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投资预留主动 QFII大肆唱空A股背后的阴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9日 13:37 北京现代商报 | ||||||||||
昨天,上证指数收盘于1385.18,跌破了1400点的重要心理价位,股市已经切切实实到了危情时刻。随着“国九条”防线被轻易击穿,场内人气涣散,场外谣言四起,股市正在上演悬崖边的舞蹈。QFII、券商、公募基金,以及大大小小的私募机构,或沉着应战、或仓皇出逃、或出奇兵“以动制动”。今起,本报推出“悬崖边的舞者”系列,向读者讲述各家机构在熊市里的浮沉百态。
尽管央行在其官方网站发表郑重声明,否认了部分媒体关于“人民银行加息的方案已经上报”的不实报道。但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央行在3季度上调利率的可能依然存在,而近来由于投资策略保守饱受批评的QFII显然对人民币升息抱有极高预期。 消极投资 QFII预留主动 摩根大通国际总裁安浩德(Andrew Crockett)和中国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小加近日在公开媒体预测,今年第3季度将人民币首次加息0.5个百分点,主要政策利息(一年期流动资金)将上升至5.8%,同时下半年人民币将实行与10种外币挂钩的一揽子货币政策。 作为第一批进军中国的外资机构QFII心里早已打好了如意算盘:人民币先升息,后升值,短期内兑现大量投资收益! 统计显示,在QFII总计约合人民币140亿元的投资额度中,截至3月底,实际投入证券市场的只有88亿元人民币,占总投资额度的63%,其余37%约52亿元被QFII们“束之高阁”,存放在银行中。而进入股市的88亿人民币中的绝大部分流向了债券市场,国债、可转债等低风险债券品种才是QFII目光所在,真正进入A股流通股市场的QFII资金少的可怜! 事实也却是如此,从去年正式实施到现在,QFII在中国始终未见大动作,除了瑞银华宝重仓上海宝钢8000万股以外,其他QFII显然投资热情不足! 唱空A股 QFII不遗余力 前段时期,臭名昭著的国际投机大亨索罗斯的亲密战友罗杰斯大肆唱空中国股市,按罗杰斯的判断,中国股市应该在明年才会有行情,那时大量的企业会倒闭,公司之间会出现大量的并购,股价也会受此影响而达到超跌的价位,那个时候建仓是最理想的。 罗杰斯并且非常露骨的讽刺现在介入中国股市的QFII机构可能会死的很惨,显然QFII投资A股的保守做法印证了罗杰斯的观点。 海外机构真的对A股市场没有丝毫兴趣吗?从海外地区的投资经验来看,股票市场依然是QFII投资的主战场,比如:我国台湾地区从1991年开始实行QFII制度后,QFII资金的持续流入既提高股市的稳定性,也为QFII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作为世界制造业的核心,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为证券市场注入无限活力。那么,QFII看好的是中国未来,而目前从囤积人民币资产到竭力唱空A股,都是在为入局A股做最后的准备! 反观A股市场,一方面券商机构将核心资产牢牢把持,外资机构分羹难度颇大;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入市资金配额的限制,QFII也难有施展拳脚的余地。那么避实击虚,选择较为稳妥的国债投资成了当然选择。 2004年上半段,股市的持续走好,为中资基金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刚刚从大调整中获得喘息的中资机构也开始蠢蠢欲动,于是所谓的核心资产被暴炒,在一片繁荣中股市泡沫迅速堆积!股市洗牌 QFII坐收渔利 种种一切,作为A股的“旁观者”QFII显然对市场有着更为准确的把握,虚假的繁荣恰恰在为海外机构介入A股创造条件!于是在股市调整的过程中,一个个跳出来大唱空调。囤积人民币资产并非获取短期套利那么简单,以QFII为代表的外资机构,可以说是在刻意打压中国股市,但更恰当的说是在加速中国股市的洗牌! 洗牌之一:券商洗牌 持续的调整使A股市场弊端凸现,“国债回购”、“违规理财”一个又一个重磅炸弹不断在A股市场炸响,本土券商接连中弹倒下,元气大伤!缺少了券商这个强劲对手,QFII可以轻松占领A股市场的滩头阵地。 洗牌之二:规则洗牌 尽管短期由于QFII投资额的限制,外资机构还要避开中资机构的锋芒,但由于底子扎实,QFII并不畏惧中资机构的抵抗。QFII担心的还是政策上的不确定性,众所周知中国的证券市场不够透明,相关政策法规存在明显漏洞。如果通过一次证券市场的大调整促使A股的相关政策加以完善,显然能为QFII立足中国奠定稳固的基石。 洗牌之三:筹码洗牌 市场面,QFII是靠投资收益过活的,显然廉价的筹码对他们更具吸引力,由于国内没有配套的作空机制,股市的暴跌成为海外机构搜罗廉价筹码、获取最大投资收益的捷径。 监管机构对QFII的意图也有所警觉,上月外管局对QFII做出警告:“如发现QFII有投机的目的,长期将资金存放银行,外管局不会坐视不理,将采取措施进行限制,直至将这类QFII劝退。” 当然,如果站在海外投资机构的立场,QFII静观其变的作法不失明智选择。现阶段,限制QFII规模不是根本办法,完善资本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上市公司内在治理结构、培育合规合矩的本土机构,才是应对QFII挑战的最终出路。商报实习记者 李壮 田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