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先于政府接管秘密收购 南方证券静待新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1月10日 12:31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贺可 岳刚 莫菲 北京深圳报道 高盛和南方证券,是收购与被收购的关系?听起来似乎不太可能,但事情总是以最出乎意料的方式进行着。“在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前,高盛已经通过某些途径收购了南方证券”,1月6日下午,一位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
“收购在先,接管在后?如果真的是这样,这是一次非常规的操作”,银河证券的一位人士有些惊讶地说。 南方证券本身就是非常规的。 这是中国最早的三家券商之一,11年的成长经历让它在很长的时间里享受着一种优越以及老大的感觉,当然,那是在2001年以前。在这一年,南方证券总资产达329.89亿元,净资产40.71亿元;在全国设有2家分公司和8个大区管理总部,营业网点71家,员工3000人。这一年,是南方证券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 从2001年年底亏损的传闻到2003年10月申请破产的流言,南方证券在泥潭中奋力挣扎行走了两年,没有人知道这两年对南方证券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两年的感觉真的是五味俱全”,南方证券的一位员工表示。 “被政府接管是我们最好的结局”,1月5日,南方证券的一位中层如释重负地告诉记者。与此相印证的是,在宣布被接管后的几天中,南方证券下属的营业部开户的数量居然开始大量增加。“股民认为现在被接管的南方证券最安全”,这位中层有些开玩笑地说。当然,进入2004年以来,大盘一路飘红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也许,南方证券就这样决然而平静地完成了一次完美转身,甚至是一次跳跃。 高盛谋略 似乎一切都比想象中的要平静。当2004年1月2日下午3:30,那张宣读起来不到2分钟的薄薄的纸片决定着南方证券被接管的命运的时候,想象中的悲伤和慌乱似乎都没有出现。毫无疑问,高盛的存在已经注定南方证券出演的是一幕不同于此前七家中小证券公司关闭或托管的新戏剧。 现在看来,高盛对海南证券的挽救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高盛、高盛和海南证券的合资证券公司以及另外一家关联公司已经完成了对南方证券的收购,这个收购行为发生在南方证券被深圳市政府行政接管前”,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说,这个消息无疑有些令人吃惊。 事实上,虽然南方证券历史不良资产数额巨大,但它的业务优势、庞大的机构和客户网络以及老字号券商的背景仍使得那些想深入国内市场的境外投行对南方青睐有加。在12月中旬刚刚卸任的总裁阚治东也曾毫不讳言地表示,他们和很多国外的投行就股权合作方面的事宜有过接触。但没有一丝预兆,最终的胜利者已然是高盛。 尽管如此,接管小组和南方证券的中层都表示没有听到过这个消息。“我从没听说外资即将接管南方”,南方证券行政接管小组成员王旻说,他是分管行政(含媒体沟通)的组员,来自中国证监会。但本报记者已经多方证实,高盛收购南方证券的消息并不仅仅是传闻。 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指出,“高盛与海南证券的联姻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南方”。实际上,这个注解更合乎高盛的风格。业界对高盛的评价是:“豪华的办公场地,奢侈的行事方式。” 在2002年《Finance Asia》的评价排名中,这家杂志给了高盛一连串的头衔——由于帮助“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重组及26.7亿美元香港上市”获得“年度最佳交易及最佳股份制改造奖”;由于“马来西亚Maxis通讯公司的8亿美元上市”而获得“最佳股权交易(最佳首次公开上市)”;由于发行“韩国电信16.8亿美元组合可兑换债券及美国存托股”获得“最佳创新股权交易商”;由于协助“汉城银行10亿美元收购Hana银行”而获得“最佳国内购并交易商”;由于“2.5亿美元的和记黄埔与新加坡科技联合收购全球通信”获得“最佳跨境购并交易商”。 高盛最早组建中国合资公司的机会是在1993年。当时任世界银行中国办事处主任的菲籍华人林重庚就向高盛提出过组建中外合资投资银行的建议,但高盛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国内首家国际性投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8月,由摩根士丹利与建设银行等合资组建。失去这个先机,似乎并没有影响高盛对中国的热情。它目前已建立了全球投资银行中最为庞大的中国业务网络,并成为在华最大的外资金融投资者之一。历年来的投资包括平安保险、南方航空、华润北京置地、中国网 通等项目。特别是1998年10月对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破产和随后的粤海企业重组等事件的操作,为高盛在中国赢得了强势地位。 