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改革后的发审委:赞扬和掌声是否来得太早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22日 09:28 21世纪经济报道

  去年年底,改革后的发审委正式开始运转。到2月20日为止,发审委共开会6次,审核了14家企业。新一届发审委的工作及其工作方式赢得了舆论的许多掌声。

  透明度有所提高是此番改革最主要的成就。不仅新一届发审委25名委员名单在去年年底集体亮相台前,而且发审委每次参加审核工作会议的委员名单、所审核的企业名单,以及审核结果都在证监会的网站上向公众披露。

  在改革之前,80名发审委的名单是保密,且受法律保护的。能否搞到每次上会委员名单,是衡量一个投行老总工作能量的重要尺度之一。灰幕重重是旧的发审委及其工作方式最为诟病的地方。与之相比,舆论盛赞本次改革,称新的审核方法是“阳光下的审核”,更有人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从严把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业界对发审委给予掌声另一大原因。除了去年发审委第一次工作会议审核京东方B股增发以及TCL整体上市,两家企业全部过会之外,今年发审委的前四次工作会议,每次均有一家企业黯然出场,过会率仅为55%。业界认为,可以期待,新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将有所提高。

  改革后的发审委的进步是明显的,但是困扰旧的发审委工作方式的一个关键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这就是发审委究竟是应该进行合规性审查,还是进行实质性审查。

  有券商提出,发审委的工作透明度能否再提高一些?发审委审核企业的标准是什么?判断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是所有制、行业,还是公司本身的质量更受关注?如果标准明示后,券商和企业都可以省很多力气,避免盲目报项目,准备了几年之后没有过会,对企业和券商伤害都很大。

  现在发审委委员的投票虽然要备案,但是并不公开。有人提出,能否公开否决票或者否决意见,对将要过会的企业如何规范改正、券商如何选取项目,甚至对投资者都有借鉴意义。这其实也是要发审委将审核标准公开的意思。

  要想让发审委做到这一点恐怕很困难。旧的发审委在几年的工作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对千差万别的企业状况,如何去做判断?比如,周期性强的企业,如钢铁企业是否要考察其行业周期?竞争激烈企业,如彩电是不是要考察其研发及新技术含有量?还有行业垄断性企业等等。这些情况是交给投资者自己去判断,还是由发审委包办?单纯的财务指标并不能完全说明企业的竞争力,上市公司业绩变脸,以及长江电力这样并没有前三年财务数据的企业受到投资者追捧,都说明了这一点。

  新一届发审委审核标准没有公开,恐怕还是因为没有一定的标准,无法公开。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还是发审委以只能进行合规性审查的条件,力图要进行实质性审查。新的发审委在工作透明度上有所改进,但工作方式上没有根本性的变革,仍然是依据企业和券商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核。不同的是上会委员消化材料的时间有所延长。

  仅仅因为现阶段过会率比较低就认为新上市公司质量将有所提高,这个结论下得恐怕还为时过早。以短短数天的时间,发审委委员只能对是否弄虚作假判断,而无法正确估计企业是否有市场竞争力,以及上市之后的盈利情况,这一点恐怕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发审委委员都要正视的事实。“从源头上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这种提法,其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神通广大的人,怎么可能在没有亲眼看到企业的情况下对其了解得入木三分?25名主要由法律、会计专家构成的发审委委员又怎么可能对各行各业的状况都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这一点应该交给市场、交给投资者自己去决断。如果放开发行价格,让价格在一级市场发挥作用,发审委委员就大可不必像现在这样费力不讨好。

  造成目前这种将发审委的工作提到一个不可能完成的高度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证监会“重审批、轻监管”,而之所以“轻监管”,是因为证监会没有相应的权力去监管,所以被迫不断提高上市标准,对拟上市公司从严把关。美国司法部就赋予美国证监会一些特殊的权力,相比较起事前从严把关来说,事后处罚的威慑作用效果更明显。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