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业界辩优质资源“外逃”与国内股市融资困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3日 07:5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莫菲 本报记者费雪域上海报道

  “看到中国人寿境外上市,我心中在滴血,” 2004年6月17日,上海企业家圆桌会议,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啸东以切肤之痛来形容一大批优质国企上市资源逐渐流失海外市场的感觉。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2003年,中国人寿、中国人保、首创置业、中芯国际等重量级国有企业相继在境外上市。其中,中国人寿以融资35亿美元IPO创下全球IPO的最高纪录。目前,这一势头还在发展之中,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国有银行上市工作正在忙碌地筹备着。

  有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将有一千家各种所有制的中国企业准备赴美上市融资。这其中,相当大一部分都是质地相当优良的大盘蓝筹股。

  与此同时,伴随着历年来被冠以“高科技”、“蓝筹绩优”等各种头衔的银广夏、东方电子的破灭,以及新疆屯河、合金投资等黑幕的揭开,国内股市对优质国企的吸引力也在降低。

  “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学理论从侧面阐述了优质大型国企纷纷选择海外上市的微妙现象。

  这种现象已经在业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议。“好企业都去境外上市,中国证券市场边缘化”与“大型国企海外上市已被确定为国资改革的战略方向,未来优质大型国企境外上市仍将持续出现”的争论声音一直萦绕在国内资本市场和学术界。

  这似乎是一起典型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议。6月17日的上海企业家圆桌会议,成为观点交锋的会场。

  针锋相对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啸东忧心忡忡:“如果大企业全到境外去上市,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会变得更加困难,政府应该适当有所考虑。”

  刘的担心不无道理。

  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境外上市前十位中,国企的净资产总额为1.06万亿元,净利润总额达1460亿元,相比之下,国内流通市值最高的前十位企业净资产总额仅为2729亿元,净利润只有262亿元。而早在境外上市的中移 动一年的利润就相当于国内全部上市公司利润之和。

  这些国内优质上市公司所产生的巨大利润更多地为国外投资者充分享受,即使是在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多地上市的同一家公司,如中石化和中国联通,国内投资者在与国际投资者同等付出的情况下,所享有的权益和分享的收益也要相差很多。不仅这一现实状况对国内投资者是一个极大的不公,而且更多的优质国企海外上市将无法让国内资本市场所需要的高品质的“新鲜血液”不断输入,以改变目前的状况。

  事实上,刘的想法得到了一些业内人士的认同。他们认为“虽然国内市场不尽规范,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国内资本市场只剩下一些质地不过硬的企业上市,只会造成监管难度大大增加,一加强监管就容易造成企业猝死。”

  但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则有不同意见。

  李剑阁认为,中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困境并不能靠几个大企业在国内上市就能解决。

  在上海企业家圆桌会议现场,李剑阁说:“不是国企去境外上市就代表着国际化,但是目前国内资本市场的环境必须改善。事实证明,境外上市的企业,其管理水平比国内上市的企业要高出很多。”

  李剑阁曾表示,回顾过去十年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最满意的就是不少优质国有企业开始到境外上市。含蓄、经典的话语代表了一批学者对中国证券市场种种问题的痛心与不满。

  2004年6月19日,瑞银集团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部主管张化桥,在民营企业与资本市场国际论坛上演讲时说:“经过我多年的调研,发现竟有70%左右的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做假账。”

  从当初银广夏、麦科特、ST红光、蓝田股份的造假,到2004年5月,庆丰股份、湘火炬、科大创新等委托理财“地雷”集中引爆,国内A股市场一直处于上市公司丑闻旋涡的中心地带。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透明、不规范与监管者执行规则不到位的现象,极大伤害了国内A股市场在国内外投资者心中的公信力,与之伴随的是国内融资信誉环境愈来愈恶劣。