在过去的一年,表面上看来,高盛将在中国的业务更多的投入到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上。2003年6月,高盛集团公司宣布已与中国工商银行就处置工商银行目前拥有的不良资产建立了战略性伙伴关系。同时高盛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亨利·鲍尔森冒着SARS的风险来到北京,与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他们的合作重点在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合资企业以共同投资于工商银行拥有的价值人民币80至100亿元的不良抵债资产;二是创建合资服务实体;三是向工商银行介绍国际资产管理的最佳操作经验及方法。 但不为外人所知的是,高盛和海南证券的谈判在2003年4月就已经开始进行了,而对南方的收购更是绝对秘密。“高盛早有在中国拥有证券公司的想法,但他们并不仅仅是要求对国内的证券公司参股那么简单,他们需要控制权,这是高盛的一贯做法”,一位知情人士说,“这次应该说他们达到目的了”。 “如果成功,那是南方的机遇,对于国内券商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对手”,银河证券的一位人士说,“你看,券商的整合、重组正在渐入佳境”。 无论怎样,在南方证券的总部所在地——深圳嘉宾路的太平洋商贸大厦前,在西方象征着财富的铜牛现在正静静地等待来自西方的新主人。 接管使命 2004年1月2日的接管依然值得一提,因为接管的所有进程都将决定南方证券的未来。 来自深交所的消息称,中央财政已经以央行再贷款的方式拨出80亿资金用于解决南方证券的问题,但行政接管小组的王旻并没有就此事给本报记者详细的答复,只表示“我没经手这件事”。此前,原总裁阚治东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真正解决南方证券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只要先补充10亿元资本金,再允许我们发30亿元的3年期的债券,南方证券马上就可以把经营理顺”。 中国证监会、深圳市政府对南方证券的行政接管决定是在南方证券总部宣布的。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指出此次行政接管南方证券是在公司自救无望的情况下采取的最积极、最稳妥的处置方式。 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南方证券在中国的证券公司中越来越具有标志意义,这种标志并不是因为它的规模,而是因为它的困境。关于它的亏损和破产,坊间曾经流传很多版本的故事,他们其中的一些被南方证券否认,一些不了了之。 南方证券到2002年年底的总资产是260亿元左右,账面的净资产大约为26亿元。但其亏损额远超过这个数字,坊间有传闻称,南方证券的亏损额为120亿元,其中挪用保证金20亿元,国债欠库40亿元,自营亏损40亿元,其他亏损20亿元。记者曾向南方证券的人士求证这个传闻,“我真的不清楚”,这位人士苦笑着说。“真实的数字真的不好说,他们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向证监会上报过公司财务报表了”,证监会的一位人士说。 据知情人士介绍,此次进驻南方证券的行政接管小组是一个负责经营的小组,一共9个人,包括来自证监会、央行、招商证券及国信证券的人。曾任招商证券董事长的牛冠兴任组长,“他从业十年,一向稳健,(招商证券)杭州营业部虽然出了事,但招商总比南方这个烂摊子要强吧”,南方的一位中层分析说。此外,其他的人包括招商证券的罗荣平(音)、分管自营的邓小莉,来自国信魏小蕙分管财务,以及熊健涛和深交所的李军(音)等。“南方有很多部门,经纪、投行、债务、国际、资信、办公室、华晟达等,接管小组现在管得很细,每人都分了对口管理的部门。”这位中层告诉记者。 据本报记者了解,除了进驻南方证券的行政接管小组外,还有一个领导小组,由证监会机构监管部主任庄心一任组长,组员包括深圳市主管经济的副市长陈应春以及央行、公安部的人士。“他们不在南方办公,但根据需要,遇到什么问题由他们来决策。”王旻解释说。 “他们在26楼办公,天天工作到很晚,可能希望可以迅速了解情况”,南方证券的一位中层说。虽然接管组组长牛冠兴透露目前南方证券情况总体平稳证券营业部资金存取、员工工作及证券交易基本正常,但一切才刚刚开始。一个有趣的插曲是:大厦25楼的铁门原来是为应付要账而设立的,现在因为在接管期间对机构暂缓偿付,这个铁门终于可以开了,但要账的行动却没有终止。1月7日这天,仍然有外地银行上门要账,他们坐在20楼南方证券前台接待处的椅子上,声言要找牛冠兴陈情。 在背负的重压下,被收购以及接管的南方证券需要时间寻求新生。 相关链接: 南方证券简介 1992年12月21日,南方证券在深圳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 1995年,在中国证券业协会评选的全国证券商经营业绩排行榜中,摘取利润总额、净资产总额两项第一。 1995年,在美国《机构投资者》评选的中国最有前途的十家机构投资者中位列第二。 截至2001年,共担任187家企业股票主承销A、B股,上市推荐116家,企业债券承销11家,承销总股数108.7亿股。 截至2001年5月,总资产达329.89亿元,净资产40.71亿元;在全国设有2家分公司和8个大区管理总部,营业网点71家,员工3000人。 2003年前11个月,南方证券总成交额超过3400亿元,市场份额为4.4%,位居总成交额排行榜的第四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