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10万个为什么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3日 03:50 中华工商时报 | |||||||||
宏观调控是贯穿2004年的主旋律,宏观调控的结果如何直接影响中国股市的行情发展,身为中国的股民,读者诸君想必对此不敢掉以轻心。 但是宏观调控可能催生上市热潮,却是绝大多数的人、包括水皮在内当初都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5月中旬,全球最大的会计咨询公司,美国的普华永道公布调查报告,提醒投资者,有一个领域不会受到中国政府给经济降温的影响,而且会大大获益,这个领域就是IPO市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新股扩容。 为什么会这样? 普华永道的解释是这样的,“在降温措施之下,中国大陆公司可能会发现取得贷款更加困难,它们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股市,通过在香港、上海的股市来获取公司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国际上普遍预测,在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带动下,大中华区公司上市的势头更加强劲,IPO的市场可能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和成长最快的市场。普华永道的调查显示,美国和欧洲的IPO市场最近3年是在持续下降的。纽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市场2001年的募集资金是415亿美元,2002年为255亿美元,2003年仅为176亿美元。与此同时,大中华区的IPO市场却一枝独秀,每年以27%的速度在扩张,2003年IPO的数字达到140亿美元,虽然较美国市场还有差距,但是较之欧洲70亿美元的市场却已经是翻倍了。事实上,2003年全球最大的IPO项目就是中国人寿,募集的资金在50亿美元左右,如果考虑到较前上市的中国人保的资金规模,大中华区的IPO实际上就是中国大陆在唱主角。 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组改制,尤其是国有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都意味着对资金有着如饥似渴的需求。现在的宏观调控拧紧了银行的水龙头,提高了热门行业的资本金充足率,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势必千军万马奔上上市的“独木桥”。 当然,独木桥并非只有一座。 最大的独木桥还不在国内,而是在海外。中行、建行的股改已经紧锣密鼓,中国海洋运输集团和平安保险的步伐也都在加快,这些行业巨头的融资数量都在20-100亿美元之间,任何其中一个都不可能单独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能够解决问题的只有纽约和香港。有意思的是,不久前围绕纳斯达克是否撤出中国而展开的讨论日前有了戏剧化的结果,纳斯达克公司客户部执行副总裁布鲁斯.阿斯特在日前公开表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股票交易市场,纳斯达克自然是寻求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首选。”布鲁斯表示,他们正在促成纽约总部高层对中国市场的关注以扩大纳斯达克在中国的影响,此前,由于其驻华首代黄华国去职且没有续任,业内普遍分析纳斯达克已经撤出中国。目前看来,纳斯达克内部对中国的看法也并不一致,“亲中派”虽然开始占据上风,对黄华国的评价和对中国市场的评价已经被分别评估。纳斯达克的判断是不是受普华永道的影响不好说,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市场的潜力在过去是被远远低估了。 不过,对于国内股民而言,IPO的热潮却并非什么重大利好,在指数已经回调的情况下,历史经验证明,新股扩容从来就不是什么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扩容意味着失血,在银根紧缩的时候,市场只有以下调为代价。 中小企业板早不推晚不推,在上证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徘徊在1500点的时候推出,甚至是为普华永道的报告作论证。短短几天之中,公开招股的中小企业已经有3家,按照首批公司打包上市的想法,可以想像在未来一段时间中还会有不少公司招股。虽然这些公司的盘子并不大,都只有2000万-3000万,每次募集的资金总量不过1个亿到2个亿,但是积沙成塔,10个就是20亿,单位融资量要远远超过一般的大盘股,数量多了,压力就是一个非常的指标,这种压力回避是回避不了的。作为观察者,水皮只能提醒深交所和管理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胖子也不是一口吃成的,悠着点,才能走得更远更久。 一边是宏观调控,一边是新股扩容,中小企业板真是让人欢喜让人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