  有权威人士曾极端地表示,国内资本市场几乎没有价格发现功能,只是圈钱场所,世界上没有一个证券市场每天都盘算着发新股从市场上圈钱。

  “面对着如此充满信任危机的资本市场,优质企业会考虑进入的风险,”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赵晓说,“由于投资者对股市没有好印象,好比一只好苹果放在一堆烂苹果里迟早也会腐烂,那么企业也会担心自身声誉受到影响。”

  公认的一点是,中国证券市场在设立之初含有浓重的为问题国企解困、卸包袱的味道。当一批问题国有企业,譬如已遭遇退市的双鹿股份、济南轻骑等公司被轻易允许进入股市,肆意糟蹋挥霍投资者奉上的募集资金时,注定整个市场的参与者包括监管层在内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如今,一些优质国有企业不会再留恋之前曾经为这一族作出巨大“贡献”的国内资本市场,转而投向境外成熟的证券市场。

  对此,李剑阁在会上表示,要让优质国企有可能在国内上市,需要大力发展主板市场,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股市的规范工作,改善证券市场环境。

  一个健康的证券市场才能长久地吸引大型优质企业的注意力,这并不是仅靠国家政策的倾斜所能决定与改变的。

  海外上市的长远效益

  近日,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大型国企神华集团正式启动海外上市计划,据有关部门透露,公司初步定于年底在香港和纽约同时上市,募集资金约165亿元人民币。该上市方案已获得国资委认可。

  业内人士认为,神华的上市将是国有特大型企业改革的一个强有力信号,它将推动国家级航母企业海外上市的高潮。事实上,自2003年以来,中国南航股份、中航科工、长江电力等中央控股企业先后在境外上市。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底,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国资委已经促成了十一对二十二家中央企业进行了联合重组。

  与此相配合的是,新加坡、美国、香港等证券交易所每年都积极地、大规模地在国内举行上市推介活动。

  中银香港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尽管国企去海外上市成本比国内高,而且由于海外的文化与理解上的不同,一些相当不错的企业可能会受到当地投资者的冷遇,定价有时会打折扣,但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还是有许多企业主动愿意去海外上市。”

  一般来讲,人们谈论最多的往往是这些企业通过上市所筹集的巨额资金。

  但赵晓博士指出,国企海外上市最大意义在于推动国企治理与改革,而不仅仅在于圈钱。其实,从一开始,国资委在鼓励国企海外上市的时候,考虑的就不仅是融资,而是要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

  “融资是一次性的,”一正准备海外上市的大集团董事表示,“企业将从自身战略发展的角度考虑,通过重组改制上市这个过程,国企在体制、观念上的转变将使其获得长远收益。”

  此外她认为,国家的支持政策只是去海外上市的诱因,并不是关键因素。

  显然,一个大型国有企业,要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摆脱原来的运作模式和思维定势,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与痛苦的转变过程。

  中保财险历经了3年的重组改制,最后才成功发行上市。中保财险的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此过程中公司不仅进行了业务重组、资产重组,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引入国际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会计制度、精算制度和激励约束,更重要的是转变了经营理念。

  “不可否认,经过海外资本市场历练的上市公司,他们的管理水平、规范程度均要比国内上市企业好许多,”李剑阁认为,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推动作用已日益显现。

  而面对某些人士对优质企业去海外上市唏嘘不已的情况,赵晓认为,国内A股市场还未对海外资本完全开放,仍属于封闭式市场,容量不够大、水不够深,无法容下这么多国企,好比小河难以支撑航母运行,这也是不少大型国企转投海外市场怀抱的原因之一。

  或许,市场对中国银行国内上市的激烈反响是个典型的例子。

  2004年3月,有媒体报道中国银行将于明年在国内整体上市并融资900亿的消息立即震惊了股市,市场甚至恐惧地认为真正的“恐龙”要来圈钱了。

  面对市场压力,中国银行发言人王兆文只能婉转表示:“上市地点的选择除了我们自己提出一定的意见,还是要报批的。”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股市融资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三轮六方会谈
大学生非法传销
英语四级考题泄露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伊征兵中心遭袭击
2004世界难民日
2004欧锦赛 2004温网
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