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剑飞北京报道
今年67岁的白洪烈对清华大学校办企业的历史可谓了如指掌。1958年起,白洪烈就在清华大学校办工厂工作,后来又担任过清华大学产业处处长,到退休时已是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副总裁。
9月9日,在清华校企改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之际,白洪烈在紧邻清华大学东门的清华大学华业大厦六层办公室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再过不久,因清华校企改制试点而成立的清华大学控股有限公司也将开始正式在这栋大楼的七层挂牌。
两年一役
清华、北大两校校企改制试点的起因要倒推到2000年底。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直接过问下,由国务院体改委和教育部等9部委及北京和清华联合组成的调研小组当年对清华与北大进行调研,探索两校校办企业的改制试点工作。至200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改办、教育部《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指导意见》(国办函200158号)(简称58号文),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由此正式拉开各自的校企改制之幕。
58号文对此次校企改制试点提出了两个目标:一是要改变原来高校对校办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状况,实现校企分开,两者间建立清晰的资本纽带,使校办企业成为承担有限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并对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在创办高科技企业中的投入与撤出机制。根据58号文,北大、清华两校分别制定各自的“改制实施方案”,并于2002年3月得到教育部的批准。
针对第一个目标,58号文明确指出,学校设立经营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资产经营公司,或从现在校办企业中选择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全资企业,代表学校统一持有校办企业及学校对外投资的股权,负责经营、监督和管理,负责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白洪烈说,这就是要在高校与校办企业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
2003年5月30日,教育部转发国务院办公厅4月24日给教育部的复函(国办函200330号),正式批准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设立经营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资产经营公司。
北大的脚步略快于清华。在2002年6月24日,北京大学资产经营公司——北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就已在北京市工商局注册成立。(今年在获得国务院特批后,“北京北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更名为“北京大学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白洪烈告诉记者,“清华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清华控股”)也将于数日内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立。他向记者展示的一份接近完成的“清华控股有限公司组建方案”清晰地描绘出未来清华大学校办企业的管理架构。而这很有可能成为全国其他高校校企改制的参照标本。
建立“防火墙”
在改制试点前,清华大学企业集团是清华大学校办企业的管理机构。经过一年多的资产界定和股权的无偿划拨,清华大学企业集团目前共有28家控股子公司。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通过清产核资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在其全部所出资企业中的权益为27.21亿元,这些权益到2002年12月31日已经增值至31.13亿元。
改制后,由原清华大学企业集团改制而成的“清华大学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将成为清华大学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代表学校对未来的资产经营公司清华控股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并且也是清华控股的权力机构,行使股东会的职权。非经营性资产则交由清华大学国资办管理。这样,未来学校只需要对清华控股的董事会进行监督与考核,而不再直接管理校办企业的具体事务。
白洪烈告诉记者,清华控股注册资本20亿元,将代表清华大学统一持有、经营、监督和管理校办企业及学校对外投资的股权,并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清华控股作为清华大学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以投入的出资额为限对所出资企业承担责任,并依法享有参与重大决策、选择经营管理者和资产受益等出资人权利。白洪烈说,清华控股就是未来清华大学与校办企业之间的“防火墙”。
至此,清华大学与校办企业完成了形式上的分离。
一直参与北大、清华两校校企改制工作的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校产业处刘红斌副处长告诉记者,清华由于历史上形成比较齐全的校办产业管理体制和人员配备,因此改制进行比较顺利。关于北京大学的校企改制情况,目前负责北京大学校产工作的北大校长助理张维迎表示现在不便透露。
“防火墙”之虑与出资人角色
2001年2月,吴敬琏在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考察时曾经撰文提到过对校办企业的看法。吴敬琏表示反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办企业,但对于已经存在的校办企业,他认为必须坚决走改制的道路。吴敬琏明确提出,要“实现校企、院企、所企分离,把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附属企业分拆出去,成为独立的企业”。
不少人都坚持认为,高校的角色应当在于教育,无论以何种理由不应该办企业。显然,目前清华与北大两校的改制看来都暂时无法达到吴敬琏等人对校企独立的期望。
刘红斌副处长告诉记者,改制之初,教育部就没有将高校与校办企业完全分离的考虑,而是着眼于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高校产业投入撤出机制。
记者采访的不少人亦担心,资产经营公司这一道“防火墙”也许并不够坚固,无法将校办企业与高校隔断,起不到促进高校教学与校办企业发展的两重功效。
以清华校企改制为例,虽然最终形成了学校与企业间明确的资产纽带关系,但在任用企业管理者问题上,很难说校方会完全放手。白洪烈也告诉记者,几十亿上百亿的资产,学校如何能放心交给外人管理?
