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首单举动怪异 外资机构乱云飞渡要成庄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17日 16:57 南方周末 | ||||
首单QFII的怪异之举,叫业内人士好生疑虑:QFII机构会成为一个“庄托”或者是“庄主”吗? 实习生 胡惠民 QFII首单“买庄”引发质疑 7月9日,瑞银下QFII第一单,买入4家内地A股公司股票,包括上港集箱(600018)、宝钢股份(600019)、外运发展(600270)以及中兴通讯(000063)。次日,4只QFII股均出现大幅涨升,成交量也放大六七倍。 瑞银首吃螃蟹惹来诸多眼球,叫好者众,然而表示疑虑者亦不在少数。疑虑集中在“敲锣”、“藏量”、“买庄”等方面,特别是“买庄”成为众矢之的。 “敲锣”是指买股时,邀请众多记者观摩,以往,敲锣的目的有:见证历史、追求广告效应或是激发跟风盘。分析人士指出,这次瑞银没有什么见证历史的辉煌计划——从仪式规格中可以看出来,没有邀请中外高层参加。 追求广告效应肯定是瑞银目的之一,但从“藏量”来看,瑞银似乎未加隐瞒,目的之二就显现出来———操作者想借助国人对QFII的追捧激发跟风盘。 奇怪的是,瑞银选择的4只股票,剥去QFII的光环,这几只个股都属于基金重仓股,在今年上半年的涨幅都远远超过大盘涨幅,涨幅最大的中兴通讯接近80%,最小的外运发展也有43%。而且至少有两只股票是庄家高度控盘、历史上大幅炒作的股票,这两只股票,目前国内崇尚“理性选股”的大资金在委托理财时是一定要求回避的。 从瑞银发布的每只个股的购入成本来看,其总体都应该是在当日上午购入,而4只股票走势图显示成交稀落,业内人士一致的看法是,瑞银此次委托所用资金不会超过100万元人民币,却撬动了4只股票200亿元流通市值的增长,此番作秀当真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分析人士指出,10日,4只个股买力不是来自基金、券商等国内机构投资者,买进的力量来自中小散户。因为国内机构投资者已经对4股重仓持有,不大可能再追入;其次,国内机构多喜欢波段操作,在4股都进入区间上沿时他们买进的可能性较小;再次,从信息接收的角度来看,9日下午开市时间这一消息已经在机构投资者之间传开,所以要买9日下午就可以买入。 4只个股启动的时间多在10日10点钟以后,给人印象是有一个信息的接收到操作的中间过程,而在10日才收到该信息的,多为中小散户,加上当日盘面所显示的惜售现象,中小散户接盘毫无疑问。 事实上,瑞银如果在首次实战中,一日之间近10%的赢利,让下单客户以及瑞银自营盘都可以获利出手;而且还营造出非常好的市场气氛,于是,庄家就可以利用市场活跃的氛围而达到出货的目的了。 这种特殊用意并非没有可能。一位深圳知名证券分析师就指出,这次的单就是香港的客户委托下的,大庄家们让香港的机构委托下个单还不简单? 还有,瑞银方面附带的一个声明也颇有玄机,声称此次买入的A股并不完全体现瑞银的投资理念,而是代表了客户的需求。 首单QFII的怪异之举,业内人士开始质疑———QFII机构会成为一个“庄托”或者是“庄主”吗? QFII机构会坐庄吗? 这个质疑在目前非常另类,因为它与国人接触QFII概念以来形成的固有观念相背。这种固有观念认为QFII将会带来“价值投资”的理性回归,QFII机构的信誉考虑会使得他们的投资行为小心谨慎而且守规矩。 出于验证真相的目的,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和请教了香港数位曾经任职著名外资投行和基金的业内专家。 他们看法惊人的一致,比如,“与国外大鳄相比,中国内地的庄家的手段与技巧只是小儿科”,“中国内地是个比较特殊的市场,一些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同样在中国有一些冒险行为”。 按照他们的分析逻辑,QFII机构是金融资本家的工具,具有坐庄的天性,只是他们的庄做得相当巧妙,更擅长做“宏观庄”,把容易受指控的“微观庄”隐藏在宏观大势之中。 几位专家指出,香港股市在1993至1994年出现的一波从5500点大涨到12600点的牛市就是外资的“杰作”,其中几个重要战役都与外资有关。这当中呼风唤雨的人物主要是摩根士丹利策略师大卫·罗奇(DavidRoach)、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巴顿·比格斯(BartonBiggs)、伦敦野村全球策略家赖特(Knight)等人。 “大家应该知道,1990年代末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做高与做空泰国股市的主力是相当于中国QFII机构角色的发达国家金融大鳄。攻击香港股市与联系汇率的也是他们。”一位专家举出这个并不遥远的实证案例。 “他们不是坐庄吗?”这位专家不无嘲讽地反问记者。 另一位专家举出一个实例:今年3月10日,日本证券监管当局指控花旗旗下日兴所罗门美邦通过操纵股价获取利润,损害了一家企业客户的利益。而以前,日兴所罗门美邦是日本惟一一家在当局没有案底的大型投资银行。该公司历来以谨慎遵守监管规定著称,在前两次检查中均未被发现有任何违规。 但他们都指出一点,“坐庄”这个概念本身就有很大的模糊性。