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基金股权激励在路上 留人仅靠魅力不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03日 08:37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汪涛 上海报道 “在其位谋其政吧,”与记者交谈中,任职于深处股权转让漩涡的某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不时流露出“尽人事,听天命”的心境,“我也不知道下个月还会不会在这里工作。说不定哪一天,一份要求你离职的文件就摆在办公桌上。如果这样,我也只能选择离开,‘一朝天子一朝臣’,古今一理。”
另一家券商老总的心中却另有烦恼——留住人才,仅靠人格魅力是不够的。 而现在,或许正是他们“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最佳时机:股权激励计划正在部分券商、基金管理公司中酝酿。 胎动 2004年2月,世纪证券年度工作会议在昆明举行,媒体见面会上,总裁吴敏文直面“世纪证券今年有员工持股计划吗”这一问题,于是世纪证券员工持股计划流传开来。 “确实有这个提议,现在还没有具体实施计划。”世纪证券总裁办表示,“还处于提议阶段。” 成功改制并从江西迁址深圳后,世纪证券表现活跃,而公开提出员工持股计划更是让深受煎熬的证券从业人员眼前一亮。 “世纪证券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另一证券公司高层评价,“和众多成功重组的小券商一样,世纪证券没有历史包袱。” 虽然,世纪证券重提员工持股计划显示出公司管理层勇于创新的气度,但是世纪证券却不是“开风气之先”者——员工持股计划早已成为基金公司讨论的热点。 2003年12月7日,博时基金管理公司总裁肖风在中国基金论坛专题报告中提出,从基金产业发展规律出发,合伙人制度和员工持股等混合所有制是非常适合的选择。 2004年1月7日,南方基金某副总经理公开表示,基金公司是智力资本而非财力资本的集合,是受托理财的独立经营者,基金公司可尝试进行股权激励机制方面的改革,如引进员工持股计划等措施。 在金融家们大张旗鼓的鼓吹下,股权激励的脚步声隐隐逼近。 水到渠成 催生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提出股权激励的因素很多,行业的快速发展是重要的动能。 2003年,我国证券公司已经达到130多家,已经开业的基金公司达34家,这还不包括正在筹建但需要大量人才的十几家基金公司。 该年正式开业的合资基金公司有7家,合资证券公司也有2家,合资公司的大量进入,老公司自然成了挖人的第一选择,连效益非常好的博时基金也深受其苦。面对日益严重的“挖墙角”现状,留住人才成了金融企业最重要的课题。 “金融企业以人为本,”上海荣正咨询总裁郑培敏认为,“随着包括合资公司在内的新的市场主体不断加入,证券业人才争夺战势必愈演愈烈,建立富有竞争力的股权激励机制迫在眉睫。” 员工持股计划被券商和基金公司摆上桌面。 博时基金总裁肖风认为,金融企业特别是基金业是类似律师、会计师行业的知识服务性行业,没有太多的固定资产,更多的是依靠人的知识和智慧。 通过股权激励机制,可以将个人发展与公司利益结合起来。对投资者而言,稳定的投资团队有利于投资理念的确立,可以保证较为稳定的收益。对于公司而言,稳定的管理层和员工队伍有利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潜力,有效控制经营成本,基于此,对于股东而言,员工持股计划无疑会提高投资回报。 而券商民营化、基金公司“1+1”政策,使近几年券商和基金公司管理层的频繁变更成为十分尴尬的风景——没有发生过高管变动的公司已是屈指可数。 “由于种种因素综合作用,金融企业的股权变动不可避免,”南方基金某高层认为,“通过股票期权等方式,可以保障管理层的利益不受侵害。” 2003年与境外金融机构进行合资谈判过程中,为保持南方基金管理层的稳定,股权激励计划被作为与外方谈判条件之一提出。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合资基金谈判终止,但通过“股权激励”机制建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南方基金渐次蔓延开来。 “包括企业高层在内的员工,有着要求把收入显性化、合理化的冲动,股权激励是他们可以凭借的手段,”南方基金上述高层认为推行股权激励机制存在着广泛的内生性诉求,“金融企业员工虽有着可观的收入,但他们的个人收入与对公司贡献大小仍有差别,这种差别需要以股权方式来合理体现。” “股权激励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源的价值,”郑培敏认为,“未来两三年内,在证券公司或者基金公司中,将有相当数量的‘员工持股’出现”。 