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大面积业绩变脸 业绩神话为何烟消云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29日 07:41 北京青年报 | ||
王芳 18家今年上市的新股中期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9元,比自己去年的业绩缩水61% “一年优,二年平,三年ST”,这句曾被广为流传的“新股上市三部曲”,近来在市场中多次上演。 有数据显示,在今年的半年报中,51家2002年以来上市的新股中期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只有0.1189元,比市场平均水平低20.47%;而18家今年上市的新股中期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9元,比自己去年的业绩缩水61%。 如此大面积的群体式业绩变脸,在证券市场上尚属首次。“业绩神话”烟消云散说明了什么? 上市仅仅一年业绩出现变脸 最近曝光率极高的精伦电子(600355),曾经是小盘绩优股的典范,也是投资者重金追捧的市场明星。该股2002年6月上市时,每股0.8元的辉煌业绩不断被市场各方称道。 然而,才一年的时间,明星即从巅峰狂落,每股业绩降至不足0.05元。一时间,指责之声不断,更有媒体对其神秘失踪的上亿元固定资产和去年10转增10股派4元的高分配方案产生质疑。 类似的还有宏智科技(600503),2002年7月上市时,每股业绩0.276元,但今年中期每股收益仅为0.01元,半年净利润就下降90.06%。其业绩变脸令二级市场股价应声狂跌,坑惨了众多机构投资者,申银万国挥泪割肉,基金汉兴和金信证券的投资已经缩水一半。 今年4月1日刚刚上市的星马汽车(600375),中期每股收益仅为0.384元,而其去年年底业绩还是1.46元。如此巨大的落差,令投资者无所适从。 业绩先靓后丑暴露制度缺陷 尽管业绩滑坡的公司都会罗列出一大堆理由,但行业不景气、市场竞争加剧等老生常谈的原因仍占据主流。显然,这些理由远远不能掩盖其业绩变脸背后的诸多问题。 原以为新股上市由额度制改为审核制、造假上市遭遇监管严打,新上市公司的质地会有所提高。然而,现实中的新股质量还是令人失望。这是为什么? 业内人士分析,虽然新股发行定价有硬指标约束,使得首次发行融资已不像过去那么随意,但部分公司为了能更多地融资,人为地去美化和调节上市利润,结果往往是上市前一年的利润高得出奇,并由此打造出绩优形象,发行定价也随之水涨船高。 绩优形象树立起来了,募集资金就多了,其在二级市场上也会得到投资者的追捧。但顶峰上市的后果,就是日后业绩的变脸,许多新股的业绩滑坡就是这样造成的。 还有分析认为,如此先靓后丑的表演是包装上市的结果,这表明目前的上市制度仍存在弊端,导致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有空可钻。要想提高新股质量,就需要重新调整和完善现有的上市制度。 次新股有优有劣投资需分别对待 大面积业绩变脸群体的出现,给市场敲响了警钟。因为,新股业绩下滑已不单单是业绩的问题,它直接引发了投资者对新股板块的不信任以及对上市公司质量的怀疑,进而会动摇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这样的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 上市公司的质量,是稳定证券市场的基石。因此,完善现有的上市制度、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货真价实,已迫在眉睫。而即将浮出水面的保荐人制度被普遍寄予厚望,如果该制度能明确承销商和上市推荐人的责任,对于提高新股质量将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另外,投资者在对待次新股板块时,不要一概而论,要认真分析、分别对待,谨防披着“辉煌业绩”外衣但暗藏“先靓后丑”威胁的变脸个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