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整个投行业的形势不容乐观。2000年以来,证券市场年募集资金从1500多亿元下降到现在的700多亿,有主承销资格的券商则从2000年不到30家上升到接近70家。僧多粥少的格局使竞争格外激烈。
尤其是今年,二级市场走势下跌,此时,一只筹资额高达18亿元的股票增发会受到市场怎样的对待?如果说能够顺利发行就是成功的话,那日前中集集团获得的超额11倍认购简直就是
一个奇迹。
但主承销商西南证券副总裁王珠林对此却并不意外,他甚至说,早在发行之前,他就预料到了这一结果。
王珠林的自信源自他对投行业的深刻理解。已经从事投行业务10年之久的他,有过在中介机构、企业集团和管理部门工作的丰富经历。这让他对投行有了与众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目前,王珠林作为业内资深人士出任中国证券业协会投行委员会委员。
"投行业正面临着一个重大转型时期,"王珠林说,"要想在这个行业生存发展,就必须主动适应变化,找准定位,闯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保荐人制度再分市场
记者:即将推出的保荐人制度将会对投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投行又该如何应对?
王珠林:保荐人制度的实施,无疑将是股票发行制度市场化进程中的又一次改革和飞跃,将对我国投行管理模式带来较大的冲击。
在我看来,这是承销市场格局的重新划分,并将进入强弱分化、优胜劣汰的全面竞争格局。实质上,保荐人制度对注重项目质量控制、集约化经营的券商的影响,远比那些依靠通道生存的券商小的多,反而为强者提供了一个拓展市场空间、抢占制高点的历史契机。
对于我们而言,如何更好为投资者提供放心满意的金融产品、如何打造和保持投行金字招牌、如何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投行开展业务竞争与合作是思考的重点。制度的变革是有形的,投行的经营模式和竞争思路的转变是无形和持久的,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正是投行生命力所在,不是过去简单的融资和关系维护所能取代的。
记者:短短3年,发行制度从额度制到核准制,再到即将实施的保荐制,每次都会引起投行业务、人员、流程的剧变。投行应该怎样适应这种变化?
王珠林:万变不离其宗。团队运作、全面服务的大投行运作模式是取胜的根本所在。
所谓团队运作,就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业务流程。我们在国内同行中较早地进行了专业化改革和业务流程重整,建立起以投行总部为中心集权管理,以产品线、职能线、地域线三线协调部署的大投行运作模式。团队的优势无论在项目的系统性承揽,还是在专业化承做、市场化销售上都显示得淋漓尽致,这样才能做到以弱胜强、以小取大。
团队合作是基础,专业化服务则是提高竞争力的源泉。投资银行是一个对人员素质要求极高的行业,在增强整体实力的同时,投行更应该加强对个人的培养、要求和考核,最大限度地发掘个人的潜能和价值,以适度的压力提高员工的能力和韧性,使每名员工都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
中国投行业前景广阔
记者:你怎样看待中国投行业的将来?
王珠林:我对此十分看好。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表述,显示出资本市场良好的发展空间。
当前,中国经济证券化程度只有50%,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150%的水平,随着长期困扰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些矛盾逐步解决,预计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的优质企业通过股市优化资本结构、获得加快发展的平台,投行收入将大幅增长。
但由于投行竞争进一步加剧,市场集中度依然会延续目前不断上升的趋势,强弱分化态势依然不变。作为投行机构而言,必须正视发展中的危机,未雨绸缪,抢占先机,完善业务品种,探索和打造特色化和专业化投行。
竞争考验投行实力
记者:投行的竞争日益严酷,在你看来,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最关键的战略是什么?
王珠林:任何一家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必须依靠清晰的战略定位和灵活的战术,并在此基础上拥有良好的执行能力。
以西南证券为例,我们这几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就是专注于再融资市场,成绩应该说不错。这就是找准了定位的效果。西南证券成立时间不久,投行业务刚开展时面临相当的不利条件,比如,人才和项目资源储备严重不足。有鉴于此,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中盘股(筹资额5到20亿元)为重点、强化以再融资和钢铁等原材料及交通运输行业为特色的战略定位,并辅以灵活而具体的战术。成立当年就成功发行12家项目,其中10家为再融资项目,不仅进入全国前10名,而且更重要的是在2001年实施的通道制中争取到了8个通道,取得了资源优势。我们做过的唐钢增发、韶钢增发、南钢增发、韶钢转债、关铝增发、大众交通增发、福田汽车配股、哈飞股份配股、中集集团增发、长安汽车增发等案例,都是行业特色和战略定位的具体体现。
记者:你认为投行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王珠林:投行拥有的最大资产,有形的是人,无形的是信誉。信誉是通过不断的成功和诚信积累起来的,只要有一次失信,信誉就将荡然无存。
因此,我们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是决不能做有损于投行声誉的事,不符合要求、存在隐患的项目一律放弃,哪怕前期的高额投入付之东流。有时候,员工看到被放弃的项目发行上市有些眼热,但我觉得,投行的品牌是我们立身之本,绝不能取小利而舍大计。
我们对客户的挑选是"挑剔"的。一个项目,我们要通过强化两次立项、立项质检、关键时点现场质检,实现风险控制点的前移;通过严格执行四级复核、实行全程尽职调查等手段,实现对项目风险的正确评价与可控性;从宏观经济支持、行业发展前景、公司核心竞争力、投资者心态以及承销风险等方面综合判断项目质量。这样,在对社会负责的同时,也降低了投行的自身风险。
记者:投行在业务创新上还应该做些什么?
王珠林:目前投行创新业务开展虽有进步,但总体仍不完全令人满意。财务顾问等创新业务在投行收入中的比例相对较低,还处于起步阶段。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也比较匮乏。
从国际投资银行的发展历史来看,只有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才能拓展投行的市场空间,提高竞争能力和收益的稳定性,降低经营风险。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特定的历史阶段,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财务顾问等创新业务也从初期的买壳上市或短期套利为目的的财务性重组,过渡到以资源整合为目的的实质性重组阶段,对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智力型人力资本的需求越来越高,也为投行突破传统的盈利模式,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们自身也在积极寻求在创新业务上的拓展和突破,相继推出了ST湖山、四川美丰等一系列在证券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并购重组案例。今后,这还将是我们发展的重点。
关于王珠林
王珠林,38岁,西南证券副总裁、内核小组组长、天同证券董事、中国证券业协会投资银行专业委员会委员,金融学博士研究生。曾任职于甘肃省证券公司、蓝星清洗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蓝星总公司、中国证监会上市部。
《上海证券报资本周刊》记者叶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