前车之鉴 股权激励纵然有千般好,却不乏翻船的例子。 美国安然事件的爆发一度引发全球对员工持股计划的争论。该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参与者提起集体诉讼,指控安然的非法行动导致数千名员工在该股的下挫中损失惨重。 一时市场哗然,戴尔随即要求员工尽量减少其帐户中持有的戴尔公司股票。此前,据悉,戴尔公司员工中大约有58%的退休计划投资于戴尔公司股票基金。 “这并不能说明员工持股计划具有原罪,”某基金公司副总认为,“在安然公司,员工持股成了一场灾难,但在另一些企业比如说宝洁公司,却非常成功。” 但是,纵然部分主客观条件成熟,由于金融企业的特殊性质,对于我国的券商、基金公司来说,股权激励一直是禁区。 1997年,君安证券增资扩股到7亿,经过安排,君安职工持股会变成君安证券的实际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达77%。后来的事成为中国证券市场重要的历史事件,一封举报信引发了一场君安震荡,张国庆入狱。而所谓的管理层收购被认为是导火索。 2002年,海通证券进行增资扩股,计划将注册资本扩充至90亿,当时海通证券就曾酝酿过员工持股计划。“最初的计划是员工持有90亿股权的5%。”某投资公司总经理透露。 想做又一个吃螃蟹者的海通证券的员工持股计划最终没有获得批准,其增资扩股的规模变成87.34亿。 “确实曾经讨论过一段时间,但后来没有下文,计划也没有正式向外界公开”。对于这件不愉快的往事,接受采访时,海通证券方面选择了回避。 门槛 在专家眼中,目前对“股权激励”有所想法的金融企业业绩均不错。 博时基金规模已经接近200亿,南方基金牢牢占据基金业第一军团地位。纵使在股权变动风云际会的时刻,肖风、高良玉为核心的公司管理层依旧保持平稳。 虽然注册资金不大,世纪证券被认为是极具创新力的券商之一。早期任职证监会的总裁吴敏文是业内看好世纪证券的另一原因。 “适合员工持股的金融企业首先必须是竞争性领域,其次管理层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团队。”郑培敏认为。 显然,这几家公司的自身素质,已经不构成对建立股权激励机制的威胁。不过,有了前车之鉴,券商、基金保持着刻意的谨慎。世纪证券、博时基金、南方基金的员工持股更多停留在摸索阶段,他们知道,他们的员工持股计划迈不过哪道槛。 目前,我国对投资金融企业有着严格的限制,政策松绑并不容易。据悉,海通证券员工持股计划落空,主要由于持股主体审查过不了关。 “在证券业,推进股权激励的市场环境已基本成熟,因此,目前有必要尽快修改《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中的有关条款,为我国证券公司建立股权激励制度消除政策障碍。”广发证券的阎鸣认为。 “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已经试行保荐人制度,这是对人力资源的认可,证监会致力推行保荐人制度,这本身就是向合伙人制度迈进了一大步。”郑培敏对政策的放松也持乐观态度。 “从国内目前情况来说,管理层可以通过虚拟股票等变通方式持有股份,适当绕过政策障碍,”某券商公司老总认为,“由于不涉及实际股票的买卖,操作起来更为现实。” 相对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股东条件更为严格,不过6月1日《基金法》的实施可能会带来契机。 《基金法》规定基金公司主要股东必须具备具有从事证券经营、证券投资咨询、信托资产管理或者其他金融资产管理的资格,经营业绩良好、注册资本不低于三亿元人民币等条件。专家认为,基金法只是规定了“主要股东”的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其他股东留出了余地。 由于基金行业的特许经营性质,虽然基金法给出了模糊空间,但正是这种模糊使得监管层的态度更显重要。 “从目前来看,证监会对员工持股计划持默认态度,”某基金公司副总透露,“基金公司管理非常透明,而且经过几年的整顿,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据了解,几家有意推进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同监管层正进行积极沟通,最终员工持股这扇门能否打开,钥匙还在监管层手中!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