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专访中金:首度披露TCL集团吸收合并上市内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21日 10:42 《财经时报》

  四选一,中金如何完成“国际上也没有过的案例”?滕威林认为21.15元的换股价,正是TCL集团吸收合并方案中最重要的量化指标和“赢点”

  本报记者 王旗

  发行价4.26元,开盘报6.88元,收盘7.59元——1月30日,中国首家合并上市企业T
CL集团000100上市首日股价飙升78.18%的业绩,不仅让TCL集团和TCL通讯(000542)的投资者们大赚快钱,也让当天在深交所敲响新股发行钟声的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高兴不已,以当日收盘价计算,李东生个人财富就达近11亿元。

  看到这个多赢的结局,滕威林,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投行部执行部总经理、TCL集团吸并TCL通讯上市的项目负责人,终于也可长松一口气。本周,滕威林面对《财经时报》,轻松地解说两年来运作TCL集团上市的内情。

  上市同时下市

  TCL集团此次上市,采取的是吸收合并子公司TCL通讯的创新手法,即TCL集团公开发行的股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公开发行,公众投资者以现金认购;另一部分为换股发行,TCL通讯全体流通股股东按折股比例取得TCL集团流通股股票,TCL通讯退市并注销。

  但这个最终让各方满意的上市方案,并不是中金公司和TCL集团的惟一选择。滕威林告诉《财经时报》,中金公司曾为此设计过四种方案。

  “开始我们想到的是先整体上市,再通过某种方式消除下面的上市公司。”滕威林说。

  先上后下方案应该最易操作,但这就意味着TCL集团和TCL通讯(000542)同时上市,从而出现在一段时间内、一块资产两层上市的状况,难以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

  监管部门的要求是,TCL集团上市必须和TCL通讯的退市同时进行。中金公司由此必须面对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难题,因为“上市和下市同时进行很难,国际上也没有过这样的案例”。

  另一个很快被排除的方案是“反向收购”,即TCL通讯不退市,通过不断向TCL集团定向增发股票来购买其资产,最终实现TCL集团资产整体上市。

  这个方案的弊端在于,上市公司和TCL集团之间会发生大量关联交易,而且,自1997年以来,当地政府与TCL集团达成以企业增量奖励管理层的经营协议,TCL集团内部持股量由此达到25%,这部分权益也无法在这个方案中得到体现。

  更重要的是,政策规定,上市公司每年增发新股募集资金的数量,不能超过上年末的净资产值。2002年年底,TCL通讯的净资产为4.3亿元,而同期TCL集团的总资产高达147.9亿元,净资产达46亿元,“每年不停地往里放,也得好几年才能完成,就会延误TCL在家电行业兼并收购、做大做强的时机”。

  此外,“由于对TCL集团发行的是非流通股,反向收购方案最后可能造成TCL通讯的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过小,达不到15%的最低要求”。当时TCL通讯的总股本为1.88亿股,根据相关法规,公众股东持有的流通股比例须超过总股本的25%,即使连续扩股之后总股本超过4亿,公众股东持股比例也须在15%以上。

  为何选择吸并上市

  在排除掉这两个方案之后,中金公司和TCL集团只有在另两个方案——要约收购和吸并上市——之间进行抉择。

  要约收购方案,就是集团向现有股东发出收购股份的要约,经过收购,使TCL通讯在流通股少于25%,这样TCL通讯就可以申请退市,从而完成“一上一下”的过程。

  这个方案的好处在于,TCL集团拥有发出要约的主动性,可以控制要约价格,而2002年12月出台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中,已明确规定了要约收购的具体操作程序,因此要约收购方案在操作上有章可循。

  但是,该方案“很可能出现仅剩1%或者0.1%的股东没有接受要约收购,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可以退市,但是否可以注销?这部分股东权益将如何处理?国内的法规没有明确规定。”

  滕威林说,香港《公司法》规定,当90%以上的非关联股东同意要约收购,发出要约的一方必须向剩余的股东再以同等条件发出一次要约,之后,可以申请法院判决许可注销公司,并将同等的支付条件放在银行或某机构保管,等待最后剩余的股东来“认领”。

  在设计要约收购方案时,中金公司曾考虑借鉴香港的法规来处理剩余股东权益问题,“我们可以推理出一个合理的做法,但毕竟法规上没有明确的程序规定,可能会有遗留问题。吸收合并就可以做得比较圆满干净”。

  但这并不是中金公司没有选择要约收购方案的惟一原因。“很难说哪个最有利,到了这个时候,选哪个,已经是艺术,而不是算术了。”滕威林如是解释。

  实际上,吸并方案也会让吸收方承担更大的风险。合并方案必须获得2/3以上流通股东同意,而吸收方要回避表决,也就是说,TCL集团在对于吸并是否可以进行的决定中完全没有发言权,这就给其所提出的吸并条件提出更高要求——既不能要挟流通股股东,又要其能够接受吸并条件。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提出的21.15元的换股价格得到了流通股东的认可。”在TCL通讯与TCL集团折股比例上,TCL通讯流通股可以每股21.15元作为计算基础,与TCL集团发行的新股按比例进行置换。股东大会上,吸并方案被流通股股东以100%赞成表决通过。中金公司认为这个多赢的换股价,正是此方案最重要的量化指标和“赢点”。

  21.15元是TCL集团和TCL通讯每股净资产、每股赢利以及风险因素等反复推算为基础的,“正好也是2001年1月2日至2003年9月26日期间,TCL通讯流通股最高交易价格,”滕威林说,“这里面有一定的巧合成份,也有考虑股民持仓成本的技术性处理的因素。”

  艰苦的多赢

  在外界追捧TCL集团上市“多赢”效果的背后,是中金公司两年中小心翼翼地操控局面。“一上一下同时进行是不得已,一个在做吸收合并,一个还在二级市场交易,我们最大的担心是二级市场的风险。”

  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任何时候任何原因造成的股价大幅波动,都可能导致方案运作失败。滕威林说,如果股价高涨,那么吸收方提出的换股价格若要让被吸并方完全满意,就可能导致成本过高,这样吸收方可能就会“不干了”,由此会造成股价下跌,这样涨涨跌跌,股民和监管机构都会难以承受。

  2003年9月30日,合并双方抢在“十一”长假之前发布了合并的预案公告,“预案公告锁定了换股价,没有了不确定性,市场就不会炒作。如果在没有锁定的情况下泄漏消息,市场预期更高,就会出现不理性的炒作,因此,一定要让市场尽快知道和消化这个消息。”滕威林这样解释消息发布的时机选择。

  证监会要求TCL通讯不能长期停牌,也是合并双方选择这一时机的原因之一。中金公司希望“十一”长假的自然停牌,为投资者提供了较长的时间去消化信息,从而做出理性反应。在10月9日和10日两天涨停之后,TCL通讯股价开始趋于平稳,并略微领先大市,这正是中金公司期待的“投资者理性反应”的情形。

  而在整个方案的设计和运作中,中金公司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宁可把项目卡在监管机构,也不要卡在市场。“要充分沟通好再推出去,一推出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因此,在此方案的从头至尾,中金和监管部门都进行了很密切的沟通,“当时连吸并上市公司的文件程序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我们与监管机构有很多交流,也得到了监管机构的很多指导。”证监会、交易所等监管机构和商务部等有关政府部门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也是方案能够得以执行的重要条件。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TCL集团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