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上市公司资金黑洞惊心动魄 治理黑洞更需注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1日 02:10 证券时报

  本报记者 彭松

  上市公司的资金黑洞问题其实早已存在,但却一直能逃过监督,得以长期秘而不宣。为什么这些问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到底是什么环境使得这些资金黑洞得以长期隐秘存在?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4环球小姐总决赛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公司治理黑洞更可怕

  “可怕的不仅是几十个亿资金上的黑洞,更可怕的是公司治理上的黑洞。”财务问题专家清议说,遏制资金黑洞,关键是已经制订的治理规则要严格执行。

  事实上,在现行的公司治理体系中,对遏止各种资金黑洞已经做出了许多制度安排。如早在2000年证监会的有关规定中就已明确,对外担保必须获董事会批准,超过一定金额必须由股东大会批准。而在2003年9月的有关规定中,对担保、资金占用等问题,给出了更严密的要求。但是,农凯系、托普系、德隆系等仍然违反有关准则,制造出巨大黑洞。

  在遭交易所谴责的多家上市公司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董事会成员已经做了决议,但就是迟迟不告诉投资者。原因通常是,在现在股权结构不够合理的情况下,董事会往往被控股股东控制,比如此前的江西纸业,高管集体出了问题,变成一切都以控股股东利益为先导,董事会已经放弃了诚信原则。

  为什么部分董事会就敢于拒不执行有关治理准则?除了来自控股股东的制约外,现行环境下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也是重要因素。比如,隐藏不报并不容易被发现,即便被查出,承担的成本也并不大。

  比如最多发的违规担保问题,就属此类。“就担保问题而言,会计上有着先天的缺陷。”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谭劲松说,担保并非是借贷的双向事项,从报表中无从核对,审计师也就难以确定财务报告中有无遗漏担保事项。如果担保方自己不说,银行和被担保人不说,外部就无从得知。因此,清议、谭劲松等人都认为,像担保这样的风险事项,可以适当牺牲效率,将其全部交由股东大会批准,必须持股东大会决议,银行才认可担保行为。

  而在目前环境下,即便被证券监管机关查处,通常的结果也只是遭公开谴责及再融资受影响。这对于那些把诚信抛到脑后的人来说,似乎不算大的惩罚。尤其是,对当事的主要高管,目前还缺乏对其个人直接问责的有效机制,这或许也是部分高管有恃无恐的原因之一。

  除了受控股股东的利益影响外,部分公司高管人员的个人小算盘可能也是导致资金黑洞的重要原因。比如委托理财,业界的一个公开秘密是,能促成此事的关键人物通常可拿到1%左右的返佣。假如只要求6%或7%的保底收益的话,当事人可能拿到2到3个百分点,1个亿的资金就可以到手200多万。

  监管大环境有待改善

  加强对资金黑洞等问题的监管,还需要社会各方一起来营造一个更好的监管环境。

  在目前的监管体系下,银行与证券业之间的信息沟通还不够充分。证券监管机构难以掌握到上市公司在银行的借、贷款及担保等完整的一手信息。银行方面通常也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风险因素等缺乏全面了解。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双方监管的难度,也给违规者可趁之机。

  与证券市场有关的法律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有些制造资金黑洞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但由于法律环境所限,处罚力度有限,有时难以对有关责任人追究其民事乃至刑事责任。如在股东的诉讼及赔偿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建设,至今几乎没有哪家公司因为其资金黑洞问题而作出赔偿。而上市公司民事赔偿机制的不健全,一方面导致股东利益得不到切实保护,另一方面也使得证券监管机关对证券市场违规事件打击的效果受到影响。

  从市场环境来看,目前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和经理市场均很不发达,由于流通股在上市公司总股本中所占比例有限,因此很难通过在二级市场购买流通股获得对公司的控制权。而公司的主要高管人员也基本是由股东单位委派,而不是高度重视个人信用记录的职业经理人,因此不少董事会仍旧是以大股东利益而非公司利益为导向。

  我国证券市场还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新兴市场,从公司治理到配套环境,都还有不少有待完善的地方。资金黑洞集中爆出,可以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进而研究办法来尽量减少这类现象。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八国首脑会议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