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股市关键词:机构群雄逐鹿 蓝筹有始有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20日 09:58 证券日报 | ||
2003年行情的开盘与收官,似乎都与大盘蓝筹股的表现有关,体现出经过价值中枢长期回归后人们对市场投资价值的重新发现与思考。如果回顾这一年来的起起伏伏,最主要的变化是人们对机构时代是否到来的种种讨论,最多的思考是市场全流通问题将何去何从的疑问。股指的表现似乎差强人意,但如果以更加宏观一点的眼光去看,2003年股市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都脱离不开宏观经济增长这个大的时代背景。 机构搏杀帷幕拉开 大摩投资徐胜治 机构群雄逐鹿 蓝筹有始有终 关键词之一:“机构时代”与年初的反弹行情 进入2003年,机构资金扩容的速度空前的提速,尤其是开放式基金的发行密度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年初两个月间,就有宝康系列、华夏回报、海富通精、德盛稳健、嘉实理财通系列等十余只开放式基金推向市场,东吴、诺安等基金管理公司获准筹建,速度之快、密度之大令市场感到应接不暇。 谈到这种现象首先要肯定一个前提:那就是机构投资者在市场当中的比重增加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方面是市场发展规律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管理层大力培育倡导的结果。由于管理层的鼓励,开放式基金的发行目前处于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除非是市场投资者不认可,否则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新基金的身影。 今年年初之前,开放式基金的发行一度受到市场的限制,已发行的开放式基金也遇到了较大规模的赎回,但是随着今年行情的发展,机构成了市场的主角,取得了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再度成为投资的热点之一,市场障碍的暂时消失也被各基金管理公司认为是可抓住的重点时机,新的开放式基金集中出现倒也不是偶然。 今年1至4月的行情确定无疑是机构重仓股的行情,行情的主流非常集中于钢铁、汽车、金融三大传统的大盘股板块。宝钢股份、上海汽车、招商银行等机构重仓股成为市场的龙头,于是市场有了“机构时代”是否到来的讨论。但是真正的机构时代并不意味着一个充斥机构的时代,而是社会投资者将委托机构投资作为投资主流的时代,同时也就是一个社会居民对资产处置的方式由单纯的消费储蓄转向信托投资的时代。否则的话,就算机构占了市场的最大比例,那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机构横行的时代,一种新庄股时代,而非一种真正的机构时代。 无论如何,在各方面因素结合下,中国股市进入“准机构时代”的脚步是大大加快了,市场是否做好了足够的准备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相比之下,散户会更加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对于基金行业来说,正是这个市场转型期的一道饕餮大餐,现在所出现的局面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会不断地重复。 关键词之二:“非典”与大盘的提前见顶 年初的“机构时代”行情正当轰轰烈烈之时,却在1650点嘎然而止。从市场的原因来看,由于整体资金面的不足,仅仅由机构重仓带领指数上行的行情当然是不能长久的。但是股市见顶如此突兀多少也与今年春天的SARS病毒大面积流行有关。 关于非典,也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转折过于突然,从一开始的尽量淡化影响突然转变到全国总动员,也许这一事件回头看真正的冲击不是太大,但是在当时给整个社会的心理冲击是比较明显的。2003年行情转折的高点恰好也是非典疫情的严重性在舆论宣传上最高潮的时期。年初的反弹行情其实在这个阶段已经到达了头部位置,非典只是一个契机,这个契机促使股指形成了一个相当尖锐的底部转折。 年初的反弹行情虽然被冠以机构时代的美称,实质上仍没有摆脱局部反弹的走势,非典只是其中一个意外的插曲。 关键词之三:“全流通”大讨论与漫长缩量调整 年初的短暂的反弹过去之后,市场进入了一个漫长的缩量调整波段,纯粹从时间上来看,从4月16日的1649点到11月13日的1307点,股指连续调整了近7个月。虽然从幅度上来看这是近年来单边调整波段中较小的一次,但是从时间上来看并不比以往历次大的单边调整行情要短。 2003年的调整行情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周期漫长而且单向性非常明显,中间既没有大的反弹也没有短线的放量,市场也很少有各种短线的局部热点出现,整个市场出现了一种全面而普遍的下挫走势。二是市场的真正跌幅要比股指反应出现的下跌幅度深的多,有人甚至指出如果不计算超级大盘股与新股上市的影响,股指的跌幅已经到达1000点左右,而本人也做过一个计算,点位大概在1100点,这是在盘面当中没有看到的,两市平均股价已经低于5·19行情之前的水平是一个事实。三是市场的流通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连续多个交易日当中有很多股票成交极度萎缩,日换手不足百手,股市趋于边缘化。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对市场的结构性缺陷的思考又一次成为了舆论的主流。人们讨论的焦点不仅仅局限于国有股减持,而是指向了更加接近于实质的层面——市场的全流通。这个讨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果,但是也不是说没有收获,它使人看清了市场运行本质的一面,对将来更加公平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是有所帮助的。 关键词之四:“大盘蓝筹股”与年末的见底反弹 正是在全流通大讨论进入到最激烈的阶段时,上证股指也存在着向1300点破位的可能,危急关头市场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在此之前两市以石化、联通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已经悄然开始构筑底部形态,而长江电力上市之后整个市场走出了见底反弹的行情。 虽然这期间科技网络股的短线反弹对行情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科技股只是一个插曲,真正改变大盘运行趋势的仍然是机构重仓股大盘蓝筹股。大盘蓝筹股对于今年的行情的盘面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而其它板块的反弹动能都有一次性消耗的特征。 今年先后有南方航空、华夏银行、长江电力三支超级大盘股上市。而行情的主要调整波段正是贯穿了这三支大盘的上市周期,调整行情的见底转折恰恰在长江电力上市之后。明显地可以看出大盘股与市场短期资金面之间的互动关系。 反弹行情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发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反弹行情出现在长江电力上市前后,最主要的走强行情恰恰出现在长江电力上市之后的第二天,这种走势不是偶然。既然有分析人士认为长江电力上市是年内资金面最后一个利空,那么技术面的转折出现在这个时间点附近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还有一点要考虑的是H股行情,H股行情经过半年多的上涨目前在技术角度已有明显的调整要求。