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缈
近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债券的价格,已经跌到相当危险的程度。《华尔街日报》刊登戴维·韦赛尔的中国市场专题分析,文章警示我们,对于市场,要防止“交通追尾”的发生。
资金供应似乎并不紧张
当前我国的货币市场体系非常庞大,虽然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但银行贷款业务量占整体经济的比例仍然是相当高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控制着总计12万家分支机构,以及贷款的绝对总量。
据央行数据显示:至今年9月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1.4万亿元,同比增长20.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7.9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8%。现金方面,9月净投放700亿元,同比多投放179亿元。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的增长幅度仍然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物价增长幅度之和,所以从表面上看,资金供应似乎并不紧张。
宏观调控与通胀风险
但我们从市场的现实看,情况却是股市下跌、债市利率劲升、投资基金折扣率不断加大,资金面已经亮起了“红灯”。再结合上项数据,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贷出这么多钱,都上哪儿去了?
我认为资金如此紧张,共有四个主要成因。首先,市场资金紧张首先是由于宏观调控;其次,在于资金持有的结构不平衡;第三,是政府手中的外债比例有所增加;最后,是四大商业银行获得了资金周转的优先权,以至于市场中的中、小金融机构周转已经发生严重的阻滞。
考虑到今年以来,从央行正回购、发行央行票据,一直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中小机构的资金供给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而且没有好转的迹象。而且今年第四季度还有1949亿元的财政国债要发行,其中记账式国债达到1649亿元,这种调控力度,需要市场有更多的货币储备,所以极大地影响了国债现券的交易环境。
此外不能不提的就是通胀风险以及监控的力度,我们知道,在通缩过去以后,由于贷款方的收益风险将随物价上升而下降,那么,资金紧俏,也就是自然结果。
关注结构性失衡
不过,有一点大家必须有所认识,即我们只不过是刚刚结束通缩,目前领跑市场的“前驱”,仍然还是中小机构。如果前车减速,后车强行超越,就很有可能发生戴维所指出的“追尾现象”。事实是,通胀的前景,央行既然看到了,其他投资者当然也能看到。
从债券遭遇中小机构集中抛售、掠进现金的情况分析,当债券进一步走低以后,如果央行继续采取紧缩供给,则将面临更加严酷的市场应对,这也就是说,结构性的失衡很可能会愈演愈烈,一方面是M2供给增速不减;另一方面则是市场没钱!那么,我们是需要同舟共济,还是各自逃生?
救市如救火
实际资金紧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现在已经十分明显。投资者关心的是:这种现状还会继续下去吗?
从本周央行公布的2003年3季度金融统计资料看,资金紧张很可能会持续一段时期。不过,即使央行的紧缩政策已经起到一定效果,市场认为,在四季度央行可能仍会继续采取紧缩政策。主要原因在于央行今年的调控目标,是将人民币信贷增长规模控制在2.8万亿元以内。
这样看来,四季度资金整体供给将会趋紧。如果再算上例行的年内资金结算,算上其他品类繁多的金融债、企业债以及大盘股的发行,整个市场的资金面不是非常乐观。投资者对此要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但是,我个人认为今后央行会采取面对现实的操作,甚至完全有直接进入债市的可能。值得欣慰的是:根据三中全会的总体精神,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未来,央行将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机构;货币政策的实战调节余地,非常可观!现在的问题是,央行应取“低速、安全、平稳”的态度,等待占得先机之后,才能考虑加速,以求“超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