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精读:八项计提-加大比例 公司各怀心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19日 08:55 证券时报 | |||||||||
□张彤/文 编者按:年报公布期间,八项计提成为关注的焦点。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部分公司加大了计提力度。比如钢铁类上市公司业绩飚升令人惊叹,但要是仔细读读年报,你就会发现,若不是一些钢铁类公司纷纷加大对固定资产折旧、应收款项的坏帐准备等方面的计提力度,钢铁板块的整体业绩可能会更加惊人。
另外,一些上市公司在利润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开始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趁目前较佳的经营背景予以清算,让潜在风险在2003年集中释放。 上海汽车:计提与预提双管齐下 上海汽车在2003年年报中不仅100%提取了对南方证券3.96亿元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还对两家合营公司———上海汇众汽车公司和上海万众汽车零部件公司的固定资产残值率和折旧年限进行了调整,这两家合营公司的会计估计变更分别使合并报表净利润减少4599.7万元和106万元。此外,2003年预提费用还从年初的1.91亿元上升至4.84亿元,净增加2.93亿元,原因是公司在2003年计提的技术开发费达到了4.11亿元,比2002年预提的技术开发费增加了2.70亿元。目前除上海汽车之外,广州控股、穗恒运、振华港机等公司2003年的预提费用也分别在1.34亿元、1.19亿元和1.21亿元左右。 华菱管线:高龄应收帐款一次提清 2003年,华菱管线实现净利润7.59亿元,比上年增长42%,经济效益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公司从2003年1月1日起将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由原“账龄在一年以内的计提5%,1-2年的计提10%,2-3年的计提15%,3-4年的计提20%,4-5年的计提25%,5年以上的计提30%”调整为“账龄在一年以内的计提5%,1-2年的计提15%,2-3年的计提25%,3-4年的计提35%,4-5年的计提50%,5年以上的计提100%”。变更后,公司计提的坏帐准备金额大幅增加,如公司原来对7646.59万元的5年以上应收帐款仅计提了2293.98万元的坏帐准备,而2003年公司对1.03亿元的5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全额计提了坏帐准备。此项会计变更减少了华菱管线2003年度利润8125.4万元。 东方锅炉:调节利息收入 2003年,东方锅炉每股收益达到了0.79元,较上年大幅增长878%。在业绩巨额增长的同时,公司核销了发生在1994年的应收贵州电力工程承包公司的应收账款4074万元,在扣除该项应收款项此前已经计提的坏账准备后,减少了东方锅炉2003年利润2362.64万元。此外,公司还将包括行业组团出国费用在内的686万元款项也在2003年进行了核销。 有意思的是,截至2003年3月31日,东方锅炉预收帐款8.84亿元;截至2003年6月30日,公司预收帐款12.38亿元;截至2003年9月30日,公司预收帐款22.30亿元;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公司的预收帐款已经上升至36.63亿元。然而,在公司货币资金达21.90亿元,其中银行存款达20.51亿元的情况下,公司2003年的利息收入却仅有723万元。数十亿的银行存款仅取得723万元的利息收入,这是让人难以置信的,那么这是不是又是公司隐藏利润的一种手段呢? 山西焦化:另类应收款项计提 2003年年报显示,山西焦化在净利润比2002年增长103.83%的同时,计提了多项资产减值准备,其中包括计提两项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共计1005.48万元,以及因担保产生的300万元或有负债等。而对公司利润影响最大的是公司加大了应收款项的计提比例,此变更使得公司2003年度净利润减少了约6954.5万元,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在这其中,因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产生的计提占到了其中的大部分。 在山西焦化2003年业绩大幅增长的同时,大股东加快了对公司的资金占用。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公司大股东山焦集团占用公司的资金大幅增加至2.94亿元元,较上年同期增了2.39亿元,对此公司以大股东财务状况不佳,现金流量不足等为由,对大股东的欠款计提了高达4410.78万元的坏帐准备,虽然该部分欠款的时间在一年以内,但公司对此计提的坏帐准备比例高达15%,远远超出了正常的计提比例,有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之嫌。 八一钢铁:多管齐下加速计提 2003年,八一钢铁实现净利润3.21亿元,同比增长100.61%。而从2003年7月1日起,八一钢铁将公司现有部分固定资产经济使用年限进行了调整,加快了固定资产的折旧速度。经测算,折旧年限的变更使八一钢铁在2003年增加折旧额5976万元,减少2003年利润总额5173万元。公司还加大了对应收帐款的计提力度,如对一年以内的4070.99万元应收帐款,计提了550.5万元的坏帐准备,计提的坏帐准备比例高达13.52%,而其他上市公司对一年以内的应收帐款计提的坏帐准备比例多在1%-5%之间。公司还对2.48亿元原料及主要材料计提了1477.44万元的跌价准备,在国内钢材市场持续向好的情况下,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计提原材料的跌价准备显然是在为来年的业绩打下伏笔。