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深交所艳阳高照。深圳证券业界乐观地预测,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的消息最快会在本月12日开幕的第五届高交会上由中央政府宣布。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后将和上交所实行分工,专攻5000万流通股以下的小盘股,并在此基础上分三步走过渡到创业板。同时,配合深圳城市的新定位,深交所也会在深港合作方面有所动作。用国家信息中心发展部徐宏源副主任的话说,“可以肯定的是,深交所再开新股发行,既不是创业板的概念,也不是以前的主板概念,而将是一个上成长性公司的证交所。”
三年迷局之后,深交所的出路渐渐清晰起来。
对于深圳证券交易所而言,今年的金秋十月有些特别的意义。三年之前的2000年10月,深交所的A股新股发行(IPO)及上市被停止,全部被转到了上海证交所。在最初的日子里,这样的举措对于在“深沪相争”的背景下出生及成长的深交所而言,虽然有一些被动但还算不上伤痛。因为在当时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指示,停发新股是作为深交所筹建创业板的配套性措施执行的。
然而,三年独守空房的岁月过去了,创业板却一直还是处于“只闻其声,不见其身”的境地。一位深交所人士对记者表示,环顾全球证券市场,国家级证券交易市场不上新股却维持运作,深交所独一无二。这三年之间资金的流失、人才的离去、资源的浪费、等待的焦急以及深圳这座城市作为国内金融中心之地位的式微,都是不争的事实。
创业板难产深交所枕戈待旦
早在1999年下半年,中国证监会正式提出在深、沪交易所建立科技板块,这应该是中国想办创业板的最早动作。2000年下半年,深交所公布创业板的相关规则,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创业板开设已近在咫尺。在此背景下,不少证券公司一度开始筹备、抢夺资源,一些创投机构纷纷寻找猎物,锁定目标企业。
但对于中央决策层而言,创业板的推出必须慎而又慎。据吴敬琏分析,创业板之所以难产,主要是由于市场机构及管理层考虑到,二板入市将分流股市资金,导致主板价格下降;主板目前尚不规范,二板上市更危险。而外因是全球范围内没有成功的创业板市场,纳斯达克曾经是榜样,但偏偏就在2000年跌到谷底,香港的创业板从1000点跌到100点,德国已经关闭了开办6年的创业板,纳斯达克的东京市场也被迫撤消。
在漫长的等待中,深圳一直在艰难地寻求突破口。记者了解到,近期深交所制订了一份新的《拟上市公司服务指引》,其中包括了《首次公开上网定价发行股票办事指引》、《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办事指引》、《首次公开上网询价发行股票办事指引》、《网下法人配售和上网定价结合发行股票》、《股票上市办事指引》等重要文件。这在新股重发箭在弦上的今天显得别有意味。
创业板分三步走趋势渐明
今年上半年以来,从业界人士到决策层到深交所内部,关于解决深交所“干等”问题的变通方案以及说法不断出现,逐渐汇成一股合力。
今年春天全国“两会”期间,广东省部分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分别向全国政协和人大提交了提案与议案,提出在深圳主板设立中小企业板块,恢复新股发行。当时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亲临会场,表示将“认真研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深交所原总经理,也与研究中心的另外几位学者联合发表文章,称我国当前推出中小企业股票交易市场正当其时。他们还特意指出,中小企业股票市场与创业板市场存在很大的不同,目前宜建立中小企业股票市场,而不宜建立创业板市场。
而在这一问题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今年8月中旬提出的一个“稳妥”方案令人关注。据他介绍,此方案是他与深交所有关人士沟通后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其具体步骤是:第一步,将现有已通过发审委审核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小盘股集中几十家,先在深交所设立科技板块;第二步,研究降低上市的门槛,进一步扩大科技板块;第三步,到成熟的时候把这个板块分立出来,成立二板市场。
深交所一位接近高层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联系到成思危的副委员长身份,虽然三步走的战略是在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但其中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在今年8月21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考察深交所之后,恢复发行新股已有定论,只待国务院最后批复宣布,剩下的问题是深市重发新股具体采取何种技术方式以及将来的三步过渡究竟要花多长的时间。
新股重发“打包”先行
关于重发新股采取的方式,据称深交所在今年春夏之交曾召集所有高层开会,讨论一种全新的发行模式——打包上市。
据悉,根据新的发行方式,对小盘股进行“打包”发行,即以筹资金额为依据,将几只筹资额不大的新股捆绑在一起同时发行;在大盘股方面,仍然实行单独发行,市值配售与资金申购相结合、网下申购与网上申购相结合。
据业内人士透露,界定大、小盘股的分界点目前已基本确定,即5000万股流通股以下为小盘股,5000万股流通股以上为大盘股。深交所将以接纳成长型的高科技企业为主,对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投资同样可以起到孵化器的作用。
