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国际评级遇尴尬 专家呼唤“中国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28日 07:26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如果聘请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给中国上市公司打分,那么中国的上市公司能得几分?近期,已有一些上市公司聘请国际知名评级机构对其自身资质状况进行评级,而最终的评定结果仍是一个未知数。"运动员"和"裁判"似乎都不愿就此事作出更多的评价。而有关专家指出,关键是要先制定出适应中国国情的评价规则。 国际评级遭遇尴尬 标准普尔日前将中国长期外币主权信贷评级的前景从"稳定"上调至"正面",并表示可能上调对中国长期外币主权信贷的"BBB"评级。具有资深海外投资经验的上海博润投资总经理胡志斌表示,"调高中国的主权债评级只是预期,而目前的主权评级仍为BBB/A--3级,所以中 移 动的级别仍为BBB级,即前景稳定。如果请国外评级机构来评价中国的上市公司,其级别都不会高于中国的主权评级。"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复杂,公司治理结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指标都难以与国际接轨。"美国评值公司总经理郭景泉告诉记者。他认为,现阶段,中国上市公司经营运作的市场化程度,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及管理层的质量和稳定性方面问题都阻碍了国际评级公司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评判。因此,"最终的结果恐怕不会太理想"。 专家呼唤中国式改良 郭景泉认为,中国外资并购的高潮将至,同时债券市场正逐步发展,这些金融活动都需要有专业机构对中国优秀企业,包括上市公司进行评级。虽然目前国内的公司债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上市公司对于评级的需求将随着这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这就需要有一套符合中国企业状况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同时,此举也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重要的投资依据。 有专家建议,中国的评级体系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借鉴标准普尔或穆迪这样的国际评级程序,借鉴他们的一些量化的标准来直接指导中国的评级体系。而具体到中国上市公司,其特殊的治理结构和复杂的股权体系则需要制定一套新的量化标准。 法律体系仍存空白 据了解,信用评级业对应的管理部门是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曾明确表示,评级机构不是一般的企业,应该实行严格的准入、限量和管理制度。但迄今为止,中国没有制定专门的法律来约束和保护评级公司,尤其是在评级收费和对评级公司的监管方面还没有专门的规定。由此可见,相关法律仍是空白。 在整个评级体系中,比较关键的一点是评级委员会。谁将是委员会的成员?国外评级机构如穆迪的委员会成员主要取决于发债商或者被评企业的大小、业务范围、与其政府评级的敏感程度、复杂性及在市场上的潜力。委员会成员有时只有2名而有时则多达10名,成员的姓名不会公开,最后的评级由首席分析员公布,而各成员的行为又有相关的法律加以约束。博润投资的胡志斌认为,无论成员构成怎样,关键要保证评级体系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因此,在评级体系之外还要有一套监督体系,否则,就很难保证该体系的良性运转。 中国的上市公司需要评级,虽然遭遇尴尬,但不会阻碍中国企业的评级步伐。 (记者徐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