12月8日即将推出的H股股指期货实际上已经发出了一个信号,H股市场开始回避风险了,参与H股炒作的资金现在已经在考虑撤出的计划,那么资金撤出的一个方向就是重新回流A股市场。 当然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市场的舆论环境,前一段时间正是市场全流通问题讨论到达高潮的时候,讨论的结果是没有结果,如果有结果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暂时还不用考虑。这种舆论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市场心理的转折点,场外资金在这个时间选择分批回补容易受到市场各方投资者的“情感认同”,也利于在后市聚集人气。 2003年行情从大盘蓝筹股开始,最终又以大盘蓝筹股结束,可以说是一种有始有终的行情,市场价值判断并不混乱,只是资金面偏弱而已。市场资金面偏弱而局部资金面却在壮大,作为机构重仓股的大盘蓝筹概念在后市仍然是市场的主流热点品种,这是一个既定的方向。 经济增长是主流结构问题仍存在关键词之一:“经济增长”与上市公司业绩预期 今年两市重组板块的行情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原因很简单,它与整个市场的宏观背景相脱节,今年市场宏观的背景是增长,尤其是传统产业的稳定增长。2002年的年报改变了近年来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下降的局面,根据目前可以统计的资料信息来看,即将推出的2003年年报将比2002年年报有明显的增长,预计上市公司平均利润的增长幅度会达到30%左右,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前些年不断有人抱怨为什么宏观经济的增长体现不到上市公司的业绩当中,要么就是官方数字有水分,要么上市公司报表有水分。但是这两年的情况显然发生了改变。增长是真实可信的,当然这也与近两年有大批的大盘蓝筹股上市有关。 正是由于经济增长这个大的背景支持,大盘蓝筹股成为了两市反弹行情的主流。2003年年报即将推出,每年的年报行情都有不同的主线,那么今年这条主线当然是业绩的增长。脱离了业绩增长这个大背景的上市公司股票遭受市场的冷遇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这一点投资者在建仓时也应该注意。 关键词之二:“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重现 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也促使人民币币值坚挺。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一度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热点话题,但是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不是来自于国内的经济形势,相反它来自于国际社会,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 人民币是否升值,这个问题在今年的消息面多有反复,直接影响了B股市场的走势,而且上海B股和深圳B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H股今年的强劲表现多少也与此相关。最终中国政府顶住了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汇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但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对市场的影响还是有的,就像经济学当中谈论利率和汇率不能全部自主调控一样,今年的利率市场出现了变化。利率市场的变化并没有体现在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上,而表现在通货膨胀指数上。今年以来钢铁、水泥、有色金属、能源、粮食、棉花、地产等大多数重要的基本生产与基本生活资料价格都有明显的上涨,从而带动了通货膨胀指数的重新回升,中国经济有逐渐走出通缩的迹象。 通货膨胀指数上升实际上是人民币的一种变相升值,而同时也是一种变相降息,如果控制在一个温和的水平内,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影响,我想是利大于弊的。若干基本产业产品价格的上涨,必然反映到相关行业上市公司的年报中,这是投资者回顾2003年时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之三:“券商发债”与股市的结构性问题 与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不太协调的另外一个局部是股市,受到股市行情持续低迷的影响,今年券商的生存状况一度陷入到全行业的困境当中。“券商发债”和“股市全流通”的讨论是同时出现的,只不过券商发债的讨论主要在业内展开。 发债自然是改变券商目前融资手段过于单一的一种措施,但是考虑到当时的特定背景,多少也有“举债度日”的无奈选择的意思。券商的收入来自于市场,俗话说是靠天吃饭,虽然行情的恢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券商的困境,但是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券商并未脱离苦海。 券商为投资者服务,而投资者没有收益,券商又能做多少选择呢?除了券商发债之外,今年相关的政策讨论还有委托理财在重新规范后放开,当然这些都不是真正解决券商生存之道的治本之策。券商依附于证券市场,只有证券市场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后券商的生存空间才能够一片光明。今年的主题是增长,各行各业的增长中没有证券行业的身影。关键词之四:“拉闸限电”与来年的增长预期 如果有人要判断中国经济增长数字是否真实的话,有一个指标不能不考虑,那就是中国的能源消耗持续大幅增长。2003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能源消耗的增长是经济增长一个最好的注脚。 然而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问题也开始体现,能源成为一种瓶颈。今年我们不断从新闻和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名词“拉闸限电”,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目前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问题。电力供应紧张在2003年显得十分突出,因此不难理解长江电力的上市之后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市场表现。 既然经济发展的瓶颈已开始出现,那么国家加大在基础产业的投资恐怕是未来经济建设的一个方向,所以有些投资者感到疑问的是为什么今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大多体现在传统产业而非高新行业,在这里恐怕能得到答案。 由于我们研究问题的重点还是在股市,经济建设中的这些变化也影响到股市的投资热点,举一个例子,有色金属与煤炭行业股票的强劲表现自然与市场的大环境有关。电力供应紧张导致了火力发电用煤价格的快速上涨,水电与煤炭生产企业将在明年成为这种变化的最大受惠者,投资者在研究市场局部热点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来年的增长预期我们仍然要将眼光放在传统的基础行业和能源行业上,其中的大盘蓝筹股仍是市场主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