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证券市场全面启动保荐制 > 正文
 
姚刚VS庄心一 保荐制背后谁博弈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04日 14:27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何晓鹤 郭宏超 北京报道

  情况似乎有些失控。

  喧闹中结束的保荐人考试以及过关人员名单公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依然在持续。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大陆资本市场保荐人制的践行者——中国证监会将自己放在了漩涡中心。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粉红女郎紧急招募!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用搜索登陆一个城市

  “推行保荐人制度的一个好处是可以提高今后上市公司的质量;当然还有另一点——如此也取消了原来一直归证监会机构监管部所辖证券公司的通道制”,接近证监会发行部一位知情人士的话似乎更有深意。

  目前,从2月份以来一直准备考试的各证券公司投行部依然是一片迷乱,虽然首批保荐代表人和保荐机构的注册已经上报,但更深层次的影响似乎刚刚显露。

  利益博弈

  无法否认保荐制的良好初衷,但结果似乎有些背离。

  “我也很希望能有人给我点一条路,现在只好等着证监会出台新的政策”,上海一位通过考试的投行人士无奈地说,他所在的证券公司只有他通过了考试。“通过考试的保荐人都可以注册,但公司却不能注册。我即使在注册之后,也无法做项目,必须等到公司成为保荐机构,这需要再引进一位保荐人或者第二次保荐人考试。”他说。

  这只是通过人数不足两人或没有保荐人而无法申请保荐机构的26家券商之一。“他们正在四处活动,希望可以有些转机”,另一家券商的投行人士告诉记者。

  保荐人登场的背后,更像是一场利益的争夺。

  2003年6月30日,中金、银河、国信等12家券商的相关负责人在证监会发行部规范处取回《公开发行和上市证券保荐管理暂行办法》后,与此相关的所有工作一直都由证监会发行部来完成。而作为券商的监管机构——机构部一直悄无声息。

  据了解,此次保荐人资格考试,发行部负责操作考前工作的人员只有6名,这包括从交易所借调的两名预审员、从证券业协会借调的两名工作人员,和发行部自己的两名工作人员。“真正审核报考人材料的也就两三个人。从报名到考试仅仅1个月时间,这么少的人怎么能审得过来?协会并没有过多地参与,主要由发行部规范处来管。只有这几个人来做这个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的确力不从心。事实证明,证监会此次资格考试是仓促上阵,准备并不充分。所以很多人的考试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接近证监会发行部的人士详细地透露了整个过程。

  “保荐制实施后,证券公司上市发行这一块的权利完全放到发行部,这方面,机构部将很难有所作为。”这位人士称。“这次考过的保荐人年纪不大的很多,这些年轻人基本上可以说是今后券商投行业务的主力军”,他继续分析说,“那些老资格投行人士将渐渐淡出。”

  “这些券商的承销通道今后都归发行部管理了,那些老资格的投行人士与机构部的联系今后会逐渐减少”,这样,“发行部通过这次考试就可以培养新的投行格局”。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应该由证监会机构部完成的工作由发行部代劳。曾经几次进出证监会的发行部主任姚刚似乎在争取更多的发言权,而去年开始兼任机构部主任的证券业协会会长庄心一却保持着一贯的低调。

  “目前,机构部更多的工作是对券商进行规范和监管,出发点也是好的,主要担心将券商的经营风险转化为社会风险;其实其职能更应该考虑行业的发展,如解决券商融资、信心等问题。”一家证券公司的副总曾表示。

  现在的情形是,保荐制的实施已经让券商乱了阵脚。

  整合券商

  证监会也推动了保荐制背后的另一重利益博弈。

  “证监会原来的意思,一方面是想把通道放开,一方面是想提高行业集中度,形成券商间的寡头竞争”,一家证券公司的投行老总说,这是证监会高层的一个用意。

  “证监会当然也期待通过此次保荐人制度的推行,券商间能有一场大洗牌,像那些只考过一两个人的证券公司,只有一两个通道的券商,都有被洗出局的可能。这也符合证监会扶持实力券商的初衷。”证监会发行部的一位人士私下里告诉记者。

