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百文复牌再现中国股市畸形 可能引起热炒ST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20日 11:24 《财经时报》 | |||||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证券界人士激烈地表示:郑百文恢复上市,监管部门纵使列出千个理由也不能让人信服;郑百文能恢复上市,肯定还有一批被特别处理的公司具备这个条件,它会使市场再度热炒ST类股票 本报记者 王平平 “这是一次例外!”证券界人士对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郑百文”,600898)7月18日的恢复上市,都有类似的评价。 而背后的进一步解说则五花八门,褒贬观点激烈交锋:或者认为利益各方在重组过程中较好地达成了一致意见、“多赢”局面基本形成、中小股东避免了血本无归、债权人收回部分债权、战略投资者——山东三联集团也如愿进入资本市场;或者指出“像郑百文财务状况如此恶劣的公司早该退市”,“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成熟再次被现实印证”。 郑百文重组的利益各方包括中小股东、第一债权人——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山东三联集团(下简称“三联集团”)和当地政府;由于债权人和股东都认为破产的成本太高,因而积极推动重组。 “现在利益的各方都得到了保护,但社会要承担的责任则很重。”一位证券业内人士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法律尊严如何维护?”监管部门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在这一事件面前黯然失色。 他举例说,原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公司,每年在全球的收入达200亿美元。因此,在其倒闭前,曾有许多人士游说美国监管部门,说“安达信的强大就体现了美国的强大”。但是美国的监管部门在公开场合一致表示:在安达信倒闭的问题上没有例外。这是美国经济生活保持活力的一大原因。 “没有例外,这也应该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基石。”这位证券界人士强调说。 屡次突破 从1998年到2001年,郑百文连续4年亏损。2001年3月26日,郑百文股票被实行PT处理,并自次日起进入为期一年的暂停上市宽限期。 本周五,(7月18日),郑百文的“咸鱼翻身”并未让证券界感觉奇怪。郑百文恢复上市仅是其重组过程一系列“突破”中的一环而已。其中不乏政府特许的“例外”之举。 突破之一:2000年12月31日,郑百文股东大会通过重组方案。山东三联集团以3亿元取得信达资产管理公司15亿元债权,公司全体股东(包括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将其所持股份的50%过户给三联集团。 突破之二:在划拨流通股股东50%股权时,采用了默示同意、明示反对的原则。在中国现行法规中,对“默示原则”是否合法,并无明确规定。 突破之三:2001年6月,中央证券登记结算中心以非协议转让为由,拒绝为三联集团办理郑百文的股权过户;2001年12月,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协议有效,通过司法介入,顺利完成股权过户手续。 突破之四:在1998年至2000年连续亏损的情况下,郑百文2001年首次披露的年报显示已经赢利,并向交易所提交了复市申请。但在交易所受理申请后,郑百文对2001年年报做出相应调整,2001年仍然亏损。 突破之五:2002年4月29日,郑百文获得9个月的宽限期申请批复。但在新退市办法中并无宽限期一说。根据规定,证券交易所受理公司恢复上市申请后,经审核认为不符合恢复上市条件的,应在受理申请后30个工作日内做出终止上市的决定。 壳的价值 一些证券界人士分析认为,由于中国证监会执行严格的上市标准,“上市”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而退市机制不规范亦是“壳资源”价值始终存在的原因。 中国国家审计署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高级审计师、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章轲分析,市场人士之所以对郑百文恢复上市持截然不同的观点,本身体现了两种思维。“一是市场经济规律本身,大家希望能以法制化、规范化眼光看待各种市场现象;另一种是由于市场经济中某些资源具有有限性,使得中国市场经济本身带有一定行政色彩。人们可以要求法律严格、市场无情,但在现行框架下,却选择了某种形式的妥协”。 他认为,中国的上市公司重组有两大驱动力,这一点与西方重组有本质区别:“一是壳资源,重组成为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A股市场的路径;二是通过财产置换,增加资产增值的机会”。 一位会计专家同时向《财经时报》分析,某种程度上,中国的证券市场对重组资产质量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因为上市公司资产价值与非上市公司资产价值有着天壤之别,前者价值往往被市场高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三联集团此番成功借壳上市,尽管不会马上获得融资机会,但与重组、辅导期和排队等候上市相比,3年多的重组期“并不算漫长”。预计到2003年11月,三联集团可完成重组借壳后的辅导期,增发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启动。 逃离争论 “郑百文恢复上市,监管部门纵使列出1000个理由也不能让人信服。如果郑百文能恢复上市,肯定还有一批被特别处理的公司具备这个条件。”证券界不乏这样的激烈批评。 但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恢复上市,就不必把更多的话题集中在“该不该上市”上,更该关注郑百文经过此番重组,是否具备了“造血功能”。因为郑百文“就像一个病人”,通过减免各种债务减轻负担,把它的病症切除,给它建立起造血功能,这是重组过程中必须要做的。“接下来要看郑百文自身是否具备盈利的能力”。 “重组能解决的,只是让会计报表更好看一点。但如果造血功能没有建立起来,就像一个植物人,存在的价值要大打折扣”。市场人士已开始将目光转向郑百文恢复上市后可能出现的股价波动,以及三联集团会否将其持有的流通股分阶段减持。 郑百文在2003年7月11日公布的股票恢复上市公告书称,三联集团对所取得的约占公司总股本27.1%的流通股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不出让。 这部分股份计5313.63万股,按约定可分三批流通,每批流通1/3:2002年6月27日之后,12个月期满之日(即2003年6月27日)解冻1/3;24个月期满之日(即2004年6月27日)再解冻1/3;36个月期满之日(即2005年6月27日)解冻剩余的1/3。 投机气氛 目前,三联集团持有的1771.21万股郑百文流通股已经解冻。由于他们在重组郑百文的过程中付出的成本并不小,一种分析认为,三联集团可能会在二级市场上抛售这部分股票套现。 郑百文公司董秘宋洪琦曾公开向媒体透露,任何一个企业都以赢利为目的,三联集团也一样;三联集团重组郑百文的整个过程就是一次交易,既然当初在重组的过程中付出了成本,就会考虑到成本回收的问题。 宋解释,三联集团收回成本有多种形式,将流通股变现只是一种。但具体会在什么时候减持,那将根据市场的情况决定。“这是影响郑百文在二级市场上走势的不利因素。”一位证券界人士认为。 广发证券杨敏研究显示,郑百文恢复上市,可能会使股票市场在短期内出现跟风炒作ST个股的现象。另有业内人士预测,郑百文恢复上市可能加重市场投机的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