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重塑刻不容缓--本轮股市大跌引发的思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6日 08:04 证券日报 | |||||||||
本报记者 乾 弘 上海市场综合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自4月7日达到1783点以来,短短3个月不到的时间,大盘雪崩似地下跌了400点,数以千亿计的真金白银转瞬间灰飞烟灭。大盘的涨涨跌跌是市场的自然现象,本来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这次大盘的下跌有一些与以往行情不一样的新特征,应该引起市场参与各方高度关注。
本轮大盘下跌看上去是宏观调控政策引起的,实际上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市场信用和资金链条断裂的真实表现;是十几年来渐进式改革所积累问题的总暴露;也是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改革滞后,金融监管模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 首先,国债回购形成的窟窿引发国债市场的大幅下跌,成为本轮行情下跌的急先锋。实际上?各个机构(主要是券商)在国债回购上的窘境,深刻真实地反映了券商目前的生存状态。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许多券商不拆东墙补西墙、不到处融资就无法维持持续经营的局面。面对有可能上千亿元的国债回购问题,管理层也只能暂缓清欠,对众多券商网开一面,暂且放一条生路。但是,欠债还钱,自古以来天经地义。挪用的客户保证金、拆借来的资金、国债回购形成的窟窿不可能永远不还、也不可能永远不补。面对如此境况,券商有没有一条生路,让它们生存和发展?沉重的历史遗留问题、正常的融资渠道、真实的赢利模式、良性运转的金融企业如何建立,这些都是券商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轮下跌行情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靠拆借资金,通吃筹码,使股价上行远离公司基本面的“庄股”彻底崩塌。瀑布式的“跌停出货法”被大量采用成为一大特色。往日中国第一强庄“德隆”系的表现,表明这种到处拆借资金进行资本运作、类似“金融控股”的公司,其生存的土壤已不复存在。 然而,尽管一个个这样的“地雷”阵已经引爆,却必须有人来替它收拾残局,社会和市场必须为它埋单。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在这类“金融控股”公司埋“地雷”的时候,就将其引信切断,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现实而又严峻的课题。一个没有把信用当作生存和运作第一要义的市场,是无法健康发展的。 本次大盘下跌是在政策面暖风频吹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也与以往情况有所不同。“国九条”的出台,表明了政府对发展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国九条”强调发挥资本市场的综合功能,除了要发挥市场的融资功能以外,还要重视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投资回报等其它功能。但在具体落实时,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情况并不理想。目前,除了中小板块的实施和隐约可见的QDII以外,其他的都在议论中,什么时候出来不得而知。这显示出先制定游戏规则后做事与先做事后制定游戏规则的巨大区别。实际上,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条块分割的各个市场监管部门,能否超越部门、集团的利益和恩怨、能否超越个人利益,以市场的公平、健康发展大局为重,以非凡的勇气承担起巨大的做事责任,立刻着手研究、解决资本市场良性运作的基础问题,这是资本市场能否全面发挥市场功能、恢复其本来面目的关键所在。 在市场下跌的过程中,新股发行却不断提速,等待上市的公司库存愈来愈大。在持续低迷的市场情况下,这一现象也是我国证券发展史上较为罕见的。 发行部门有发行的任务,发行新股是其本职工作,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回避我国证券市场中发行制度的重大缺陷。在股权分置的情况下,社会公众投资者从一开始就被置于与其他股东地位不一致的境地,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被制度化地转移到其他股东身上。在这种市场环境下面,一股独大局面依旧,公司治理结构很难真正完善,大股东侵占、转移上市公司资金(以及其他资源)的状况很难遏制,大股东的利益与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不相一致,很难产生优化资源配置意义上的重组、并购行为,造成市场参与者心理预期紊乱,市场信号失真,价值投资也很难真正实现。刚上市的中小企业板8只新股集体跳水表明,市场内在的运行力量是谁也无法抗拒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在股权分置等一系列市场基础性问题解决之前,新股发行、上市得越多,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被损害得也越多。从市场走势来看,大盘连续11周收出周阴线,为沪、深交易所创立以来所仅见。虽然在目前这个位置不排除反弹的可能性,但市场面临的严峻局面在当前的情况下很难有根本改观。 常常有投资者带着痛苦而有些木然、迷惘而有些绝望的神情问笔者,除了融资和下跌,这市场还剩下什么?我无言以对。看到成千上万的投资者这么多年来怀抱希望,风雨无阻地进出这个市场,我想起了一首歌的歌词:这一生我都在为你,情愿为你画地为牢;我在牢里慢慢地变老,还在对别人说着你的好;生命在牢里慢慢消耗,还在给你看幸福的笑。 1992年5月,上证综合指数最高曾达到1558点。12年来,该指数的计算标准经过了多次调整,目的似乎只有一个,就是让指数涨得快一点、高一点。即便如此,昨天的上证综合指数收盘只有1444.93点。12年来,指数非但没有上涨,还出现了下降。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1992年,中国的GDP总量为2.6万亿元,2003年达到11.66万亿元,增长幅度为350%左右。证券市场的这种走势与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的巨大反差难道不应该引起人们的反思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