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事件凸显市场深层危机 推迟显然不是办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9月04日 09:50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李庆华 近日一则新股发行公告在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且至今余波未了。9月1日,各大证券报刊登的一则公告称,经中国证监会核准,杭州富通昭和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将于9月4日发行4000万股A股,发行价为每股4.88元,全部向二级市场投资者定价配售。当日晚9时左右,密切关注此事的记者就从中证网发现杭州富通昭和新股发行推迟的消息。该消息称,据上海 富通昭和发行推迟的原因显然并非公告所言那么简单,而是与股民对此事空前激烈的反应和抗议有关。据悉,当日中国证监会主席热线也空前繁忙。 富通昭和的发行激起股民如此强烈的反对,应该大出管理层意外。杭州富通昭和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日合资公司,日方为昭和电线电缆株式会社。日资进入中国股市,富通昭和并非第一家,但此前却未闻声讨之声。那么,“昭和事件”的关键之处何在,仅仅在“昭和”二字吗?已有知情人士表态称富通昭和被迫推迟A股发行是因公司名字犯了大忌。 不可否认,公司名称犯忌,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是此事激起市场强烈反应的一大因素。此外,在“光纤比草绳还便宜”、光纤行业全面恶化的市场环境下,富通昭和业绩能否达到上市要求也让投资者怀疑。但事情不是这样简单。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一事件在敏感时刻触动了投资者的敏感神经,如停发新股、向外资转让非流通股、全流通、新股发行方式等等。 有心的读者应当记得,当日在网上被广泛转载的还有一则“场外减持国有股大局已定,价格之争成为焦点”的分析文章。这篇文章承继了8月下旬中国证监会有关人士透露的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实施细则正在制定的精神,并借用管理层的口气称,如果将身处竞争性行业、属于国资必然退出的行业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给二级市场投资者,短期看二级市场股东的持股成本确实降下来了,但中小股东不能给这些公司带来活力,反而会使该类公司变成一盘散沙。即使二级市场投资者以接近净资产的价格获得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但对于这个群体上市公司业绩的改造意义也不大,上市公司业绩很可能会随波逐流,最终很难在市场中存活。因而,引进外资是出于管理层挽救上市公司的一种举措。 这篇并不具有足够权威性的报道因其话题的敏感性在投资者心中投下一道阴影,甚至被一些股民理解为国有股转让“宁予洋人,不予散户”已成定局。投资者随之而来的担心是,将来向外资转让的股份是否全流通?二级市场投资者获得补偿的希望还剩几分?此外,文章所认为的引进外资利于改造上市公司业绩的观点也在股民中间引起争议。有投资者质问,许多外资持有的B股公司经营不也很艰难?B股对内开放外资不是也套现出逃?投资者认为,向国内流通股股东转让照样可以解决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 目前股市持续低迷,投资者信心接近崩溃。一场“股市为什么缺乏吸引力”以及如何增强市场有效性的大讨论在市场的各个层面展开。投资者希望暂停新股发行,让疲弱的股市休养生息。一些学者也提出,股权分裂是造成目前证券市场诸多问题的根源,按老办法发行新股将继续扩大和积累股权割裂问题,新股上市不应再留隐患,应该改革新股发行方式,从增量入手解决问题。令市场失望的是,尽管停止新股发行的呼声此起彼伏,管理层却置若罔闻,新股发行和增发仍然不断,甚至有加速迹象。 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股民抗议富通昭和发行事件反映了投资者对外资进入中国股市的担忧。这种担忧体现在:第一,在全流通问题解决之前让外资公司上市,将为解决股市历史遗留问题增添障碍;第二,用现有的发行模式发行外资股,二级市场持股人的利益将流出国内。在股民看来,在目前的股权分裂型市场上以及目前的新股发行方式下,管理层允许外资发股,等于让外商直接到A股市场高溢价圈钱,同时也意味着全流通时向股民补偿成为“不可能”。抗议实质上是对管理层无视投资者呼声的一种宣泄。 “昭和事件”是一个信号,它提醒管理层,证券市场的深层矛盾确切而言就是全流通问题已成为阻碍市场发展的最大问题,是造成中国证券市场盛世危局的根本原因。“推迟”显然不是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昭和事件”了犹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