不仅如此,公司还提前计提了2311万元的工资和350万元的单项奖。 凌钢股份:报废资产减少利润 公司从2003年1月1日起,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估计变更,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此项会计政策变更减少公司2003年的利润总额4671万元,净利润3130万元。同时公司在2003年还报废了部分固定资产和备品备件,其中报废固定资产净损失5015万元,扣除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后,实际减少公司2003年利润总额2818万元;报废备品备件净损失2391万元,扣除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后,实际减少公司2003年利润总额1181万元。公司还核销了三年以上应收帐款771万元,计提存货跌价准备407万元等。 杭钢股份:隐藏利润总额2.75亿元 2003年,杭钢股份实现净利润5.32亿元,每股收益达0.823元,若不是公司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进行变更,加速折旧,公司的业绩还会更高。从2003年1月1日起,公司将房屋建筑物的折旧年限由原来的20-30年变更为20年,运输工具的折旧年限由原来的8年变更为5年,折旧方法由原来的年限平均法变更为双倍余额抵减法,本次变会计政策的变更减少了杭钢股份合并利润总额2.75亿元。 除上述钢铁类上市公司之外,如莱钢股份等公司也都加大了对各项资产的计提力度,2003年,莱钢股份按新比例计提坏账准备减少公司净利润约1270.3万元。 宝钢股份:变更折旧率减少利润19亿 在目前已公布年报的钢铁类上市公司个股中,宝钢股份是通过变更会计政策,使公司2003年净利润较会计政策变更前减少最多的公司。从2003年1月1日起,宝钢股份对部分固定资产(即运输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率进行调整。变更前年折旧率为9.6%-16%,全年折旧费用为4.87亿元;变更后年折旧率为9.6%-19.2%,应计入2003年度的折旧费用为23.94亿元,该项会计估计变更使宝钢股份2003年利润相比变更前减少了19.06亿元。 南方证券大股东计提差异巨大 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的消息公布后,与之有关的9家上市公司随即发布公告,其中7家为南方证券的股东。他们分别是:上海汽车、首创股份,分别投资南方证券3.96亿元,两企业与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一起,以10.41%的持股比例同为南方证券的第一大股东;东电B股,投资2.2亿元,占5.78%股权;邯郸钢铁,投资1.1亿元,占2.9%股权;万鸿集团,投资8334万元,占2.19%股权;海王生物,投资7700万元,占2.03%股权;中原油气,投资4950万元,占1.3%股权。 目前已经公布的针对投资南方证券的计提情况是:最早进行计提的是邯郸钢铁,2003年5月23日,邯郸钢铁曾经发布过一则公告,补提对南方证券长期投资减值准备4347万元,补计投资收益-33万元,上述合计影响2002年度净利润4380万元。截至2003年9月底,邯郸钢铁投资南方证券的1.1亿元已经计提5175万元,即有47%的投资额已被计提。首创股份2003年年报披露,将对南方证券的投资计提减值准备,计提比例为15%,计提金额5940万,上海汽车披露的年报显示,该公司全额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3.96亿元,100%计提,一次性释放风险。同为第一大股东,计提差异如此巨大,很显然,首创股份低比例计提是担心其业绩下滑太明显,而上海汽车因业绩大幅增长,有埋伏利润,为公司2004年业绩更大幅度增长腾出空间之嫌。 观点: 计提花样层出不穷 八项计提的计提方法和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由上市公司自行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人为因素,为利润操纵留下了一定空间。随着年报披露后期绩差公司年报的陆续披露,操纵八项计提的现象可能变换花样不断出现。 八项计提属于会计估计的范畴,其计提方法和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由上市公司自行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人为因素,为利润操纵留下了一定空间。 随着年报披露增多,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计提花样可谓层出不穷,如沸沸扬扬的乐山电力董事会与独董之争,焦点问题之一就是双方在公司对外担保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问题出现分歧;青海明胶连续两年被出具“非标意见”,都因为公司对原控股股东关联欠款计提的专项坏账,未得到审计师的认可;江淮汽车则因一底盘专有生产技术失去专有特性,全额提取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金额达879.75万元;福建水泥也对一块土地使用权计提了910万元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还有同为南方证券第一大股东的首创股份与上海汽车,计提差异却极大。 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据统计,2002年沪深两市有169家公司亏损276.8亿元,平均亏损163亿元,大额计提已成亏损“祸首”。2002年计提各项减值准备超过1亿元的上市公司达24家,有20家ST公司;各项减值准备超过公司净利润50%以上的上市公司有27家,有20家ST公司;同时,有10家公司通过冲回前期减值准备“扭亏为盈”。 