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GDP崇拜 追求GDP回归--增长不等于发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1月25日 15:06 新京报 | ||
让GDP回归到它的本来面目正在成为一种共识。 1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表示,经初步核算和评估,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人均GDP首超1000美元。预计今年GDP的增长将超7%。 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已经习惯了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值得注意的是,李德水同时宣布2003年GDP数据的初步核算结果在发布之前已邀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官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的专家进行了开门评估。这在中国还是首次。李德水说,今后,国家统计局要把GDP核算的开门评估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与以往的做法相比,季度GDP的核算增加了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 联想到此前各界对中国GDP的核算方法和真实性的质疑,此次“GDP新政”昭示了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一个信号。以更宽广的眼光来审视,它意味着只注重数量增长,忽视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不计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的传统增长方式的终结。 长期以来,对GDP的迷恋甚至是崇拜到处弥漫,GDP成了衡量一切涵盖一切的惟一指标,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检验发展的指标已经被理所当然地理解成了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发展了,官员得到升迁的机会就大。为了GDP数字的增长忽视了社会成本,忽视效益、效率、质量,不计增长的代价和方式。根据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课题组牛文元教授的统计,中国的高速增长是用生态赤字换取的,“扣除这部分损失,纯GDP只剩下78%”。 GDP增长不顾效益和质量的话,必然会产生虚热,甚至演变成风险和危机。在去年抗击SARS的经验总结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增长不等于发展。” 中国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原来的“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已经加上了4个字,改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片面追求传统的名义GDP的理念在新的发展观下应做出调整,GDP应该回归它的自身,而不是被过分迷信和赋予太多的政治含义和标准。 GDP的回归应该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GDP并不能涵盖一切,它只是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万能。 GDP衡量的只是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增加值的总和(各行业新创造价值与固定资产转移价值之和)。它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衡量着所有国家与地区的经济表现。 但GDP并不是衡量福利的完美指标,它并没有把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它没有包括的另一种东西是环境质量,它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其次,对于传统GDP数字的迷恋应该终止,为求GDP的增长不择手段必将陷入“增长的异化”———没有发展的增长,虚假无效的增长,短期行为的增长,不能持续的增长,结构失衡的增长,配置失灵的增长,机会主义的增长,偏离公正的、危害社会的增长。 最后,除了用传统GDP来衡量一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外,还应该引进一些新的衡量标准,树立新的发展观。这在全球经济学界早已形成共识,比如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纯经济福利的概念;1989年美国经济学家戴利和科布提出了一套衡量国家进步的指标,其中包括计算财富分配的状况;1995年联合国环境署提出可持续发展指标,包括社会(目标是消除贫穷)、经济、环境、政府组织及民间方面的指标。同年世界银行开始利用绿色GDP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真实国民财富。 美国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在1968年竞选总统时,激烈地批评了传统GDP这种经济衡量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并没有考虑到我们孩子的健康、他们的教育质量、或者他们游戏的快乐。它也没有包括我们的诗歌之美或者婚姻的稳定,没有包括我们关于公共问题的争论的智慧或者我们公务员的廉政。它既没有衡量我们的勇气,我们的智慧,也没有衡量我们对祖国的热爱。简言之,它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 追求GDP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全民的不断进步的幸福生活。就大多数情况而言,GDP是衡量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一个好指标,重要的是我们在为GDP的高速增长欢欣鼓舞时,还要记住它包括了什么,遗漏了什么。 魏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