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靠“圈钱—放贷”的粗放经营模式提升业绩,风险不可低估。制表:杨立场
本报记者近期对我国几家上市银行进行半个多月的调查发现,银行企业业绩的提升和不良资产率的下降过分地依赖放贷总额的迅速增长。银行放贷增长过快,又不能同时提升放贷质量,银行的不良资产总额就会增加,金融风险就会加大。
表象--今年业绩好转
到8月27日,4家上市银行全部披露了半年业绩报告,民生银行每股收益0.19元,招商银行每股收益0.19元,浦东发展银行每股收益0.168元,深圳发展银行每股收益0.14元。除了深发展之外,其余3家的每股收益都出现了一定的增长。
增长的业绩,正好配合了今年上半年中国证券市场上的金融股上涨行情。而好的业绩,相应支撑了更高的股价。一切都似乎顺理成章,看上去很美。
实质--银行风险增加
但翻阅几家上市银行近两年来的财务报表记者发现,在综合反映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和在反映银行赢利情况的“利息回收率”指标上,各家银行的情况却都不乐观。
“资本充足率”综合反映银行抵御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各种风险的能力,是对商业银行监管最重要的一项指标。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4家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指标上都是呈持续下降态势。民生银行2001年资本充足率为10.1%,2002年下降到了8.22%,现在为7.11%;深圳发展银行2001年的资本充足率为10.57%,2002年下降到了9.49%,2003年6月底降到了8.62%;4家银行中,只有招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2002年底时高于2001年,当年招商银行上市融资上百亿。到2003年中期,招行的资本充足率下滑到10.56%。
“利息回收率”反映银行的盈利情况。通过对4家银行2003年中报和2002年年报相比较可以看到,4家上市银行中,只有浦发的利息回收率出现了上升。招行的利息回收率从2002年底的97.31%下降到了现在的94.24%;民生银行从2002年底的95.44%下降到94.54%;深发展从2002年底的88.13%下降到了82.94%。
症结--赢利能力下降
为什么银行的业绩在大幅增长,而衡量资产质量和赢利情况的指标却反其道而行之呢?
答案是:因为银行的赢利能力没有随业绩同步上升。
市场人士通过分析认为,如果扣除大量新增贷款带来的存贷差收益,银行的赢利能力实际上是有所下降的。
那今年银行业绩的增长从何而来呢?记者调查的结果是:银行主要是靠新增的存贷差收益和今年上半年各银行在债券业务上的大举斩获提升了“业绩”。
此前,已有人对上市银行公司的赢利能力提出了一些看法。“揭露银广夏陷阱第一人”、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研究开发部策略分析师蒲少平在今年七八月份,先后发表《四家上市银行赢利能力质疑》、《银行业整体状况难乐观》等文章。蒲少平上月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通过报表分析,银行业绩的增长实际上是缘于新增的存贷差收益和今年上半年各银行在债券业务上的大量投入,上市银行的实际经营情况远不如外界所宣传的那样。”“我没有理由相信4家上市银行的业绩报表中没有水分,我认为银行股的市场价格处于高估状态之中”。
从各银行的报表看,招商银行2002年度的贷款增幅为47.61%,今年上半年的贷款增幅为27.62%;浦发银行2002年度的贷款增幅为79.49%,今年上半年的贷款增幅为32.25%。4家上市银行中,只有深圳发展银行今年上半年的贷款发放量没有出现大幅飙升态势。
各银行的债券持有量也在大幅飙升之中。民生银行今年上半年的债券持有量为199亿多元,比2002年底增长近百亿元;招商银行今年上半年的债券持有增量也在百亿元左右。
面纱--不良贷款率下降
记者调查发现,银行在业绩上涨的同时,赢利能力却下降了;在不良贷款率下降的时候,不良贷款总额却上升了。
多位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对银行而言,如果只考虑获得利润的话,只要银行大量向外发放贷款、只要存贷款之间有着足够的利差,银行就能通过存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张而使利润持续增长。
通过短期新增贷款数量上的高速增长,等于就是做大了不良贷款率的分母--贷款总额,这样,不良贷款率也就随之下降。
但问题在于,这种利润的快速增长模式,往往会因为大量不良贷款的伴随出现而逐渐终止。
蒲少平表示,从半年报以及各银行历年的报表来看,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处在下降状态之中。表面上看,银行的不良资产情况正在好转,但通过对报表的分析,各银行的资产状况远没有不良贷款率所反映的那样乐观,这两年大量放贷所引发的风险已经开始积累。
