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证券市场回顾与展望 > 正文
 
猴年股市的七大悬念 创业板终于得到准生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1月29日 07:14 北京青年报

  王芳、刘志刚

  创业板终于得到准生证?

  酝酿4年之久的二板市场,在2004年再度迎来诞生的曙光。4年中,无论客观环境还是主观条件,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和障碍,结果创业板市场在这4年中,总是成为每一年证
券市场总结中的悬案。

  但2004年不一样了,客观环境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成熟,主观需求也从来没有如此强烈,这个曾经引发众人争议的难产儿,终于在2004年得到一致同意而即将降临人间。

  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强烈的融资需求,与我国资本市场层次单一的现状已经冲突多年,设立二板市场也成了跨世纪的棘手难题。在主板市场这个“大孩子”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再添一个“小捣蛋鬼”,人们想到的只有风险。

  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人们谈“创业板”色变,有关创业板的内容还曾经一度遭到冷遇。

  但设置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根源于经济运行的内在需求,最终的发言权还是掌握在市场手中,谁也无法阻挡。

  香港创业板走出寒冬,民营企业掀起赴港上市热潮的事实,再度将创业板话题摆到桌面。

  在2003年全新的市场环境和投资理念中,创业板作为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和投资者投资需求的新市场,带来的更多的是机遇而不再是恐慌。

  证监会尚福林主席已经将“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增加融资渠道”列入今年的工作重点。由此,二板市场在2004年诞生的条件日臻成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人们期待着二板市场设置方案的最终出炉。初步的设想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交易所开设一个高科技板块,集中40家至50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单独运行,待规模扩大条件成熟后再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二板市场。

  分步走的办法不仅会减小对主板市场的冲击,也有利于对二板市场的规范管理。

  有评价称,2004年将是多层次资本市场诞生的开元年。二板市场正式启动后,三板市场以及柜台交易等不同层次的交易市场也会顺理成章地诞生,投资者可以随意上下“阶梯”,选择交易市场选择投资产品。

  -文/本报记者王芳

  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

  创业板难产的最直接受害者,要数深交所了。为了给创业板让路,深交所已经整整3年停止发行新股,其中的酸甜苦辣是非曲直自有公论。

  目前虽然尚未看到主管部门的正式通知,但种种迹象表明,深交所很可能在2004年恢复新股发行,并且有可能尝试打包发行的新方式。如果预期变成现实,深交所将重新焕发活力,成为2004年最具眼球效应的投资地。

  根据目前的资料显示,深交所将配合创业板分步设立的方案,在主板系统下成立一个新科技板块单独运行;在不改变现有法规、上市标准、发行审核程序的情况下,将流通股在5000万股以下、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集中发行上市,每次打包发行5至10家上市公司。

  如此一来,与上交所定位成大盘蓝筹股的中心市场遥相呼应,深交所将是一个云集小盘科技概念的投资乐园。曾经是地域性划分的两个交易市场,将在2004年摇身变成各有专长各具特色的投资场所。

  深市恢复新股发行,不仅让众多中小企业喜上眉梢,也同样给普通投资者带来福音;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新股申购机会增多,申购收益率会明显提高,参与新股配售将在2004年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

  当然,面对接踵而来的新股,市场扩容问题也需要老调重弹,恢复发股功能的深市将直接对不很坚强的资金面形成新考验。但似乎这一场景出现的概率不高,“大扩容造就大牛市”的观点,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事实证明,股市涨跌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几百亿元的扩容,在新股扩容最盛的2000年,股市反而暴涨50%以上;而新股融资额连续下降的近三年,股市也连续下跌了三年。

  投资者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涨跌洗礼后,也逐渐明白股市不是怕缺钱,而是怕缺人气。如果进入深交所的新上市公司“质优价廉”,滚滚资金会不请自来,扩容压力也就消融在人们的投资热情之中了。

  -文/本报记者王芳

  首批保荐人持证上岗?

