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国有股转让在提速 对市场影响喜忧兼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22日 08:32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张炜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沪深两市共有106家上市公司转让国有股144起,共转让国有股总数67亿股,占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国有股总数的2.57%。较之2002年下半年,今年上半年的国有股转让明显提速。其中,转让成功的家数增加了66%。 国有股转让提速,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高级分析师牟永宁认为,此轮国资改革的主要特征是将改革目标从企业转向资产,从企业内部机制改革转向产权改革,主要任务是在形成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实现国有资产从绝大部分竞争性产业中退出。这就意味着庞大的国有资产将以资本市场为重要平台进行资本化运作。 国资改革给证券市场带来的影响,不仅仅表现为国有股转让提速。据牟永宁分析,其深层次影响将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活动更趋活跃。伴随着国有资产许多行业和区域大规模重组的展开,上市公司将开展产业整合型重组,把国有股转让给民营资本或外企,以及尝试管理层收购。二是促进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改善法人治理结构,机构投资者和投资银行直接介入非流通股市场的现象将越来越普遍。三是国资改革最终必然触及国有股的流通问题。政府目前有意进行“冷处理”,但要在国内证券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国有股减持,最好先把资金管道、退出机制等基础建设好。 国有股转让提速,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一个信号。股权变更后的上市公司,大部分将实施资产重组,吸纳更多的优质资产进入壳内。与此同时,国资改革将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大股东由国有身份换成民营资本或外资,其经营效率有望得到提高。科龙电器近年的业绩几次起伏,去年扭亏为盈,就被业界归功为民企格林柯尔的入主。 然而,由于全流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国有股转让提速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其一,国有股转让至今没有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在今年上半年的106家公司144起国有股转让中,协议转让有90家公司126起,竞拍购得为6家公司6起,法院裁定9家公司11起,要约收购1家公司1起。协议转让方式占据主导,公开征集股权受让人遭禁,目前的国有股转让方式缺乏透明度,且容易造成转让价格偏低。国资委设立后,有关部门已开始要求非上市公司国有股的转让必须在产权交易所内进行。而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受到《公司法》有关“股东转让股份,必须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规定的限制,其转让的价格形成机制反倒不及非上市公司。国有资产流失是非常敏感的话题,低价转让不等于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但协议转让方式缺乏价格形成机制,国有股低价转让的案例又屡见不鲜,总容易让外界对其转让价格产生怀疑。 其二,全流通问题的解决难度不断增加。有专家提出,国有股转让或减持首先不是国资委的事,而应该先由证监会对全流通问题做出抉择。从现实情况看,要想避免在市场上引起大的波动,全流通问题只能作“冷处理”,国有股转让也就难以先等证监会解决全流通问题后再进行。不过,需要有思想准备的是,国有股在非流通股中所占份额的下降,必然使日后解决全流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民营资本青睐国有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有股一旦流通,将能创造巨额的差价收益。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全流通的实施不可能回避如何给予流通股利益补偿。在国有股占据主导的情况下,全流通的实施主要看政府的态度。现在随着国有股转让的提速,兼之非流通股持有者身份复杂,解决全流通问题面临更多方面的利益冲突。而全流通问题长久搁置,使国内证券市场难以迎来真正的“黄金时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