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顶尖高手主刀 高盛欲合资海南证券大做投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03日 08:41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刘鸿雁 刘欣 北京报道 遇到方风雷后,高盛多年来组建内地合资券商的夙愿,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时下有关“高盛合资海南证券,方风雷做合资牵头人”的说法,一直在坊间流传。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国内投行业界甚为关注方风雷的个人职业去向。
今年9月份方风雷从工商东亚离职,三个月后,就有了“高盛合资海南证券,方案已经正式报送中国证监会”的说法。作为此次高盛合资的牵头人,方风雷的能力和高效,再次被印证得淋漓尽致。不过在接受本报驻香港记者的采访时,方风雷对是否参与高盛合资海南证券事宜,未作明确表态。 “高盛合资海南证券的方案确实已经报送证监会,该方案正在审批过程中。”近日,证监会一位官员向记者表示。据了解,目前方案还需要部分修改,但总体通过的可能性很大。 据了解,高盛合资海南证券的方案大体设计为三三制,股东方包括高盛、海南证券原大股东和未来海南证券的管理层。 合资证券公司国内已有两例,业界对此次合资方案最为关心的,当属“管理层持股”问题。 “有关管理层持股的股权设计,是高盛合资海南证券的一大创新,证监会对此的态度是支持的。”上述证监会官员说。 海南证券重生之难 历史遗留的信托资产、国债回购纠纷和挪用保证金,是海南证券重组需要迈过的三道坎。 从2000年开始,海南证券即已到了“已经无任何财产可以被执行,资产已经基本被法院冻结”的状况。欠债原因主要是当年将大量的国债回购款用于房地产开发等项目而无法收回,所欠国债回购款的总额已达数亿元。而挪用保证金3.5亿的这笔巨额缺口,更是让海南证券错过了一次次重组机会。 证监会2000年7月17日第169号文“关于海南省五家信托投资公司所属证券营业部实施托管问题的批复”中,提出“由海南省证券公司对停业整顿的海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海口市信托投资公司、海南赛格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海南华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三亚信托投资公司所属证券营业部实施托管。” 海南证券的重组问题,证监会在文件中给出的具体意见是,“请你省解决海南省证券公司自身的债务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其与上述5家信托投资公司剥离出来的证券营业部进行重组,新组建一家证券公司。”很明显,证监会的初衷是盘活海南证券。 “海南证券应该说合资成功率较大。它与美林合资宏源证券失败最大的区别是,宏源证券是上市公司,一举一动都必须公告,信息的公开不利于合资谈判的进行。而海南证券资产状况很不理想,原股东方更愿意将股权迅速脱手。”北京的一家证券公司自营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说道。 但他同时认为,解决海南证券原有的债务问题需要合资方做出巨大的努力,高盛支付如此高昂的代价,可见其进入中国市场的迫切性。 “方风雷式”的合资故事 今年52岁的方风雷,在中国投行业的含金量是无可比拟的。1993年以来,方风雷先后任职中金、中银、工商东亚,一路风尘,贯穿了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史。离开中银后,方曾到哈佛做过两个月的访问学者。此次从工商东亚出来后,方风雷似乎更为低调了。 很明显,高盛看中的是方在国内投资银行界的号召力,及其人脉资源,这有利于最快速度地解决合资海南证券谈判问题。而就方的能力来讲,业界盛传方风雷极有可能带队进驻合资后的海南证券,也是合乎逻辑的。 方与高盛的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1994年。当年11月,方风雷参与中金公司筹备工作,在摩根士丹利(大摩)之前,方曾代表建行力邀高盛合组中金,但意在独资的高盛却拒绝了,将唾手可得的机会拱手让于大摩。 其后两年时间里,中金公司与方风雷本人全身投入到第一单承销业务——中国电信(香港)上市,中金公司担任其联席全球协调人、簿记管理人、主承销商以及保荐人,高盛(亚洲)担任联席承销商。 错过了第一次合资机会,眼看中金近几年在国内投行业务中呼风唤雨的霸主地位,高盛改变了原本组建独资投行的战略。 根据彭博社一项预测,未来10年中国公司海外上市总筹资额将高达500亿美元。而高盛今年早些时候刚发生了一场人事变动,其证券资本部门的一些资深员工转投竞争对手瑞银华宝和J.P.摩根。 高盛遂重组了其中国投行业务部门,如原高盛经济学家胡祖六就部分参与了中国投行实务。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高盛前联合董事会主席John Thorton,离职后到了清华任教。 此次海南证券的中选,则与方风雷的人脉有极大的关系。 方风雷的才干最早为时任建行行长的王岐山所发掘的。在参与中金公司的合资工作后,1995年,方风雷出任中金公司副总裁。 