“操纵股价”与“诱导股价”,“锁定股价”与“发现股价”,“顺市而为”与“逆市操作”究竟怎么判断,连各国监管当局都存在分歧。 例如,机构看好一只股票,并且大量买入,客观上势必会造成该股票价格上涨,这种行为并不是恶意操纵股价,也很难说这就是坐庄。 QFII机构坐庄模式 几位专家都指出,由于内地存在明QFII机构、暗FII(不合格的外国投资者)机构现象,瑞银QFII首单很有可能是“明暗勾结”模式在内地的翻版。这种模式在台湾等地区引入QFII之时颇受境外机构的青睐。境外机构操作手法很简单,在目标地区或国家正式批准QFII之前,通过各种手段潜入资金到目标股票,时机一到,凭借明QFII概念推动相关股票,从而达到获取暴利的目的。 综合几位专家的分析,有几个例证表明内地存在暗FII机构资金: 其一,去年爆出上海友邦违规持有内地A股,美资友邦保险曾位列宝华实业(600175)、南京熊猫(600775)、金杯汽车(600609)、上实联合(600607)、亚泰股份(600881)、铁龙股份(600125)6家上市公司的十大股东。 “这个事件到目前都没有明确结论。我怀疑是国外觊觎中国内地A股市场的机构与友邦互换资产,让友邦打‘擦边球’,试水内地A股市场。”一位专家说出他的观点。 其二,往返内地与港台之间的“过江龙”资金在两岸三地的证券圈里并不是什么秘密。 其三,去年里昂证券有一份报告曾引起国内业界注意和争辩。那份研究报告分析认为,有近500亿—700亿元的“台资”改变身份进入A股市场,并在去年11月8日后的几天里大量抛售股票。它们采用的手法是“拔档子”,其赢利预期是5%,扣除来回手续费1.5%,仍有3.5%的赢余。不过,里昂证券的报告却有意忽略了外资,因为其本身就是外资证券公司。 几位专家都指出,一些暗FII机构往往与明的QFII机构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师出同门,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就像国内一些机构做股票,有用实名登台,也有用私人名字隐藏真实身份。 “由于内地股权分割的特殊情况,外资发明了‘内外联动’的坐庄新模式,ST特力AB股联动套利就是一个经典。”其中一位专家特别叮嘱记者要注意这种做法,并给记者详细算了一笔账。 今年5月14日,ST特力B从2.62港元起步,一路攀升到6月16日7.04港元,短短24个交易日中有19个涨停,涨幅达到170%。而同期ST特力A也从5.50元起步,最高已达到9.1元,涨幅也达到65%。 ST特力总股本22028万股,流通A股3428万股,B股2640万股。5月14日启动前B股最低股价2.62港元(ST特力A股同日股价为5.59元),如果按控盘50%来计算,也就是需要3458万元来控盘B股,以9581万元来控盘A股。相当于利用3400万元来调控9581万元,1∶3的杠杆效果。也就是说利用B股和A股的比价效应,通过拉升B股,促使A股价格上升,在A股完成出货,来弥补B股的损失。 假设投入资金为3458+9581=13039万元,A股能够在8元出局,收回3428÷2×8=13712万元,B股即使按成本价收回,则共收回资金13712+3458=17170万元,收益为4131万元,回报率为4131÷13039=31.6%,时间基本在两个月内完成。 “目前A股中含B股、A股中含H股的股票有不少价位比较低,外资都有机会采用这种套利方式。”这位专家补充说。 几位专家还都提到外资经常用到的“产业金融呼应”坐庄模式。由于内地机构坐庄也常用相似做法,他们只是简单提及,没有详细介绍。记者注意到他们所描述的与中国社科院杨帆教授的“变脸”说法类似。 杨帆认为,随着国有股、法人股向外资转让法律障碍的撤除以及QFII制度的建立,境内资本市场已经向外资实现了全面开放,境外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可以分别通过两条渠道进入境内证券市场。 境外不少大型财团在经营实业同时还涉足了银行、保险以及资产管理等金融业,甚至变成“金融寡头”———产业资本已经日益紧密同金融资本结合在一起,出现了浑然一体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外资主体就可能以两种不同的身份进入境内资本市场,今天他们可以以实业集团的身份受让国有股、法人股,明天他们也可能一“变脸”又以金融机构的身份申请QFII资格直接进入二级市场。 由此可见,“变脸”可能引发弊端:其一,在利益驱使下,外资主体有可能操纵某些股票的价格直接从二级市场中获利;或者它可以抬高股价,为上市公司在一级市场的再融资“做嫁衣”,从而使和它有着利益关联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获益。 其二,容易出现内幕交易。境内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同二级市场上QFII机构存在利益关联,敏感信息在境外集团内部的非法流动,QFII机构可以通过优先获得某些信息提前在市场上作出反应从中获益。 虽然境外成熟的企业集团在相关子公司之间设立了所谓的“防火墙”,但其实际效果如何难以判断,况且其集团总部在境外,境内监管机构难以实现有效监管。 QFII机构坐庄特点 从几位专家的分析中,可以窥见QFII机构坐庄的一些特点。 