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纪鹏
展望2004年,资本市场有以下八个利好因素和三个不确定因素值得关注。
2004年股市的八个利好因素
今年3月,全国人大将要对《宪法》部分内容进行修正,最引人注目的是从法律上明确提出“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个问题与股市正在推行的股票实名制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国是在一个未明确提出保护公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法律框架下推进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的,不愿露富、不愿用实名进行储蓄和证券投资是人们普遍的心态。如果强制推行实名制,可能会有大量的资金撤离这个市场。因此,明年中国在立法上如果能够明确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并采用分步走的方式推进实名制,人们就会对投资资本市场有信心。因此,把保护私有财产列入宪法对股市是长期利好。
中国的宏观经济仍会保持良好的势头。从今年钢材、水泥、电力、能源、石油、化工、汽车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行业的增长势头看,明年即使是出于惯性的原因也能保持高速的增长。同时由于消费水平进入新的时期,汽车工业、房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明年对经济的贡献仍会比较大。所以,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也为明年股市的好转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明年资本市场的发展看,钢铁、石化、电力、电信行业的蓝筹股势头会更好,会对资本市场向景气的方向发展奠定基础。
从经济周期和股市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看,宏观经济的景气和证券市场的景气应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趋于一致。但中国近三年以来,经济增长名列世界前茅,但中国资本市场却持续三年下跌,也创造了世界的第一。这种明显的反差是极不合理的,经过三年的调整,明年会进入良好的恢复时期。
从三年来1200多家上市公司平均股价和市盈率的调整幅度看,股市泡沫被挤压的力度已非常大。目前上海的A股市场市盈率在35倍左右,深圳的A股市场市盈率在37倍左右,上海的180指数和深圳的100指数所包括的公司,市盈率只有27倍,已经比较接近国际资本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同时,目前深沪两市的平均股价只有7元左右,实际上已创8年平均股价的最低位,股票市场有70%的股票创历史新低,现在的股票投资价值风险较小。从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的角度看,明年中国的股市是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的。
中国上市公司的质量正在稳步提高,经过几年的调整,股市的恶炒现象及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逐步得到遏制。上市公司本身在审批和发行过程中政策的严格化及独立董事制度的推行,使得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也出现了好转。
《证券法》的修改和完善将有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证券法》将对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作出放松管制的规定。目前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是缺乏联动效应的,事实上这三个市场所构成的金融市场体系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一个有机整体。2004年在混业经营方面会有较大的突破。事实上,像中信、光大等金融控股公司的组建,已使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成为现实。而明年商业银行本身的改制情况看,也是按金融控股集团的模式构造,将形成商业银行控股的母子公司模式,商业银行控股的金融子公司能够投资证券,这也会形成混业经营。以中国人寿为代表的保险公司的陆续上市,也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在资金来源实现社会化的同时,保险公司的资金去向也必然会把证券市场作为首要的选择。在组织体制上,他们也必然要朝着金融控股集团的方向发展,实现在金融领域的混业经营。这无疑将有效解决资本市场的资金供应问题,成为2004年资本市场的利好因素。
基金业的大发展和券商为客户的集合理财模式的推出,将极大地提高证券市场机构投资人的作用。2003年监管部门批准设立了12家基金管理公司,其基金融资额达到1800多亿,我国股市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人队伍已基本形成。此外,刚颁布不久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对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做出了具体规定,明年投资基金和券商的集合理财模式也将推出。券商的集合理财实际上强化了券商代客理财的金融创新,也使券商可以做一些以前基金所独享的金融品种,这些新业务的开拓将有利扩大证券公司的赢利能力,使证券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有新的突破,积极推动股市的发展。
QFII等外资机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介入呈加速态势。QFII由于看到中国经济形势持续的良好发展,看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潜力和较高的投资价值,已经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加大了筹码,正在不断的通过扩大额度的申请把资金投入到中国的大盘蓝筹股中去。这对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和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必须关注的三个不确定因素
国家股减持作为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明年将会获得较大的突破性进展。因为全流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阻碍证券市场发展的迈不过去的坎,但全流通问题又取决于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及其运作模式。从目前来看,中国的有关部门,包括证监会和国资委,在爱护资本市场、保护流通股股东权益等原则问题上,意见正趋于一致。国资委提出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转让可以不低于净资产价格实现,这实际上是承认净资产价格减持,是向市场和流通股股东的政策倾斜。股民希望能按净资产价格减持,按市价减持的思路已被彻底摒弃。贯彻国资委按净资产价格减持的思路,关键是要限定减持的对象是流通股股东,并把减持和受让的股份与流通结合起来。这样,流通股股东作为一个整体,他们在受让非流通股的过程中,可以基本做到把价格确定在净资产价格附近。未来出台的解决全流通的方案,如果是被市场接受、流通股股东接受的方案,则将成为资本市场的重大利好。必须走出国家股继续在场外向外商、民营机构和私人转让的误区。那样做,只解决减持,没有解决全流通。此外,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按照一视同仁的思路,如果减持的对象是流通股股东和外商、民营企业、私人同场竞价,外商等机构无疑会提高国有股的减持价格,最终使得以净资产价格向流通股股东减持的政策落空,就会形成市场的利空因素。这个问题是不确定的。因此,2004年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问题的解决对策和思路将是影响股市走势的最重要因素。
创业板市场的推出。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势在必行,其模式究竟是低门槛高风险的创业板市场,还是要建一个门槛并不低的中小资本市场?这个问题一定要明确。从目前的主流意见看,深交所是要建一个能够和现行的上市审批制度相衔接的为民营、中小、高科技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以形成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基础。这一市场的建立应把握好两个环节:一是这一市场不能立刻搞全流通,否则会对主板市场构成较大的利空影响;二是不能因为上市企业的盘子小,就在建立之初立刻搞打包发行,给市场造成较大的扩容压力。重要的是深交所的重新开启,并不意味着股市在重大历史遗留问题未解决之前新一轮扩容大幕的拉开。但深交所能否把握好这个“度”,尚有不确定因素。
货币政策变化的不确定性。2004年,央行将继续贯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利率的市场化向上浮动趋势十分明确。如果贷款的利率和存款的利率都提高,人们会产生对储蓄的偏好,对股票市场可能会形成不良的影响。这也是在展望影响2004年资本市场走势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