另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28日,在已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中,2003年新增八项计提总额高达23.3564亿元,而同期的管理费用之和为160.534亿元,约占管理费用总和的15%多。在这23亿多的八项计提中,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三项占绝大部分。其中,新增坏账准备13.1491亿元,占计提总额的56%,新增存货跌价准备4.7565亿元,占20%,新增固定资产减值准备3.8944亿元,约17%。其余五项计提共计有15564万元,仅占7%。随着年报披露后期绩差公司年报的陆续披露,操纵八项计提的现象可能变换花样不断出现。 从对具体公司的分析来看,由于八项计提需直接计入管理费用,继而冲减公司利润,对部分业绩影响显而易见。与八项计提总额的构成相对应,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成为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的主要计提因素。最明显的当属*ST珠峰。该公司2003年巨亏4.2903亿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计提了3.5771亿元的坏账准备,另外还有3356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和596万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总计高达39724万元。 八项计提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还体现在相反的一面,即以前年度计提冲回增加当年利润。与八项计提的构成相呼应,占八项计提转回绝大部分的仍然是坏账准备转回、存货跌价准备转回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三项。根据对前述年报的统计,八项计提转回总额高达170892亿元。其中,坏账准备转回80340万元,占47%,存货跌价准备转回29004万元,占17%,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39317万元,占23%,其余五项合计占13%左右。 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冲回,对部分业绩较差、面临保牌摘帽的ST公司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ST金盘2003年全年盈利954.5万元,而其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三项计提转回即高达713万元。又如ST鼎天通过出售不良资产,冲回坏账准备、减值准备等共2214.7万元,直接增加了同等数额的损益。其余如ST金马、ST长控、宗申动力等公司均有较大幅度的减值准备转回。 (陆满平) 从三方面加强监管 □陆满平 不当计提存在的理由 为什么上市公司年年都会利用八项计提操纵年报披露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深层原因。 在监管者与上市公司的动态博弈中,监管者往往处于劣势在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的动态博弈中,上市公司受内部利益的驱动,会想方设法寻找新的利润操纵手段,拓宽利润操纵“戏路”,以逃避监管部门的管束,达到摘牌保壳、顺利向投资者圈钱和维护公司品牌形象等多重目的。八项计提仿佛“水龙头”,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上市公司相机行事,时而拧紧些,时而又放紧点;紧的时候谓之遵循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松的时候也有各自的理由。 科学的计提专业要求太高,若干计提问题在理论和操作上都还存在争议在面临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重大会计差错变更的问题时,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依靠一定的会计职业判断。《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规定对会计政策变更、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采用追溯调整法,即若有损失调整以前年度损益,不影响本年度利润;对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即若有损失调整本年度损益,不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出于粉饰当年会计报表目的,上市公司偏爱追溯调整法,将隐含的巨额损失由以前年度消化,因此有意混淆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和会计估计变更的界线,将本应归于会计估计变更的事项视为会计政策变更或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进行追溯调整,清除对本年的不利影响。 现有规定对有关资产减值计量基础缺乏统一的标准,概念内涵却又过于统一,欠灵活性,因而操作性差。现有准则中使用的计量基础有: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出售净价、使用价值、市价等多个标准,各有表述,有时同一概念内容又过窄过死,如公允价值国内定义很死,而国际会计中的定义多达11个,在不同准则中有不同的解释,有针对性。 