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为什么是必然的 中国股市10万个为什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15日 07:46 中华工商时报 | ||
水皮杂谈 水皮不是做股评的,所以从不对个股和行情发表意见,但是看财经频道的电视观众却不这么想,结果就是被逼着发表个人意见。 2003年7月,水皮参加了北京电视台证券无限周刊的两次小讨论,一次的话题是7月份 这两个话题有联系又不同。 第一个话题,水皮的回答是NO。理由简单得很,资金面临的舆论环境并不宽松,这种不宽松既表现在证监会对国债回购的清理,也体现在银监会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外资金的清理上,甚至还和央行刚颁布的房贷新政有关。周小川更是频频警示贷款增速过猛的危险,在这样的情势下要让机构顶风作案,逆势而上疯狂一把实在有点强人所 难,所以市场不存在往上的动力。但是市场没有向上的动力并不等于说就会转变成向下的压力。因为社保基金也好,QFII也好以及新发行的基金建仓的要求也好,都会在客观上封堵指数下行的空间,往下打实际的风险并不低于往上做。因此,欲上不行,欲下不忍就构成了七月行情的基调,两个字:牛皮。 第二个话题,水皮的回答是YES,理由比较复杂。主持人胡紫薇和周刊的编辑收集了7月流传最广的传言,比如国有股减持方案,证监会清查德隆系,央行5号令即将实行,华夏银行要发新股,基金开始减持重仓股,摩根大通等QFII打压市场等。这些流言有的是查无对证的,有的是早已公布的消息,有的就是完完全全的谣言,比如国有股减持和德隆被查。这两大谣言对7月的股市构成致命冲击,导致发改委负责人反复辟谣和郎咸平及德隆系的澄情。 胡紫薇的问题是,这些谣言是否像坊间流传的分析并非巧合,而是有人故意制造从而打压市场?谣言的出现是必然的吗? 谣言是什么? “给谣言打个比喻,说它是社会环境投射的影子。”法国弗朗索凡丝·勒莫在他有关“谣言的示意及传播”的专著《黑寡妇》中是这样给谣言下定语的。勒莫归纳了许多心理学家作的实验后得出三点结论:“1,谣言是对失衡或社会不安状况的一种反应。2,良好反应突出了失衡,这样可以通过减少不协调来恢复局势。3,若是不良反应,谣言就处在反复实验的过程中,信息会经历许多变化,形势被认为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好几种图形会出现,而且人们无法选择。” 以勒莫的视角看谣言,我们就会发现,在没有了“流金岁月”之后,人们的预期就开始变得不确定,这种失衡和不安又导致了不良反应,市场人士开始联想。国有股减持的谣言为什么会有人信呢,因为发改委的确在讨论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的管理办法,尽管这个办法讨论和规范的是不流通的法人股,但是国有股这三个字就足以让人联想。德隆系被查为什么会为媒体所信呢,一方面这是因为记者少不更事过分信赖了郎咸平,另一方面郎咸平讲的又似乎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上市公司相互担保的确是证监会关注的一个方面,德隆系的上市公司也存在自查或被查的可能,这就是联想的可怕。 我们平时都会说“谣言止于智者”。证券市场里面有没有智者呢?有,但是不多。就是在这部分不多的智者中还存在多空两种观点的较量,一旦进入这种较量,不多的智者也会利令智昏,有意无意的放大或扩散有利于自己的观点或资讯,这样在口口相传中,空方的力量就会推波助澜。在股市这个利益场中,指望出现摆脱了“低级趣味”的智者是不现实的。 空方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是下跌,多方最担心的是什么,是下跌。空方看到了多方的担心还能不借题发挥吗? 同样是一根稻草,在中国的读本中是救命稻草,被赋予了希望;在西方的寓言中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点分量,被赋予的是绝望。 7月的股市既然是一个平衡市,那么谣言就成为打破平衡的那根最后的稻草。一个有人期待着谣言的市场,一个有人制造着谣言的市场,你能说谣言的出现是偶然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