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QFII投资之道--专访瑞银中国首席分析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29日 09:18 证券市场周刊 | ||
鞠娟 《证券市场周刊》(下称《周刊》):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你们如何看待QFII进入中国市场这一行为? 陈昌华:股票市场是复杂的。QFII进来的资金是很少的,直接影响并没什么,但是对 《周刊》:QFII进入市场是否看中了A股市场见底的时机? 陈昌华:QFII进入的时机确实比较好,关键是H股遇到难得的大涨,从而显示出A股的比较优势。刚开始进入时,外资投资热情并不高,但随着H股股价的持续上扬,与A股的股价价差也越来越小,吸引了投资者对A股市场的兴趣,投资热情迅速增加。对于外资机构而言,A股和H股大有此消彼长之势,买A股就是对H股市场的一种补充。 《周刊》:选择同时拥有H股的A股上市公司时,是否会参考其H股股价? 陈昌华:在两个市场都有泡沫的情况下,肯定要比较哪一个泡沫更少。在我前期做的A股19家公司研究时,普遍的净资产回报率在20%-30%,比H股平均水平要高,当然好的公司就会考虑购买了。 《周刊》:目前在市场中受追捧的行业,如汽车、钢铁、房地产等,你认为里面有多大泡沫成份,价值和股价有多大程度的偏离? 陈昌华:每一种行业情况不一样。汽车业值得关注,问题在于,这个行业的风险很大,因为竞争激烈,目前硝烟四起,利润不会很高。而类似汽车玻璃这类相关产品,由于受汽车行业扩张的影响,既没有整车业那么强的竞争,又还有相当大的需求量,所以发展前景看好。 对于钢铁业,要注意企业的盈利增长波动幅度,宝钢的波动是最小的,相对而言,其他钢铁公司的波动幅度却是比较厉害的。我们肯定不会买处于低端产业链的钢铁公司,因为低端钢铁运用最多的是房地产业的建筑用钢,低端钢铁产能增长最快,但如果经济出现问题,对这类企业影响很大。勿庸置疑,宝钢是好企业,但能不能持续发展谁都说不准。未来两年是考验它价值的关键时间,一方面考验是未来原材料价格会升得很快,另一方面考验是来自外资企业的竞争。 至于房地产业,中国房地产行业很有趣,虽然行业膨胀了几年,但除了万科好一点以外,绝大多数房地产公司的利润却很一般,主要是数量上的膨胀,而不是价格上的增长。就房地产行业的风险而言,房地产价格上大跌的情况是不大可能出现,但运用银行贷款这块的风险是最危险的。我本人不太赞成投资房地产行业。 《周刊》:现在QFII看好宝钢等蓝筹股,境内机构对其也是重仓持有,股价一路上扬,从QFII进入时的5元多涨到现在7元多,你觉得相对其价值,股价是否走高? 陈昌华:宝钢现在的市盈率是十几倍,包括长江电力也是,我不认为这个市盈率水平太高,其股价还算合适。确实,比起初期的价位,现在再大量进入是不太会让人接受了,但是现在就卖的话好像又早了一点,短期内应该会继续持有吧。 《周刊》:QFII实际上只是一个“资金通道”,如果出现内地公司绕道海外,借助QFII自己炒股票,这种行为可能会影响QFII的声誉,你们对此有何措施? 陈昌华:这种情况会出现,但是并不是所有基金的资金我们都会接受,由于信誉更重要,所以在申请的时候,QFII有自身严格的审查系统,并采用要求客户提供资金来源确认的方式,尽可能知道资金大致来源,防范由于身后的客户所带来的风险。国际知名的大投行,出一点差错都会影响到全球的声誉和业务,所以我们避免出错,不会因小失大,这也是我们没在中国境内开展个人业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瑞士银行本身的企业文化就是一向注重管理和风险控制,以此吸引长期客户。 《周刊》:QFII自有资金跟客户资金在运作时是通过同一渠道吗?中间有无严格的防火墙? 陈昌华:肯定有防火墙,托管银行就是一个严格的防火墙,可以说,如果有一天瑞士银行倒闭的话,托管行也会把资金如数退给瑞银的这些客户。托管行清楚QFII的资金流动,也清楚其投资方向,为什么QFII要选择国际知名银行作为其托管行,就是因为它就是那道防火墙,而国内银行缺乏托管QFII资金的大量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