  春节长假后,各证券公司的投行人员便进入考前备战状态。3月份,在“首批保荐人胜任资格考试”门前,1500多名符合保荐人候选资格的投行人员将排起长队。

  2004年,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第一批保荐人将持证上岗。由此,又一个舶来品———保荐人制度,将正式在中国证券市场生根发芽。

  以保荐人的身份来推荐企业上市,已经在成熟市场盛行多年。有人称,保荐人制度是根治上市公司质量这个老大难问题的“最佳处方”,造假上市将会被拒之门外。

  身为保荐人和保荐机构,不仅要充当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的把关人,还要担当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监督者。不称职的保荐人,轻者将被公布不良记录,重者则扣除保荐“执照”。任何合谋造假和包装欺骗的上市行为,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就意味着更多的资金入场和更高的投资热情。有了保荐人在门口把关,投资者对新入门的上市公司有了更多信任和期待,而高质量、高盈利、高回报的新股形象,对市场的感召力更是不可估量。

  于是,有人预测,2004年在保荐制下诞生的新股,将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而与此同时,市场也会以新上市公司的优劣,来对保荐人品头论足,“明星保荐人”将由此诞生。

  良性循环的结果,将是保荐人的品牌效应不断放大,人们不必去费尽心思研究和分析招股说明书和一连串财务数据,只要追随自己信赖的品牌保荐人就可以了,这样的投资似乎也变得更简单和更具人性化。

  当然,这是理想化的状态,现实中的保荐人制度还面临很多困惑,尤其在计划色彩还很浓的选拔体制下,在与通道制“和平相处”的束缚下,在政府监管之手的干预下,中西合璧的保荐人制度,还要经历相当长的“诚信磨合期”。

  -文/本报记者王芳

  股市今年“全流通”?

  春节前传出利好消息,中国证监会规划委主任李青原表示,今年是解决全流通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时机。

  其实,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市场混淆了全流通和国有股减持的概念,普遍对全流通谈虎色变。股市更是只要一有传闻大盘就跌,以至于只有监管部门喊停才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曾经说过,股权割裂问题造成股市的四大弊病,即股市不能成为经济的晴雨表,不能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同股的持有者的利益不一致会损害公众股投资者的利益;同股不同值违反了同股同权的原则;一股独大或者国有股独大,难以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制度。

  国有股全流通问题,已经成了制约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巨大瓶颈,必须尽早解决。对这一点,上上下下均已达成共识。但什么时候流通,用什么方法流通,市场中讨论声不断。

  “不管用什么方法流通,只要市场能够认可就行”,几位证券机构高管不约而同地对记者说。“赶快全流通吧,长痛不如短痛,我们顶多再损失一次。”中小投资者也这样说。

  尽管股市经历了两年多的大熊市,损失了9000多亿元流通市值,但股市仍出现了大涨。这说明市场各方在看好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也对全流通政策抱有良好预期。

  因此,全流通在今年实行,有着不可多得的先决条件。

  -文/本报记者刘志刚

  “阳光审核”堵住造假黑洞?

  在2003年岁末,中国证监会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对掌握上市生杀大权的发审委,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昔日高深莫测、高不可攀的发审委突然“放下架子”,彻底曝光在公众面前。

  人们在公开披露信息中,不仅可以看到25名发审委员的个人资料,还可以提前知道发审项目的人员安排和审核程序,审核结果在投票第二天就向市场公布。为此,人送雅号———“阳光发审委”。

  经历了“看我72变”后的发审委着实给人带来惊喜。

  作为企业漫漫上市路的最后一道关口,发审委始终扮演着“一票定乾坤”的特殊行政角色,审核过程和投票结果从来都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

  缺乏舆论监督和信息透明的审核,当然会不断发出不协调的声音。

  一些质差绩劣甚至包装造假的上市公司也成功过关,大摇大摆地登堂入室,一圈到钱就原形毕露,成为市场的害群之马。

  发审委无疑是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维护市场诚信的守关人,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以此开刀,充分体现了监管部门的改革决心。

  在批准TCL集团首发,以及京东方发行B股的首次“执法办案”中,所有参与成员的承诺书、审核意见和表决结果统统记录在案,一旦审核项目出现问题,审核委员将面临“秋后算账”的惩处。

  有评价称,有了阳光审核,2004年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角度说,都将是一个转折年。

  2004年的首发和融资项目会赢得投资者更多的信任和热情,而监管者在市场中的形象也会越发变得有亲和力。

  尽管还要面对企业公关的糖衣炮弹,面临媒体对阳光审核标准的质疑,走到聚光灯下的发审委,还是表示要坚决将阳光审核进行到底。

  -文/本报记者王芳

  蓝筹股是否真有泡沫?