今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又有高盛可能合资北京证券的说法。这从另一个侧面,再次印证了方风雷人脉上的独特资源。 有意思的是,海南证券股东方面的劣势,在合资上却又体现出了它的优势。 事实上,早两年,就有政府高层曾对想进入中国的外资投行开出条件:可以和国内的证券公司或信托公司合资,但要对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的坏账做妥善处理。 而选择海南证券合资,解决合资前的一系列坏帐问题所支付的高昂代价,则是高盛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必由之路。 大投行逐鹿中原 去年国内新股上市筹资额为78亿美元,面对高达1.3万亿美元的国内居民储蓄,这个市场想象空间显然很大。 就在去年,中金和摩根士丹利合组的承销团,成功安排中国电信上市,筹资15亿美元。随后,它们又取得了安排人保财险上市的资格,筹资额约54亿港元。 去年中金和摩根士丹利还拟安排广东电力在香港上市,计划筹资10亿美元,但最终因为国内电力市场重组事宜搁置。 与此相对照,今年高盛还未能安排一家中国公司赴海外上市。不久前北京一家地产公司soho,取消了香港上市计划,高盛正是承销商之一。 根据彭博社的资料,中金去年为国内公司海外上市一共承销了28亿美元的股票,高盛无疑急欲从中分得一块。 制度创新 有业内人士指出,高盛此番合资海南证券,除了解决坏帐问题外还有另一个难题,就是有关合资公司的业务范围问题。 合资前的海南证券注册资本金1亿元,开展业务主要是经纪业务。 而高盛关心的显然不是它目前从事的经纪业务,而是在买到进入中国市场这张牌照后,通过增资扩股、进而申请获得投行业务。 根据2002年7月实施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应当符合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注册资本符合《证券法》关于综合类证券公司注册资本的规定。 同时,根据《规则》规定,证券公司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提出业务范围的申请。从事股票主承销业务的,应当按照中国证监会关于证券公司股票主承销资格管理的规定,取得股票主承销业务资格。 而《证券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关于综合类证券公司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亿元。 根据上述法律法规,高盛合资海南证券,第一条就是要完成增资扩股达到5个亿的基本线。 “这将是国内第一家通过增资扩股形式完成合资的证券公司。”国内一位投行人士评价道。 不过,众多国内投行人士如此关注此次合资方案,最关键一点,还在于合资方案首次提出了“管理层持股”的股权设计。 “管理层持股对国内投行业来说,应当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市场不发达的国家,通过管理层技术持股的形式,也就是合伙制的形式组建证券公司,有利于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及促进行业诚信建设。”有业内人士评价说。高盛的发展历程也表明:在一个尚未发展成熟,而券商数量众多的市场中,实行合伙制投行是最现实的做法。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投行资深人士开拓业务并推出创新模式的兴趣。 2002年9月工行从工商东亚前任总裁李国荣手中,买进其持有的工商东亚15%股权之前,工商东亚本身也是一个管理层持股的投行。此事正好发生在方风雷在任期间。 方风雷是否因此而受启发,或者是高盛沿用了自己在美国的发展经验,目前还无从得知。 当然,合资一旦成功,海南证券也并不意味着从此就一帆风顺。在国内投行业务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金、中银,再加上工商东亚,高盛进入中国市场到底能分得几勺羹,还有待时间检验。 附:方风雷其人其事 上世纪90年代初,方风雷从河南省经贸委南下任职于海南银泰科贸公司,该公司隶属建行。 1993年,建行决定与摩根士丹利合资组建中金公司,方风雷北上。 1994年11月,方风雷参与中金公司筹备工作。 1995年6月25日,方风雷出任中金公司副总裁。 1997年10月,中国电信(香港)在纽约和香港成功上市,中金公司开始被同行关注。方风雷也名气大振。此后,在中金主持的中国联通、中石油、中石化等一系列大型国企海外上市运作中,方均为主要推动力量,被业内誉为“dealmaker”。 2000年春,方风雷离开中金公司前往中银国际。中金公司的前副总经理、投资银行部副总裁、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沈辉、陈凡、章星等与其同行。 在中银国际,方风雷随即接下了第一笔大单,即盈动对香港电讯的收购。在安排盈动收购所需的银团贷款时,中国银行承诺的包销贷款额高达40亿美元。 2002年初,方风雷离职,原在雷曼的李山接任中银国际CEO。离开中银后,方风雷曾到哈佛做过两个月的访问学者。 2002年3月,方风雷前往香港与工商东亚接触。 2003年8月,方风雷被传离职工商东亚,并于不久后参与高盛洽谈合资海南证券事宜。(马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