蒲少平分析说,从半年报来看,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74%,招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4.51%,浦东发展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16%,相比去年年底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只有深圳发展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从2002年底的10.29%上升到了今年中期的10.82%。从不良贷款率上看,各银行的情况是有好转,但从不良贷款额上看,一些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量正在增多。如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已经从2002年底的26亿多元,增长到了现在的29亿多元。
就目前各银行所披露的不良贷款数字,蒲少平还表示很大的质疑,认为几家银行在不良贷款额的计算上存在一定的保留。蒲少平认为,银行现在是按“五级分类法”统计贷款,在进行“五级分类”时,先要由银行工作人员把一笔笔的贷款业务按照五级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再按照每一级的标准进行相应的计提,而五级分类没有定量标准,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定性,其中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间。
各银行在统计的时候,也确实存在一定的疑点。比如,民生银行2002年的不良贷款按一逾两呆(按“正常、逾期、呆滞和损失”分为4类)算是上升的,按五级分类算却是下降的;深发展2001年底中长期贷款只有152亿元,却在2002年收回了238亿元中长期贷款。这些疑点的存在,很难让人相信上市银行所披露的不良贷款问题是客观和准确的。
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戴园晨也表示,银行这些新增的贷款实际上都会蕴藏一定的不良贷款风险,而这个风险要在一两年后才会体现出来。举例来说,深圳发展银行在1991年每股收益达到了1.26元,1992年时每股收益1.28元,1993年时每股收益1.01元,可到现在,当初大量发放贷款的问题显现了出来,业绩每况愈下,不良贷款问题徘徊不下。现在,几家上市银行实际上正在走深发展的老路,大量放贷,业绩增长,最终背上不良贷款的包袱。
疑问--赢利模式单一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依靠新增贷款和债券收入的赢利模式,会让银行陷入不良循环之中。银行的收入主要由存贷差、投资收益、中间业务三大部分组成,我国银行的收入主要是靠存贷差和投资收益,中间业务远未开发出来。而美国花旗银行的收入,近八成靠的是中间业务。
8月26日,民生银行董监办一位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民生银行今年上半年在存贷差方面的收入为32亿多元,在投资收益方面的收入为8.19亿,中间业务所占的收入比重较少,净利润为6.38亿。
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的另一大主要利润源是债券,几家银行的债券持有额都有了大幅的提升。业内人士介绍,8月22日债市传出央行即将对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的传闻,引发债市全面下挫,那一周上证国债指数下跌0.17点,成交金额较上周放大近50%,债市已经全面转弱。今年下半年,债市的行情并不乐观,这对持有相当数量债券的各家银行来讲绝对不是好事。
有基金经理表示,因为这一点,银行股正在受到一些大主力的抛售。
风险--边圈钱边放贷
银行的资产充足率不得低于8%,这是一个硬性规定。但只靠自身利润的积累,几家银行都难以支持资产快速扩张的需求,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逐年下滑。
戴园晨表示,资本充足率的下滑对银行来讲影响是巨大的,所以银行都忙着想办法在证券市场上通过种种方式不断融资,充实资本金,来满足资产扩张的需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民生银行董监办的工作人员表示,资本充足率问题一直困扰着民生银行,民生银行现在正在考虑通过海外上市、增发、配股等方式来解决。
于是,已经上市的银行忙于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来充实资本,没上市的银行急于上市融资来充实资本:8月26日招商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计划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以提高资本充足率;浦东发展银行在2002年刚刚完成了大规模的增发;而新近上市的华夏银行在招股说明书中明确表明,此次发行10亿股股票后所募集的50多亿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计入华夏银行的核心资本,全部用于充实资本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