  实际上,这样的初衷在2001年7月通道制实施的时候就有所体现。“当时管理层希望通过这个制度让证券公司之间优胜劣汰的目的很明显”,一位券商人士表示。但实际上,由于通道的分配上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均衡主义,形成了各扫门前雪的局面,并没有出现期望中有利于大券商的局面。可以佐证的是,在2000年的时候,80%左右的业务都掌握在五、六家券商的手中,而在实行这项制度的2001年之后,这个比例却一直在降低。

  在2001年那个焦躁的夏天,时任机构部主任的李小雪更是第一次向外界透露了国内券商的经营现状。“按照证监会颁布的净资本计算规则,中国98家证券公司截至到2001年5月底共有证券公司118家,而该98家不包括信托业等剥离业务后组成的新证券公司到2002年的不良资产率平均为50%,不良资产达460亿元人民币。这一年,是证券公司苦难的开始。

  2003年,随着更多的证券公司问题暴露,证监会的工作重点放在了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上。在去年8月被券商寄予厚望的“券商峰会”上,李小雪强调了三条铁律:严禁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严禁挪用客户委托管理的资产、严禁挪用客户托管的债券。

  但是,“出问题的那些券商,除了南方证券,都是一些小券商,他们的问题也是早些年积累来的。虽然管理层一直在喊培养大券商,但这两年新成立的这些券商也都是规模偏小的。”一家券商的投行部负责人认为,“就像生小孩一样,你生下来了就要给他饭吃,现在券商就是这样的局面。一方面要扶植大的,一方面又给小的生存空间,这是两难。”

  从保荐制推出的初衷看,管理层的确希望保荐制在券商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保荐制度实施初期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人才流动,跑马圈地是必然的,是证券公司比拼管理体制、管理文化的时候。”发行部主任姚刚说。

  世纪证券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刘剑则认为“券商会出现分化,首批保荐人会更多流向投行业务好、经营稳定的机构。”他说,“不低于10家证券商会死掉。”

  但更多的业内人士则持有相反的态度。“寄望保荐制改变这种局面也不太现实”,一家券商的投行部负责人说,“当然有可能会往这边走,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倒过来,就是分散,保荐人如果还控制在600人,那如果有的公司出价200万,两年做个项目,赚个三百、四百万,可能一些保荐人就会走了。”

  “在目前的框架下,投行的竞争格局不可能一下子到寡头竞争的程度,中国投行目前状况是有历史原因的,一方面是券商自己业务的积累,一方面是行政资源决定了业务机会,这两个方面共同决定了竞争格局,券商的业务水平在其中体现的不是特别明显。”联合证券的一位人士说。他还表示,“寡头竞争其实鼓励自然垄断的性质,这种竞争态势券商提供的服务应该有差异化,而目前券商的投行业务少有差异。”

  当期待的格局无法形成,券商陷入混乱几乎成为必然。

  等待结局

  “保荐制的问题在于,整个证券市场是不完全市场化的,保荐制在这样一个系统里面,不可能有完满的效果。”联合证券的一位人士尖锐的指出。

  “保荐人制把通道指标变成了人的多少,把责任也更多地集中到保荐人的身上,这不仅不能增加项目的责任感,其实效果可能是适得其反。保荐人都没有什么经济基础,有的年轻保荐人甚至从学校出来没多久,一旦出现寻租现象,一旦出现针对个人的巨额罚款,这些人可能会逃之夭夭。”一家券商投行部负责人更是抱怨着说。

  但无论怎样,制度本身已经不可改变。实际上,每次发行制度变化都是权力的重新分配以及寻租主体的改变。“最早的时候是政府寻租,后来变成公司寻租,现在是个人寻租了,其实,性质一直就是这样”,一位资深的投行人士说。

  更为关键的问题是,保荐人和保荐机构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微妙。“保荐人权力很大,相当于通道,他走了公司就没有资源了,原来公司领导、有经验的人拿项目很厉害,现在可能就不行了,因为考试没过,不能保荐啊,或者保荐人不同意啊,过去是一体的,现在要分开肯定有矛盾,内部要一个磨合,看能不能磨好,需要时间考验。”一家证券公司投行部的老总说。

  “目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还要再等一等,看看证监会的态度”,另一家证券公司的投行部负责人也表示。

  证监会一直沉默。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