福祥/文 股市低迷,基金的竞争开始白热化,曾几何时的金领基金经理们首当其冲地开始被
只怕不这么容易。前不久和美国诺德.安博特公司的合伙人聊天,这是一家有着75年历史的资产管理公司,谈到我国基金经理的绩效考核方法,他吓得吐着舌头直吸冷气,大呼不可思议。按他的说法,就是巴菲特也不敢到中国应聘基金经理职位,因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难胜任的工作。他告诉我,他们公司评价基金经理的能力,一般以三到五年时间为周期,考察的标准是看你的排名能不能保持在前50%内。一个基金经理如果能够连续三年排在前50%,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管理人,会被提职加薪;如果连续五年排在前50%,说明他基本上处于最好的10%行列,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资产管理人才。相形之下,某一年的业绩很拔尖,一般不被鼓励,因为这意味着他可能冒着很大的风险,在一个单边市中幸运地靠单边操作而一举成功。但是幸运不会永远关照他,当明天潮流改变时,今天的弄潮儿可能就是明天的溺水而亡者。 恐怕因为诺德.安博特有75年的历史,所以它做起事情来透着一种历史的沧桑和悠远感,而我们处在一个只争朝夕的时代,只有短短几年历史的中国基金业表现出点急功近利的心态似乎有情可原。当我表达了这层意思后,他摇摇头,轻轻地说“欲速则不达”。 深受触动。十年前上海滩大名鼎鼎的杨百万曾经对我说:“股市上比的不是谁钱多,而是比谁活得长”。我甚以为是。但是每每和朋友们转述起老杨的至理名言时,常常被讥讽为落伍者的自我解脱。我在MBA课堂上曾经告诉学生们,巴菲特30年来管理哈撒韦基金的年回报率平均27%。这是一个让很多学生不以为然的业绩,因为当年在我们的股市上随手抓几个价格翻倍的股票不是什么难事,只满足于百分之二三十的收益称得上是胸无大志了。不过让人泄气的是,我们经常能够抓到暴涨的幸福,但是也很难逃避掉暴跌甚至连续十几个跌停板的厄运,所以经常是折腾了多年,再回头看一看,实际坐的是财富过山车,只体验了上上下下的享受。只有到这时,才领会了巴菲特言语的歹毒:“股票投资,简单不容易”。 看来股神实在是用筛子千挑万选地筛出来的,慢功出细活,性急了不行,火候不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联想到两年耳熟能详的一个个不断被打回原形的超级富豪们,大家开始认同了“不怕慢,就怕站,严防向后转”的财富积聚理念。 人生何尝又不是这样。记得当年看电影,阿甘的妈妈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不知吃到什么味的”,我要在这里说“人生就是一个大筛子,最后没被漏下的才是个大的”。 漫长的时间之河能够冲刷掉各种狂妄和自恋,能够过滤掉一切侥幸和偶然,也能够熨平任何人为的操纵和违背常理的超越,最后经过时间的涤荡还能够保留下来的,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小时候听老人讲,“三年可以冒出一个暴发户,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以为是太缺少志气和无视主观能动性的消极人生态度。后来看了《美利坚合众国演义》,才知道人家的贵族,如洛克菲勒家族、肯尼迪家族,哪个不是经过了几代人水里煮、冰里泡、碱里熬、油里炸后,起起落落,沉沉浮浮,最后一将功成万骨枯,踏着失败者的尸体才爬上世界富豪榜的?而我们中国,20年前还是满眼的无产者,乘改革开放机遇先富起来的人,和人家比起来,那才哪到哪啊,刚喝了几碗鱼翅就以为既富且贵了,实在是自欺欺人的错觉。 (作者为赛尔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