我国目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特别是证券市场,有关资产信息、价格市场尚不十分健全,对八项准备的计提和信息披露在时间上不一致,削弱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另外,不恰当的计提,使上市公司国有资产的帐面价值降低,企业净资产总额随之下降,在国有资产整合、上市公司购并重组、国有股减持或下一步的国有股全流通过程中,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由此可见,诸多问题在会计、财务和税收方面都还存在争论,其结果必然导致上市公司想方设法利用八项计提操纵利润。当前,防范上市公司利用各种手法操纵八项计提的主要措施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应出台具体实施与监管细则 与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的规定相对来说比较模糊,在计提具体内容上没有明确的计算程序,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具体而言,坏账计提方法、计提比例最易成为上市公司调节“计提”金额的有效方法。尽管中国证监会在今年年初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中规定,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八项计提的内控制度,并特别强调,上市公司不得为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利用资产减值及会计估计变更调节各期利润,不得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机会“一次亏足”,在前期巨额计提后大额转回,随意调节利润;如果公司滥用各项损失准备的计提、转回调节利润,有关责任人应承担相应责任。 监管层显然用心良苦。不过,在具体计提上,如何认定上市公司的处理是否公允,仍然存在技术障碍。虽然上市公司纷纷公告称已建立资产减值准备和计提坏账准备的内控制度,但大多数都是有其形而无其实。基于此,由于计提往往数额巨大,对公司业绩影响相当明显,因此,监管层应该在会计、财务、税收、金融等多学科联合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一些有关计提更具体的实施细则。如为了减少计提政策差异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应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资产及减值准备的上、下限等做出引导性、参考性的标准及限制条件,并就相关政策的披露作出进一步的要求,以提高计提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及实用性。 发挥专业机构和媒体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的作用,强化中介机构特别是审计师职责,使其真正承担起“经济警察”的职能。在青海明胶案例中,投资者已欣喜地看到审计师为保障会计报表“清洁”所作出的努力———尽管“雇主”对偿还难度很大的3926万元的关联欠款仅计提了437万元的专项坏账准备,才勉力实现了185.49万元的盈利,但审计师依然不依不饶地出具了“非标意见”。为了让审计师更好地把关,监管层应在制度上保障其利益,同时,对为迎合雇主需求,对财务报表疑点“不作为”的审计师进行严厉查处。再有,当审计师意见和上市公司会计处理发生冲突时,如何认定和为中介机构撑腰也非常关键,例如,对于青海明胶2003年的盈亏,应当有一个解决的机制,以避免上市公司“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最终不了了之。要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必要时可以要求中介机构出具针对八项计提全部或单项内容的专项报告并及时披露,有关媒体要高度关注上市公司八项计提事宜,发现计提操纵即予以揭露,让上市公司计提操纵成为“过街老鼠”。 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鉴别能力 要进一步做好上市公司年报分析技巧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各种形式普及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投资者对各种计提的鉴别能力。如计提本身属于会计估计范畴,绝对客观是不可能。作为会计主体的上市公司,在计提会计处理上可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从而有可能给报表使用者造成某种程度的混淆。对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区别,投资者只要把握住会计估计变更,是指原来的估计方法只是不能适用目前实际情况而需要发生改进,而对过去的实际情况来说它还是恰当的,因此不需要追溯调整;会计差错更正是指原未发现的会计差错使过去的损益不再可靠,因而需要追溯调整留存收益。会计准则规定,当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很难区分时,应按会计估计变更的方法处理。 由此,投资者可以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利用会计判断混淆三者的区别,还可以结合期初留存收益各账户、八项计提等相关账户和会计报表附注一同分析,判断上市公司是否进行了利润操纵行为。股票投资者还要注意,即使是规模一样、经营业绩相当的两个上市公司,由于两个董事会之间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领导风格不同,导致两个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比例大相径庭,从而导致投资者据以判断投资决策的重要指标———每股收益相差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