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香港整体上市 公司高层称两年内将登陆A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06日 14:11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张宏 北京报道 平安保险集团上市计划终于正式启动。3月2日,平保集团高管与律师、投行顾问一道向联交所正式提交了上市申请。 继去年中国人寿全球最大IPO之后,平安集团150亿港元融资计划再次吸引了全球目
这家总资产达1800亿元人民币的金融巨头有足够的卖点——中国首家整体上市的金融集团、完整的国际管理团队和豪华的外资股东阵容,但投资者的疑虑仍会聚焦在平保过去一年的增长缓慢,以及约100亿元规模的利差损上。 融资150亿港元 中国人保、中国人寿掀起的“中国保险概念”的神奇魔力至今仍令基金经理们无不怦然动心。“我们在提交上市申请前和许多基金经理做了交流,全球的反应都很热烈。他们希望分享潜力巨大的中国保险业,而平安是又一次机会。”平保集团一位高层人士说。 3月2日提交上市申请后,平安集团将接受联交所的聆讯,获准发股后随即展开全球路演。“联交所聆讯是25天,一般要1个月以上。在获准上市后,我们将立即进行全球路演、协调。因此,我们预计在4月底、5月初可以上市。但只要在5月31日前可以上市,我们就认为是顺利的。”该平保高层人士说。 平保的融资目标是20亿美元(约150亿港元),相当于将目前150亿元的净资产扩充一倍。若成功,这将是香港市场2004年规模最大的融资活动之一。 而且,这只是平保集团融资行为的第一步,该高层人士透露,集团还计划明、后年在A股上市。 定价10港元? 毫无疑问,与市场预期相比,平保集团的上市计划来得有些迟。这家总部位于深圳的金融巨头让路给来自北京的中国人保与中国人寿。 “之所以上市计划延缓,主要是因为我们是金融集团整体上市,不仅需要保监会审批,还需要国务院下属各主管部门进行协调,最终得到国务院批准。”该高层人士解释道。 继去年底收购福建亚洲银行后,平安集团旗下已拥有产险、寿险、信托、证券及银行完备的金融部门,成为国内首家以保险为主业的金融控股集团。到去年末,集团总资产约达1800亿元,净资产150亿元左右,总股本已于近期由25亿股通过一送一上升到50亿股。 “我们准备发售不到总股本30%的股份,即约15亿股,今后H股应会占到公司总股本的30%左右。”该高层人士说。若按此计算,以150亿元的融资规模看,每股定价应在10港元左右。 这一股价比中国人寿的发行价格3.59港元高出两倍以上。但世纪证券分析师刘峰博士指出,“股价是高是低,主要是看每股盈利和每股净资产的水平。因此,在总股本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平安每股价格当然要高许多。”2002年底,平安集团的每股净资产为5.39元。 而该平安高层人士称,股票的定价区间尚未最终确定,主要定价依据是国际市场通行的市盈率(股价与每股利润的比例)和市净率(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例)。而对于保险资产的评估,还要加上对内含价值的评估。 三大卖点 在海外投资者的眼中,平安集团有足够的吸引力,遑论其承销团队——高盛、汇丰、摩根士丹利和中银国际证券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强大的号召力。 “最大的卖点是金融控股集团,向投资者展示了金融业务整合的优势。”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说。这个卖点让平安集团避开了产、寿险巨头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的光芒,“给投资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国际化的管理团队是平安集团的另一亮点。平安集团CEO由剑桥毕业的香港人张子欣担纲。目前平安集团执行官队伍10人中,首席人力资源执行官顾敏慎来自联合利华,首席精算执行官斯蒂芬·迈尔来自林肯金融集团,首席投资执行官杨文斌来自荷兰国际集团(ING),首席稽核执行官吴冠新也同样拥有毕马威、友邦、安盛等国际公司的经历。 直至最近,原保诚人寿CEO梁家驹正式出任平安寿险的董事长兼CEO,这是首位内地以外人士出任中资保险公司的掌门人。而来自香港、台湾地区的中高层干部,在平安集团内部更是比比皆是。 更重要的是,平安保险的几大外资股东均是全球知名企业,包括持股10%的汇丰集团,共计持股近14%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以及持股1%的日本第一生命保险公司。 “管理团队国际化和强大的股东背景可以给海外投资人很强的信心,因为这些高管人员和公司都是他们熟悉的面孔。”中国再保险集团一位高层人士说。 而且,平安遇上的市场时机也不错。日前美林再度上调了对香港股市前景的预期,表示由于走软的港元对于刺激当地经济回升非常有利,同时今年年底人民币将升值12%,预计恒指在明年第一季度将触及18000点。而H股指数也因企业公布业绩较佳而逐步上行。 两大疑虑 但海外投资者仍会存在两大疑虑,一是平安保险(尤其是寿险)去年增长缓慢,其二是如何处置历史遗留的利差损问题。 平安集团品牌宣传部总经理助理盛瑞生表示,去年集团保费总额仅增长了不到10%,但主要是由于公司调整市场策略,大量削减了利润率较低的团体保险和银行保险业务。 与全国保险市场30%以上的增长速度相比,不到10%的增速确实很低。“一方面因素确实是平安在调整策略,大量削减了五年期的银保业务和一些盈利率低的团险业务,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平安也遇到了一定的发展瓶颈。”一家寿险公司的中层人士说。 “现在谁都知道应该调整业务结构比例,但要在业务保持一定增长水平的情况下发展。平安现在的增长遇到了瓶颈,他们也可能是乘机把这种增长滞缓归咎于转型。” 而根据高盛的测算,中国寿险业的利差损可能高达700亿元以上。按当时的市场份额测算,平安集团的利差损预计在100亿元左右。 “平安是股份制企业,不可能像中国人寿那样,由财政出资来解决其利差损问题,只能通过自身发展来逐步消化。”郝演苏认为。 但该寿险公司人士指出,“尽管相比平安目前的资产规模,利差损问题仍不容忽视,但要看到平安目前的业务质量比较好,公司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期,每年仅靠续期保费就可以获得几十亿元的利润,消化利差损不成问题。” 该平安高层人士也表示,“利差损对公司上市的负面影响很小。公司近年来已经加大力度解决利差损问题,积累下来的利润已经抵消了相当一部分利差损。我们的投资收益只要再能够提高一个百分点,利差损问题就完全解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