  被称为核心资产的蓝筹股,在经历了一年多的疯涨后,大部分都有了1倍甚至2倍以上的涨幅。

  于是乎,市场里又传出了一种声音:“小心蓝筹股泡沫潮”,“价值投资”很快就要变成“价值投机”了。

  其实,股市本身就存在财富放大效应。投资者买股票,并不是看中一只股票的现在,而是在买它的未来。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选股时,更关注的是该行业的成长性,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不再仅仅是二级市场的表现。

  一年多以来,中国股市正处在前所未有的“价值回归”时代,这其中虽然有20%-30%的股票实现了向上的回归,但多数股票的回归方向还是向下的,以前“高市盈率、高市净率、高股价”所造成的泡沫正在一点一点地被挤掉。

  有市场观点认为,价值发现在某种程度上与庄家做庄相似。所不同的是,庄股的上涨靠庄家自己来推动,而价值发现到价值回归的过程,要有后来者的认同。

  从近期基金经理们对市场的展望和基金年度报告中可以发现,机构投资者已对目前这种状况作了两手准备,一是继续挖掘增长态势较强的行业,二是将目光逐渐转移到细分行业中,希望从中找到新的投资品种。

  不管怎么说,蓝筹股到底有没有泡沫,还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想一想,美国的投资大亨巴菲特,当初投资微软股票,股价涨了一两倍的时候有人说有泡沫,等涨了10倍的时候又有人说有泡沫,他全置之不理,直到微软股票涨到100倍。

  其实,别管股价有多高,只要上市公司的业绩能够持续增长,市盈率别高得离谱,这“泡沫”就没什么可怕。

  -文/本报记者刘志刚

  垃圾公司成批退市?

  曾几何时,ST股一度是市场中追捧的热点板块,壳资源也被认为证券市场的稀缺资源。炒重组、炒收购,二级市场几近疯狂。

  但时过境迁,价值投资已成市场的主流,蓝筹股成为引领大盘上扬的动力核心,市场对绩差股开始抛弃。近期,数家ST公司因为已经连续两年亏损,2003年再次亏损而面临暂停上市而不断发出预警公告。看来,2004年会有大批的垃圾公司将要退出股市。

  在H股市场里有一种“仙股”的称谓,即股价只有几毛甚至只有几分钱的股票。而在咱们A股市场也出现过1元股的情况。第一次是在1994年7月份,当时以上海石化为首的30余只股票处于1元股行列,多数为上海本地股和大盘股;第二次出现1元股是在1998年,马钢股份成为当年惟一的一只1元股;第三次是在2002年退市机制推出,导致以ST九州为代表的一批ST、PT公司成为1元股。

  第一次出现1元股的原因,在于市场整体低迷;第二次出现1元股的原因,在于当年投资者对于资产重组的狂热追捧,导致国企大盘股遭了殃;第三次出现的原因,是市场对于退市的惊惧,可以看做是一个价值投资的转折点。

  但是,今年不一样了。随着价值投资理念的不断深入,投资者越发认识到,只有那些有良好业绩支撑的上市公司,才是真正值得投资的对象。而对那些绩差、行业没有发展前景的上市公司则须远离。

  各家基金、证券机构发布的对2004年行情展望中宣称,“股价结构的调整还将延续,股票走势的分化还远远没有结束。”一家基金公司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说,如果大批的垃圾公司退市,真的是一件好事。去伪才能存真,流水才能不腐,证券市场的作用也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文/本报记者刘志刚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猴年股市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