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霓 张歆
昨日,武钢股份公告拟增发不超过20亿A股,将定向增发国有法人股、增发流通股相结合进而实现集团主业资产整体上市。在公告吸引众多投资者目光的同时,武钢股份昨日的股价走势也分外抢眼:在上证指数下跌近12点的情况下,股价逆势上涨1.79%,报收5.12元。
前不久TCL与大股东换股合并同时实现IPO首发是大股东借上市公司之力实现整体上市的一种模式,此次武钢股份的增发预案无疑创造了又一种模式。
应当说,整体上市可以避免关联交易、资金占用等很多问题,是监管部门所提倡的。但在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中,特别是一些由国企转制而来的上市公司,均没有实现主业整体上市,而是将生产环节、流程中的一部分剥离后包装上市。有的专家将此称为之“白菜心上市,白菜帮子留下”,这种剥离方式造成母公司和上市公司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量关联交易,也使得上市公司成为母公司的提款机,为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留下了巨大的隐患,成为上市公司从根本上完善治理结构的障碍。而武钢股份的这一做法,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
市场人士还提出了这样一个疑点,由于武钢集团将认购不超过12亿的增发股份,而认购价与中小投资者一样,虽然此部分筹码仍然锁定不流通,但市价认购被市场认同为国有股全流通的一个信号。1999年8月3日在上交所上市的武钢股份,目前总股本250857.6万股,其中非流通股212457.6万股,占股本总额的84.69%。如增发成功,总股本450857万股,流通股份118400万股,流通股占总股本的26.26%。换句话说,非流通股比例由84.69%降至73.74%。招商证券陈操认为,武钢模式并没有单纯追求国有股数量上的减少,而是在比例上做文章,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有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实现了双赢。
他同时认为,虽然还不能马上断言在国有股减持上武钢模式是成功的,但至少市场表现出了它欢迎的一面。近几年对国有股直接或间接减持的案例有很多,比如申能股份的回购模式:1999年10月,申能通过公司自有资金25.1亿元,按照净资产价格回购并注销了10亿股国有股,占当时公司总股本的37.98%,在经历了这次“减持”国有股后,申能股份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因此不难看出只要坚持三公原则,任何以解决国有股减持为目的的方案都会受到市场的关注和欢迎。
事实上,有消息称,一家运输类上市公司已悄悄设计出定向增发方案。在该方案中拟向集团定向增发的股份可以在日后流通。
当然,也有专家认为,此次武钢股份增发募集资金所投向为收购大股东优质资产,被收购资产的盈利能力非常好。这使得今后其他上市公司通过“克隆”武钢实现整体上市的可能性也较小,“武钢股份不可能一夜成‘名模’”。
尽管武钢成为“名模”的可能性不大,但这显然并不妨碍类似的大股东借上市公司之力实现整体上市的决心。更可以肯定的是,一些更为新颖的金融创新还将出现,原来单纯意义上的国有股数量减持正被比例减持所代替。通过定向增发或者缩股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挤压当年因为流通股发行溢价所造成的成本差异,另一方面也缩小了国有股在总股本中的比例,为今后逐步退出做好准备,同时这对于缓解上市公司的资金压力,改善财务状况,鼓励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流动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家上市公司高层人士就毫不讳言地向记者透露:“我们也曾探讨集团上市”。他认为无论是TCL的吸收合并,还是武钢股份的定向增发,并没有本质区别最终都将实现整体上市从而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把企业做大做强。他同时认为,这将可能成为证券市场购并的一种主流趋势。有专家分析认为,相对来说,可能实行整体上市的国企集团主要集中在汽车行业以及钢铁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