深交所一位中高层人士表示,推出打包上市与近期资本市场的一些重大变革也直接关联。目前,瑞银华宝、野村证券的QFII资格已获批准,社保资金的几百亿元也已经投入市场,而目前开放式基金动辄有几十亿元的募集资金量,这些新资金的进来为打包上市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据悉,在深交所内部,甚至已经有关于这一发行模式的量化预测,即“恢复新股发行资格后,两个月将有40只小盘股打包上市”。
至于重发新股的意义,记者综合接触到的业界人士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重发新股使内地证券市场重归两极,深交所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平台,可以巩固深圳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其二,三年间创业板的难产不仅使深交所陷入迷局,更重要的是由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缺失,使广大中小企业翘首以待的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重发新股以及按照分步走的方针过渡到创业板后,这一问题将有望得到解决;其三,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深市重发新股后,上交所可以定位为一个类似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主板市场,而深交所的发展模式可以参考美国的纳斯达克模式,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
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张颖表示,这样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对于规避同类型交易所导致的恶性竞争,对于提高国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对于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都会大有裨益。
深沪之争与深港之合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曾经表示,在深交所重发新股之后,深交所和上交所以及港交所之间的关系值得细细玩味。
深交所的新定位体现了深圳的城市新定位问题。调整后深圳对金融产业的定位,一是区域性金融中心而不是全国性金融中心,二是产业金融中心,而不是上海或香港那种综合性的金融中心。所谓产业金融中心,强调了金融为产业服务的功能而不是投机牟利的功能。应该说,这个定位是务实的而且是恰当的,为将来深圳与香港、上海金融业合理分工打下了基础。
深沪两市的竞争由来已久,在深市重发新股以后,实行功能分工之后两家就不存在竞争了吗?一位证券业界专家向记者介绍,虽然根据5000万股流通股的划分标准,可以暂时区分深沪两个市场的特色,但是中小企业恰恰是发展最快的企业,融资需求颇为强烈,在上市后势必要配股、增发、发行可转债等,中小企业也有可能变为大企业。从这个角度分析,5000万股流通盘只能是一个暂时的划分,在不远的将来,深沪两市的竞争肯定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就算在深市停发新股的日子里,在国债开放式回购、国债远期交易等问题上,上交所与深交所的竞争也一直存在。
不少券商私下里曾经表示,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相比,深交所无论是在服务质量上、还是在上市推广、与上市公司关系处理上所体现的“服务意识”都更胜一筹。他们希望在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后对上交所能够产生触动。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品安国庆期间一直呆在深圳,他领导的一个课题组正在进行一个题为《WTO和CEPA条件下“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发展问题》的研究项目,关于深圳证券市场走向问题是其中的重头戏。在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刘表示,既然深圳新定位中有提出国际化城市的诉求,那么金融市场的功能强化与升级必不可少。深圳要成为辐射南中国和联结香港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深交所新股重发开的越早越好。这不仅对广东有利,对华南有利,全国金融市场也受惠越早。刘表示,这也是在他为课题需要进京调研时许多北京学者的共识。
刘品安向记者介绍,在即将完成的研究报告中,他还阐述了将来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和上交所的关系问题。他很肯定地表示,一些业界人士提出的“保”的概念——既以小盘股上市为主的深交所的定位就是力保上海主板的提法是不恰当的。深沪两市作为分工各有侧重的中国内地证券市场的两级,更应该是“联动和互动”,而不是谁保谁。毕竟在市场条件之下,两家证交所之间的竞争应该是公平条件下的运作模式和运作能力之争。
相对于和上交所的“争”,深交所和港交所的关系更多了些“合”,CEPA的签署更加保障了这一点。今年8月初,香港财经界人士代表团访问了深圳交易所。据传,双方商谈的一个要点就是深交所重发新股以后,深、港创业板合作的可能性。
另据深圳市政府外汇管理局透露出的消息,深圳市一直在努力申请打通深交所和香港联交所之间的通道,使两个市场的投资者能够毫无阻碍地进行股票交易。而另外一个传闻则称,早在今年5月份,港交所就已经呈交建议,希望香港特区政府出面和中国证监会商洽,一旦深圳证券交易所转为发展创业板市场,港交所希望与深交所在创业板层面上联合经营。按照港交所的计划,双方合营后,一家公司经过一个审批程序后,可同时在深港两地的创业板市场分别以人民币和港元进行交易。(记者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