清华控股成立后,清华大学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将任命清华控股的董事长、董事会成员以及监事会成员。清华控股经营班子也将由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提出任职建议,由董事会正式聘任。
对于资产经营公司这道“防火墙”的效果,刘红斌表示,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会出问题,但以前校办企业出了问题要由学校承担责任,严重影响高校领导的工作,而以后这样的问题将由学校的资产经营公司承担。从这个意义上,刘红斌认为资产经营公司将促进校办企业状况的改善。
除了对资产经营公司这道“防火墙”的担心,高校能否有效(或应否)担任校办企业这一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这一角色也遭到不少人质疑。
据统计,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国高校校办企业资产总额已达1234.35亿元,其中负责667.12亿元,所有者权益567.23亿元。对于这样一块庞大的国有资产,白洪烈亦承认,由高校作为出资人并不是很合适。不过,目前我国尚缺乏相关的法律对此做出清晰的规定,因此暂时也没有更合适的处置途径。刘红斌告诉记者,在现在的法律制度下,事业单位是可以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的。
2003年4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正式挂牌成立,地方国资委也在陆续成立,逐渐结束国有资产出资人缺失的局面。不过,中央国资委并没有将校办企业纳入其管理范围。
白洪烈告诉记者,曾经与国资委就此进行沟通,但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白表示不能接受由地方国资委作为清华校办企业出资人的可能性。
刘红斌告诉记者,国资委目前甚至还没有一个固定对口的部门来讨论此事。对于未来教育部成立国资经营公司作为出资人的可能性,刘红斌表示有过探讨,但尚没有形成最终结论。
58号文中指出,学校对所管理的国有资产承担资产保值责任,并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力。高校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将会是校办企业这块国资的出资人。
终点还是起点?
不仅高校能否担任国有资产出资人角色上还留有疑问,有人对校办企业对高校的促进作用也表示了怀疑。
今年8月27日,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与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小型研讨会,会上发布了两份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报告,分别是《高新技术企业退出机制——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经验研究》与《中关村校办企业现状与问题研究》。
课题组通过对中关村科技园区1995年-2002年企业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校办企业无论大小,其科研能力并没有什么突出之处,而其盈利能力更是远远低于市场竞争中的其他企业。
不过,对于上述研究得出的校办企业存在经营效益不佳、科研能力不突出、盈利能力差等结论,不少当天的与会者都表示要慎重看待。
刘红斌分析认为,高校校办企业的经营绩效从总体上去评价有不尽合适之处。在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产业报告中,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最多的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辽宁省和山东省前五个省市占到全国高校校办产业销售收入的67.56%,这是与当地高校科研实力强相匹配的。
不过,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校产业处刘红斌亦承认,大部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并不是通过校办企业这个途径,校办企业形成的转化也许只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5%。
由刘红斌所在部门进行的统计显示,2002年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720.08亿元,比2001年增加了117.10亿元,但实现利润总额反而比2001年减少了2.24亿元,达到45.93亿元。2002年全国高校校办产业对学校回报17.24亿元,亦比2001年减少1.08亿元。
刘红斌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并转,学费提高,高校通过校办企业来补充教育经费的要求已经远不如以前那么迫切。
北京市政研室负责科教文工作的乔玲研究员也持这种看法。乔玲曾在90年代初对此做过专项调研,并在1994年国家税务改革时就此写过报告,为当时经营困难的校办企业争到所得税减免的延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乔玲表示,当时基础教育校办企业补充占到教育经费的一半,但现在高校已经不再如此急需通过校办企业来补充教育经费。
不过,刘红斌告诉记者,清华的校办企业除了直接向学校上交利润和费用给予回报外,还通过与学校建立实验室、合作项目等途径有利地促进了高校科研活动。据他们统计,2002年末校办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人数49.30万人次,参与培养博士生820名、硕士生4336名。
刘红斌副处长说,北大、清华两校校企改制试点完成后,将会向其他高校推广,因此与两校类似的校企管理模式将有可能维持较长时间,暂时不会再做进一步改动。他说:“除非再想出更好的办法”。
这个推广工作也还将面对许多困难。比如,目前北大与清华获得国务院特批成立了全资的资产经营公司,但不可以将来每一所高校都获得这种特批。另外,在如何奖励校办企业创办及员工等具体问题上,58号文规定可以实行股票期权试点,也可以拿出最近几年国有资产净的优惠价格出售给少数有重大贡献者。但是,由于缺乏具体操作指导,白洪烈表示股票期权在清华还没有实行。
中国科协退休干部、泰山产业研究院秘书长华贻芳对记者表示,校办企业改制的要害不仅仅是做技术层面的改革,而是要从认识层面解决对学校的定位,即让学校回归本位,专职育人。曾经在《科技日报》长期任职、对中关村发展历史熟悉的黄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强调,现在中国需要让一切返璞归真。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北大、清华两校校办企业改制试点也许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