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操盘必读 1月5日证券市场要闻及简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1月05日 08:19 新浪财经 | |
叶剑/文 一、突发事件 深圳商报《南方证券顺利完成接管》“2004年1月2日,中国证监会、深圳市政府宣布对南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证券”)实施行政接管。至昨日,接管组已顺利完 简评:机构接二连三出事,说明我们券商的经营管理机制,存在先天性的问题。不解决将影响市场的稳定发展。该公司重仓的哈医药、哈飞、金地集团等目前弱势,再度印证了“老庄股里易出问题”的股谚。 二、规章制度/IPO制度 上证报《证监会发布关于实施保荐制度暂行办法相关事项的通知》“中国证监会日前发出通知,就《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实施工作的有关事项作出过渡安排。根据这一安排,现行的券商推荐通道制将与保荐制度并行一段时间后予以废止。”“《通知》首先对首批保荐代表人注册登记过程中有关保荐代表人投资银行业务经历的要求提出了三种明确的执行标准:一是具备三年以上投资银行业务经历,且自2002年1月1日以来至少担任过一个境内外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或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主承销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二是具备五年以上投资银行业务经历,且至少参与过两个境内外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或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主承销项目;三是具备三年以上投资银行业务经历,目前担任主管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投资银行业务部门负责人、内核负责人或投资银行业务其他相关负责人,每家综合类证券公司推荐的该类人员数量不得超过其推荐通道数量的两倍。《通知》说,具备上述投资银行业务经历之一的个人,可申请参加首次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 简评:此举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和保障新股发行质量。属于间接性的利好。 三、舆论动态 中证网《中国证券业协会调查结果显示证券市场酝酿重大转折》“○大部分会员和从业人员认为,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积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目标,将会取得明显进展。○在对2004年的走势研判上,有近一半的会员持乐观态度,超过半数的基金公司认为市场将温和上升。○有50%左右的从业人员和机构认为,证券市场的监管和立法宗旨应当以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为出发点。○超过半数的会员对目前的监管工作表示满意。” 简评:2004年的形势,固然会比2003年好,但是,“南方证券事件”和老庄股的存在表明:2004年度即使是牛市,也不可能是全面牛市。从叶剑“暴涨暴跌及主力动态监测系统”看,大约还有280个左右的股票,属于阴庄股(中线或者长线做空特征的庄股)、星庄股(高度控盘特征的庄股)。例如中房股份、德隆系的新疆屯河、湘火炬,等等。可见“老庄股”仍旧在市场较大面积存在,2003年度开始和发展的“庄股破灭”,未来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市场基础。 四、经济政策 深圳特区报业网《中国投资改革方案将公布》“备受关注的内地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已于上周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被原则通过,这标志着已酝酿长达五年半的该项改革方案在完成最后一个阶段的修改之后,将向社会公布。有关专家表示,新的改革方案对政府的行为进一步加强了限制。政府投资决策建立三个制度:一是完善咨询评议论证制度;二是对于重大项目,要实行专家评议制度;三是政府投资项目要建立公示制度。” 简评:上述改革,不影响社会货币投放总量。对于股市影响相对有限。 五、机构动态 中证网《瑞银华宝中国首席策略师陈昌华谈2004年中国股市》“陈昌华先生:去年引领市场的蓝筹股不一定是今年的领头羊。中国股市已经基本告别了同涨同跌的时代,两极分化开始出现,今年这种趋势仍将继续。寻找今年领涨的蓝筹股,关键就是看公司的盈利能力,盈利是推动未来股价发展的根本因素。比如说,去年在中国股市表现最好的前50家公司前9个月的盈利相对于其他企业也是最好的,而且盈利增长最快。”“今年投资者可以关注与消费有关的企业。当然,名义通胀率并不意味着企业的产品价格也能提升相应的幅度,相反,企业还要承受原材料上涨的因素。因此,投资者要考虑哪些企业的原材料比较能够抵抗通胀的影响。比如航空业,通讯行业,水电业。” 《易方达基金看好价值投资》“该公司新闻发言人说,2004年我国股市将表现出双向回归的结构分化态势。一方面,有基本面支撑、业绩优良、成长性好、透明度高的上市公司会逐渐得到理性投资者的认同。另一方面,绩差股、基本面不透明、不具有成长性的股票,其股价还会处于下降通道中。” 简评:从叶剑“暴涨暴跌及主力动态监测系统”来看,航空(含机场)、通讯业、水电等行业有板块主力存在的迹象。尤其是其中双底、头肩底形态的品种,可以逢跌关注。(光大证券南京叶剑)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