其一是注重舆论工具,为达到目的,经常是“资金未动,舆论先行”。 其二是喜欢做“宏观庄”,这些国际大财团基本都从全球视野出发,经济决策考虑经济政治多个层面,崇尚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比如,这次QFII急于进入内地A股市场,其中一个出发点是可以拉来大批具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客户。西方国际大财团做“宏观庄”的一个有利条件是财团的领袖往往是西方政府经济团队的成员,角色经常转换。 如何防范QFII坐庄? 专家就国家金融监管当局如何防范QFII机构坐庄给出建议,他们认为:“加强监管是根本。外资是为利而来,每时每刻都在衡量收益与成本,一旦坐庄成本高昂,损害到其利益,它肯定不玩的。” “培养通晓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高级人才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香港之所以能够在1997金融危机中战胜国际炒家,很大一个原因是金管局当家的和外汇基金操盘手都出身国际著名投行,熟悉国际炒家套路。” “在现阶段,如何遏制了解国家经济金融核心秘密的人与海外利益集团的勾结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很喜欢做‘宏观庄’。” “做空机制推出要非常审慎,一定要把持做空机制的‘话语权’。做空机制的老师比中国徒弟目前更懂得如何操纵这个机器。” 附:QFII意义何在 QFII(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s),是指合格的外国投资者制度。中国台湾、韩国、印度、巴西等国家和地区在1990年代初就设立和实施了这种制度。 QFII制度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实施的在货币没有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一项过渡性制度。它允许经核准的合格外国机构投资者(QFII)在一定的规定和限制下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并转换为当地货币,通过严格监督管理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其资本利得、股息等经审核后可转换为外汇汇出。 QFII属于有约束条件的外资引进机制,其限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外资机构的准入资格和进入条件,即何等规模、何种类型的外资机构有资格投资境内市场,投资标的是否包括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和股票等。事实上,QFII的实际运作包括专门账户管理、外汇风险控制、资本利得的进出管理等,牵涉面非常广,需要相关部门通力配合,出台相关配套措施,防止热钱过度投机炒作,避免QFII冲击外汇市场、扰乱外汇管理秩序。 QFII机制在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已为其他一些新兴市场的经验所证实。因此,随着我国法律机制、会计标准和信息披露标准、证券交易清算系统、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等基础设施方面的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即将实施的QFII制度将在增加市场资金供给、活跃股市交易,以及优化投资者结构、投资理念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推动证券市场国际化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 那么,QFII会给国内股市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首先,提高了国际经济对国内证券市场的影响度。QFII会根据自身需求调整投资组合,这样股价的波动幅度就会加剧。 其次,信息不对称加剧。因为无论如何对于境外投资者来讲,他们对于国内上市公司的资讯都是经过间接过滤的,而他们对国际情势的反应又比境内居民直接,这样两种投资主体在信息不对称上的差距就加大。举例来说,因为国内的宏观信息不充分开放,新闻报道存在“出口转内销”的情况,境外媒体的报道往往早于境内传媒,具体反映到操作上,板块的涨跌就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再者,大规模撤资冲击的存在。外资抛股的原因有很多,投资组合的需要是一方面,国内宏观政策的判断是一方面,个股投资价值的变迁也是一方面。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亚洲金融风波最初的反映就在于外资大规模的股票抛售。尽管QFII的规定明确要求在外汇进出上要取得外管局的批准额度,但是这并不能控制QFII在二级市场的操作。 摘自《证券时报》
|