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认为,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11月农产品物价上涨幅度可能低于10月,因为此次价格上涨主要是市场因素决定的,而市场因素也会平抑农产品价格的过快增长
本报记者定军
国内新近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似乎让人措手不及。各地涨价信息一时扑面而来,但权威的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数据分析,有关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整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要等待11月中旬统计局的数字分析出来后才能明了。
《财经时报》采访权威人士获知,“10月中旬以来粮油价格的上涨,只是此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延续,无非近期表现得更突出一些。整个农产品市场以及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事实上,11月的农产品物价上涨幅度有可能低于10月”。
“温和上涨”
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社会关注并非偶然。此前两个月的市场态势已经有所预演,当时甚至有观点预测“2004年或2005年的粮食价格拐点即将到来”。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9月17日公布的8月调查结果中说,8月粮、棉、油、蔬菜水果,主要畜产品和水产品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均不同程度上涨,这是农产品价格6年以来的首次普遍上涨;意味着长期困扰农民的农产品低价格徘徊的局面出现转机。
《财经时报》近日了解到,统计局农调总队的最新相关农产品价格数据分析已经出笼,但目前还处于为期7天的保密期,尚未向社会公布。记者从其他权威部门提供的信息中,已经感受到此次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变化程度。
以国家发改委价格检测中心10月20日以前公布的各地统计数据为例,河南、河北、四川等地的粮油价格,以及包括蔬菜、肉类的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基本处于上升态势。比如,河南驻马店市粮油市场的芝麻,由10月初的9元/公斤涨至15日的14元/公斤,涨幅达56%;小磨香油价格也涨了86%,达26元/公斤;花生油、豆油、面粉、玉米、猪肉等比此前涨了10%以上。中华粮网提供的数据显示,各地市场粮油批发、收购价格也都在上涨。
有数据显示,10月16~19日,中国主产区小麦价格突然强劲上涨,平均涨幅每吨40~80元,其中小麦大省河南由每吨1020~1120元涨至1090~1120元,甚至更高;玉米价格出现反季节性上调,华北地区同比价位上涨每吨80~120元;在安徽省,油菜籽和水稻收购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了20%和10%左右。
不过,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李永强向记者说,2003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是温和上涨,现在也是这个走势。
11月价格升幅料走低
一些专家和权威人士认为,11月粮油价格的增幅“或许会下降”,原因是本次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市场因素决定的,而市场因素也会平抑农产品价格的过快增长”。《财经时报》并获知,国家发改委也在着手调研市场,研究对策。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们物价增长过快的心理预期。
李永强向记者说,当前的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情况,与20世纪90年代不可同日而语。当时的价格上涨是在计划经济情况下发生的,为了农村的稳定发展,政府采取了农产品提价措施;那时的价格是刚性的,一旦上涨,农产品产量就会提高。但与现在的农产品温和上涨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今天农产品价格涨了,明天可能会跌;它完全根据市场需求,根据供给关系走。
李永强认为,这次粮油及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是近4年来农业战略结构调整的积极结果,也是期盼已久的事。
自2000年以来,全国粮食种植面积调减了5000万亩左右。这导致今年粮食产量减产,国家粮食库存下降,加上进口粮油价格上涨,过去比较严重的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有了一些变化。此外,国家提出农业战略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加大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力度,2003年又推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一系列政策导致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的局面停滞下来。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预测处专家李科表示,从基本面讲,近几年粮食产量下降比较多,最近3~4年低于国内消费总量,而且进口又比较少,国家粮食库存量在下降,供求关系处于量变过程中,累计程度已经很深。近期,食用油的市场价格上涨幅度很大,最终推动国内大豆、豆油价格涨价,和养殖饲料业的生产涨价,带动玉米等粮食上涨。
青马工作室粮油专家马明超表示,大豆短缺、小麦减产、心理因素,是导致近期粮油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以大豆油为例,由于国家出台相关转基因食品规定,导致国外的大豆有一个半月的进口空挡期,而这些大豆进口的减少,至少会导致大豆油减少54万吨。
“拐点”辨析
李永强指出,有人提出2004年年底或2005、2006年中国的粮食供求总量将出现“拐点”。作为对未来的一种预测,现在还无法验证。因为未来供给形势会变化,比如农产品价格的温和上涨,会导致供给的增加。预测需要有数据进一步支持。
李科则认为,尽管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官员到企业都存在国家粮食供求总量可能出现“拐点”大判断,但目前粮食库存还是很大的,完全能够满足量的需求,“拐点”还没有出现;现在的“虚热”可能是一种盲从。如果2004年秋夏粮食产量低于消费量,库存进一步减少,那么供低于求的形势肯定会明朗。而这一段时间的粮价上涨肯定还会得到平抑。
日前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粮食市场化论坛上,粮食专家、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李经谋说,中国粮食产量在1998年达到51229.5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后,已经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而新的短缺期可能很快到来,2005年前后可能会出现“拐点”;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也有可能提前到来。
国家粮食局专家顾问李思恒从国际粮食市场的供求变化对国内市场提出分析。他认为,2002-2003年,全球三种谷物(小麦、粗粮、稻谷)总产量预计为20.31亿吨,比上年度减产6330万吨,这导致1996-1997年后连续第6年递减,粮食价格也出现了7年来的最大波动。
据国家发改委10月20日公布的数字,今年中国主要油料品种播种面积继续扩大,产量增加。其中油菜籽种植1.15亿亩,比上年增长7%;花生种植7700多万亩,比上年增长5%。这似乎说明,即使目前上涨幅度最大的是食用油,也存在相当的价格下降的可能性。整个粮食、农产品价格的供求关系到底如何,可能如10月26日天则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论坛的专家所讲的那样,要“继续观察和加强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