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会”宏观调控 证监会“节流”基金发行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01日 11:21 21世纪经济报道 | ||||||||||
1000亿元的基金发行规模与大盘10%的下跌,2004年一季度中国股市冰火两重天的故事再次上演 中国证券市场终于迎来了首只百亿基金的欢呼音犹在耳,一批新基金陆续净值亏损的消息却紧随其后,国内基金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发行高潮即被淹没在一片唏嘘与叹息之间。
“为与中央政府出台严控投资过热的政策保持一致,在基金的发行审批中,监管部门实际已经实施了内部控制,一批原准备在四月发行的基金被要求推迟到五月。”一位熟悉监管部门的知情人士说。 政策严控 “原本还未能理解为什么要我们推迟发行,现在看来监管部门还是很正确的。对我们而言,最大的好处是——我们的新基金避开了这段下跌的行情。”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向记者说到。 “1000亿基金进入证券市场的确是好事,但当这一大笔资金都集中在少数几只股票上时,就不是好事情了。更何况从去年下半年基金重仓持有的所谓主流行业看,钢铁、房地产等行业与中央政府正在执行的严控政策不一致。这是监管部门所担心的‘泡沫’。毕竟1750点已经是高位了!”上述知情人士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近期基金政策频出的背景。 显然,与投资者的狂热和基金公司的兴奋相比,证监会的冷静非常地及时。当媒体还在高呼中国基金业的黄金时代再次来临的时候,监管部门已经在酝酿“冷处理”措施了。 首先是有关基金发行销售的两个通知,紧接着是以内控的形式要求部分已经批准发行的新基金延后发行。 在上下一片不解的声音中,陆续出台的这些措施多少有点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但随着近期一季度发行的新基金净值陆续公布,在一个个亏损的数字后,市场才真正明白了监管者的良苦用心。 反省的时间到了。 投资群体“老龄化”之惑 “到目前为止,仅股票型的基金发行规模就已经680亿,再加上正在和即将发行的近10只股票型基金,按照平均30亿的规模计算,开放式基金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量就已接近1000亿。”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与评价中心胡立峰向记者说道。 而重要的是这部分增量资金的来源让人担心。有某新发行的股票型基金曾做投资者调查,统计发现投资者结构中有超过80%属于个人投资者,且这部分投资者的年龄多集中在45-60岁上下。 基金投资群体的老龄化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极大关注,“监管部门原本的意图是想借基金发行热潮,将已经投资股市的资金以购买基金的形式,重新分配到机构投资者那里。但目前看来,基金发行的这1000亿元更多的是来自储蓄资金,特别是一部分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群体成为了股票型基金的主要购买者。很多人是冲着去年基金总体平均近20%的收益而来的。从风险的承受能力与过高的收益预期上讲,这都不是监管部门所愿意看到的事情。”胡立峰认为。 除了来自投资者结构的担心外,监管部门对一季度基金发行高潮以来,基金公司“不务正业”的态势也表示了深切的忧虑。 “由于目前基金管理公司的盈利模式单一,仅仅局限于按照管理规模来收取管理费的形式来盈利。这就容易产生基金管理公司短期内过于注重基金销售,而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销售中,反而偏废了集中提高基金投资管理能力的正道。”中信基金公司总经理吕涛向记者说道。 但这种来自规模的诱惑是如此巨大,以致于每个沉沦其中的基金公司都无法自拔。 “监管部门认为,基金公司的核心能力应该是投资管理,是风险控制,这才是基金公司最应该投入精力的地方,而不是将大部分精力用到基金销售上。如果基金公司一味地注重了基金销售,就有可能削弱投资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投资者的利益将因此受到严重损坏。所以,监管部门出台这样的政策,其目的也是为了将基金公司的注意力引导回自己的主业上来。”吕涛在评价近期两项通知的意义时如此说到。 而胡立峰则强调:“与同期股票发行量相比,由基金发行所带来的增量资金与股票之间的供求关系已经是严重的失衡了。这也是证监会紧急出台上述政策的重要原因。” 当市场出现资金追求股票的时候,就是泡沫产生的时候。 追寻“动态蓝筹” 如果说2004年基金发行热潮是建立在2003年基金平均20%的投资收益的基础上的话,那么,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典型代表,基金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则是为基金获取超越大盘的优秀业绩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问题就在于:“大家都认同价值投资,但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上真正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又有多少呢?会不会产生蜂拥而上投资某几只股票,进而产生投资泡沫的可能性呢?” 有数据显示,2003年基金重仓的蓝筹股行情如火如荼的一年,钢铁、汽车、房地产等行业被选股票年内涨幅超过50%,甚至超过100%的不在少数。年底时,即已经有不少的基金经理表示:在经历了巨大涨幅后,重仓股已积累了较大的风险。有的基金经理明确指出,部分蓝筹股已出现高估现象。他们预言,2004年蓝筹股的盈利空间将下降,甚至可能会出现“蓝筹泡沫”和“蓝筹泡沫破裂”的过程。 而一季度大盘表现的确证明了这部分基金经理的先见之明——蓝筹泡沫破裂了! 刚刚公布的基金季度投资组合显示,在对高估品种进行减持的同时,结合近期政策对部分投资过热的行业进行严控的情况,基金进行了持仓机构的大调整。 “这是自2000年一季度以来,基金仓位最重的一次大调整。平均74%的仓位,创造了4年来的最高记录。”胡立峰表示。 他说:“行业配置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基金对去年形成的五大主流行业进行了大调整,一些非主流行业的个股进入了基金重仓股的行列。基金在对去年以来的重仓股进行了动态估值的基础上,部分重仓股被明显减持,新的核心资产股进入了基金投资视野。” 他认为,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典型代表,继续坚持奉行价值投资的理念。在结合个股投资价值分析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行业投资的分析。特别是基金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敏感先知先觉,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在了一季度的持仓结构的调整上。 创纪录的高位持仓下,基金的结构调整是有代价的。从1750到1580点,股指已经跌破了今年国务院公布《9条意见》来的最低点。在这一轮下跌行情中,新发基金的建仓稍有不慎,便将面临亏损的境地。 对此,大成蓝筹稳健基金经理王加英认为:“最近市场的调整,一方面是连续5个月上涨后技术上的调整需要,另一方面,政府采取紧缩措施调整经济增长结构和增长方式,市场也对此作出了反应。” 对于基金核心资产股已经变化的问题,王加英则认为:“蓝筹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行业和公司基本面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基金的投资对象根据基本面研究也会作出调整。近期蓝筹股的调整不仅释放了风险,而且孕育着更加丰富的投资机会。目前中国A股市场的估值定价结构表明,蓝筹股的相对低估和低质股、概念股的高估仍然普遍存在,‘泡沫’要转移到蓝筹股上面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对于下一阶段市场的发展预期,博时基金经理的观点具有代表性:虽然去年8月央行出台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对贷款增长速度有了明显的减缓作用,但今年1、2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并未减慢。但从央行公布的近期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的政策态势来看,央行调控固定资产投资的决心非常大。如果投资增速未能适当减缓,不排除后续紧缩政策陆续出台的可能性。 (本报记者 明皓 北京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